如何賞析《記承天寺夜遊》?

詩漫讀書會


好玩的國學回答問題,一定是最好玩的!

記承天寺夜遊,就是蘇東坡的一篇高級牢騷!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東坡的一篇著名的小品文,篇幅短小精悍,意味深長,是蘇東坡的一篇經典的小品文。

按照孟子關於文學批評的理論,我們是一定要了解蘇東坡寫這篇文章的背景的。孟子說: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意思是說,吟詠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

我們既然要與這篇名文交朋友,既然要和蘇東坡大師交朋友,就要先了解一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當時蘇東坡的心路歷程。

這篇文章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就是1083年,當時,蘇東坡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任職。做一個地方的小官,而且是沒有簽署公文的權力,其實說難聽點就是監視居住的準罪犯。蘇東坡在黃州的四年,既是他苦其筋骨勞其體膚、遭受生活種種磨難的四年,也是蘇東坡在文學藝術上、在精神境界上實現大涅槃浴火重生的四年。蘇東坡很多名篇,都在這個時期寫下。蘇東坡在黃州的四年中,他深刻地反省自己以前的生活,他重新認識了自我,他給自己起了個東坡居士的號,開始用佛家的放下執著解脫精神,來麻醉自己,同時,蘇東坡在生活方式上,開始受到道家精神的影響,他焚香靜坐,他隱居田園崇尚養生。與此同時,蘇東坡並沒有迷失在苦難和挫折中,他身上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還在起作用,他仍然秉持了“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的積極進取的思想,他還想奉獻自己,為朝廷做事,保持了“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進取和自信。

這篇文章中,集中體現了蘇東坡的儒道佛三家融合的思想。其中,文章中說,自己是閒人,很顯然是一種高級牢騷,意思是說,自己實在是沒事幹!沒事幹當然是因為自己被貶到黃州,這就是他很高級的牢騷!聰明的讀者,當然可以看出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篇文章。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月色撩人,特別是對文藝腔調滿滿的文學家蘇東坡。看見夜色美好月光如銀,當然是要出去走走的。但是在黃州自己的知心好友又不多,只好去承天寺找張懷民。在黃州期間,蘇東坡經常去承天寺唸經打坐,誦讀金剛經。除了去找朋友之外,估計蘇東坡是自然而然地就去了承天寺。

接下來就是一段充滿詩意的寫景。畢竟是想象力豐富的詩人,蘇東坡把如水的月光與水色聯繫在一起,月光如水,水如月光,水乳交融。看那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這就是蘇東坡寫作的巧妙之處!

最後兩句話進入到哲理思辨的境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天地有靈性,留給我們清風明月,但是人與自然的融合,也需要人有與自然心有慼慼焉的能力,而在這天地之間,能與自然合二為一的,也就是蘇東坡本人與朋友張懷民了。第二層意思,我們可以與蘇東坡的另外一篇名文相對照。

蘇東坡《赤壁賦》中說:”在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大自然是無情的,它給我們清風明月,他們不會因為人的意志而存在。不管你快樂也好,哀愁也好,他們都在那裡。既然如此,人也要像大自然一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需要一種豁達、超脫和樂觀的精神。蘇東坡這樣安慰自己,也安慰朋友:不必為一時的得失而耿耿於懷,人生無常,但生活還要繼續!


好玩的國學


《記承天寺夜遊》①是蘇軾被貶黃州時之作,是蘇軾散文作品中較為有名氣的一篇,與他當時的處境,心情,思緒緊密關聯,2016年作了賞析,一起分享。

【原文】如下: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②、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③。



【註釋】

① 原題作《記承天夜遊》,據別本加“寺”字。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南。

② 藻:水草的總稱。荇(xìnɡ姓):一種多年生的水草。

③ 閒人:這裡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團練副使”,是個有職無權、有名無實的入,張懷民亦遭貶,故稱“兩閒人”。



【品讀】

夜不能寐,心生難安,拉上“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夥伴共沐月光,這就是詩人情懷。

《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隨筆式的小品文,被譽為“仙筆也。讀之覺玉宇瓊樓,高寒澄澈。”文中寥寥幾十字,卻極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色如水,林影婆娑,月下閒遊的清疏畫面。首段點明瞭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情趣的生髮。因為月色入室來,清泠泠地撩人心扉,醒著不能眠,於是,遂趁著好心情出門夜遊,漫看良辰佳景,誰能與共呢?惟有承天寺的張懷民也。欣然一笑,隨即前往。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張懷民亦未就寢,兩人興致更濃,邀約閒步院落中。

張懷民何許人,和東坡先生如此親近、性格相投?

原來,此人也被貶黃州,任主簿之類的掛名閒職。同為天涯淪落人,境遇相同,情誼相投,連愛好也相近,都喜歡陶冶山水中,縱情戶外間。蘇東坡有文對其曾贊到:“今張君不以謫為患……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因而,兩人午夜一起散步就不足為怪呢。小品下半部分描述月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寫意非常輕妙,說月色澄明得似一泓碧水流淌,波光瀲灩,投射竹柏婆娑搖曳,猶如一娓娓水草蕩槳浮動,盈盈飄搖,甚是娟秀美麗,皎潔十分。其境其情其思,甚為巧妙,極富想象空間。

文字中隱隱透露出作者於貶謫中自我排遣、隨緣自適的心境。意境空靈,情韻深致,宛如一幅淡雅、高潔的精美畫軸,掩卷而來。



蘇軾在黃州創作的文學作品達到了質和量的最高峰,與他樂觀、曠達、豪情、天真的性情分不開,越是艱苦,越是艱難,越是艱辛,他的文學創作力越是豐富激昂。

我是作家江曉英,分享蘇軾山水小品一則,一起探討。


江曉英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大文豪蘇軾黃州時期寫的一篇經典小品文。

蘇軾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縱橫恣肆,讀起來非常暢快。我們學過的就有《石鐘山記》、《赤壁賦》等經典名篇,其中最令人映像深刻的恐怕就是這篇《記承天寺夜遊》了。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只有85個字,卻是非常令人喜愛的千古名篇。

這篇文章寫於元豐六年,也就是公元1083年,此時,蘇時被貶黃州已是第四個年頭。在這四年裡,他在困境中反覆思考人生的意義,逐漸從貶謫的痛苦中恢復過來,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榮辱,曠達超然。這篇文章呈現的就是一個曠達超然的蘇軾。

此文雖短,卻內涵豐富。

一、溫暖的友情

蘇軾對很喜歡朋友,他總是以最真誠的心對待朋友,他曾說過,他眼底沒有一個壞人,所以他常被朋友傷害,但也常得朋友救助。

來到了黃州,他以前的朋友已經不在身邊,但他很快就有了新的朋友,張懷民就是其中之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這天夜裡,蘇軾見月色很好,就起來賞月,一個人太無聊,於是去承天寺尋好友張懷民,於是兩人便在承天寺中庭賞月。

這樣的友情,自有一種溫暖的力量,無聊的時候有一個人陪著,不是一起去花天酒地,不是一起K歌玩樂,而是一起散步賞月。

這樣的友情,遠遠勝過嘴止豪情萬丈義薄雲天的朋友。

二、空靈的描寫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對月色的描寫,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就將月色寫得空靈入妙,將月色比作積水,將竹柏比作水藻,靈動飄渺,人於其間就像在悠遊天地,其中蘊含了莊子逍遙遊的思想內核。

三,通達的人生哲理

面對這樣美好的月色,蘇軾感慨道,這世上哪裡沒有這樣美好的月色呢?但是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閒人罷了!

蘇軾年少成名,內心是有致君堯舜的人生抱負的,在黃州四年,他終於接受了自己“閒人”的身份,並找到了“閒人”的人生價值。

人生的境遇,往往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自己能控制的就是,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很多時候,都是毫無目的的忙碌,此時,不妨做個“閒人”,讓心閒下來,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欣賞一夜美好的月色。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蘇軾的這片名作吧。
原文: 元豐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永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所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的這篇散文譯文是:元豐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晚,脫衣準備睡覺,看到月光從門戶中射進,突然產生了夜遊觀月的興致,於是起身出門。月夜景色美,何不找人同遊呢,就來到承天寺找到好朋友張懷民。恰逢好友懷民也未入睡。於是兩個好友就一同庭院散步。欣賞著這宛如積水清澈透明的月光。看到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卻原來是那庭院裡的松桕樹枝和竹子在月光照射下的影子。好美的月下夜景啊!

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松柏和竹子呢?只是少了我們這兩個清閒人罷了!

欣賞一作品,首先要熟知作者寫時的背景和表達的意願。這篇散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這是蘇軾被貶黃州的一個生話片斷,仕途失意,有職無權的“閒人",近乎“流放"。朋友斷絕,門庭冷落,只有那月光似久違的朋友在這寒夜裡來和我做伴,“欣然起行",“庭中賞月".寫下了這篇名作。
我們從三方面來賞析一下蘇軾的這篇散文:一: 作者點明日期,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十分貼切。將月光比作好友寒夜來伴,十分愜意。總之作為遊記,是信筆寫來,以真實情感為依據。當起,當止,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達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二: 品賞: 美就美在寫的景色。月光美景,只用了十八個字營造了一個月光清涼,竹影斑駁,迷人幽靜的月夜美景。月光清朗,西落庭中,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水"裡還有水草沉浮游蕩,有月光的陪伴,好朋友在身邊,於是眼前幌幌然便如仙境一般。描寫夜景如詩如畫。

三: 感悟: 看詩人的最後兩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情感微妙而複雜的心情。雖然自己有欣賞美景的樂趣,但並不得意。文章中把美景和“閒人"相對照。委婉的反映了蘇軾仕途失意的苦悶,作者自封“閒人",包含了被眨,不能實現政治上的抱負而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從另一面來看,表面上是“閒人"賞月,實際上卻為自已是“閒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松柏竹子到處都是,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賞她的美!月光之美,竹影之麗,唯有“閒人"有幸領略,豈非快乎!“閒人"賞月,反映了他在逆境中所寫抒情散文,折射出了他的人恪魅力。


健康快樂


有一回考試前夜,與身邊同學通宵達旦,忽發心神俱疲、無心書冊之感,見之外月光正明,想邀一二人共賞玩,卻無一人同與。披衣起身,行走在江畔,江邊的蘆葦隨著江風與江水起伏,在清冷的月光下如同陣陣波浪,江對岸閃爍的霓虹燈遙遠地印在月下的江面,身邊偶爾走過一對耳鬢廝磨、你儂我儂的情侶或是裹緊外套、匆匆趕路的行人。

清冷的江風吹過臉龐,思緒回到了那個似乎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少年時代,那時我和幾個朋友常常在夜裡摸出寢室、翻過圍牆、躲過巡邏的手電光。我們一口氣跑到學校後山山頂的一塊大石頭上,哪裡似乎離天空更近,哪裡的月光似乎更純粹美好。我們或坐或躺在月光下的大石頭上,一瓶二鍋頭,一包花生粒,對酒高歌,談女人、談理想、談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現如今,再想到每日為了學業忙忙碌碌,為了社交焦頭爛額,想到在自習室圖書館裡每天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的人們,我站在江邊竟然淚如雨下。是啊,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如何賞析此文,我的回答是用時間和經歷去感悟,在此用蘇子的另一首詩來表達我對此文的感受

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一別西風又一年


一、語言洗練,惜字如金

這篇文不足百字,卻有很大的信息含量。文中通過尋友夜遊、庭中所見和月下抒情幾個環帶,表達了微妙而複雜的內心世界情感。雖信筆敘來,然舉重若輕,確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二、意境清遠,如詩如夢

隨物賦形而又擬物以人,景隨人移,意託幽遠,饒有餘味,確如一首詩,一幅畫,令人陶醉。

三、上畫上書,影響深遠

因為是美文,"真″且"純",故常出現在畫書畫上,成了寄情風雅的樂事。

蘇軾曾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此言不虛。他的偉大不僅在於"戲文"的魅力,更在於極大地豐富了作為人的精神世界。


苗笛924


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8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朝廷收監關押,同年12月29日,皇帝處理批示下達,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文。這是蘇軾人生重大挫折,他剛開始時是不知所措,幾回想到了生命的盡頭。交遊的許多朋友、熟人、學生都早早離他而遠去,使他飽嘗世態炎涼的滋味。此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10月)已是貶謫黃州近四年了。正好,蘇軾患難與共的好友張懷民,此時也恰巧謫居黃州,暫住在承天寺。承天寺與作者住地臨皋很近。《記承天寺夜遊》:"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世人評論妙文佳作,往往用"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一句。本篇屬隨筆性小品文,雖只是八十四個字,但字字句句都從肺腑中流出。敘事.寫景、抒情融於一爐。敘事簡潔,寫景如畫、抒情聚儒道佛三者打成一片。他有傷感.徬徨,但基調是樂視與曠達地,希望有志於當世,不願被當"閒人"。無奈被貶而"閒″也就隨心所意自遊於湖光山色之間好了。賞月、看竹柏,雖樂其樂,內心深處是悽苦的,大多語話是"閒人″失意情懷的自我渲染。好在表達純粹含蓄充滿如月光一樣的禪意,令人無盡遐想。蘇軾此類散文對晚明袁宏道、袁中道.等"公安派"散文尤其是小品文創作以很大推動和有益的啟示。


FCN20l9


《記承天寺夜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寫的一篇古文,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記錄作者被貶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體現了作者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和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作者觸景生情,感物言志,表達了此刻苦悶和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全文情感真摯,言簡義豐,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