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记承天寺夜游》?

诗漫读书会


好玩的国学回答问题,一定是最好玩的!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东坡的一篇高级牢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东坡的一篇著名的小品文,篇幅短小精悍,意味深长,是苏东坡的一篇经典的小品文。

按照孟子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我们是一定要了解苏东坡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的。孟子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意思是说,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我们既然要与这篇名文交朋友,既然要和苏东坡大师交朋友,就要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苏东坡的心路历程。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就是1083年,当时,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做一个地方的小官,而且是没有签署公文的权力,其实说难听点就是监视居住的准罪犯。苏东坡在黄州的四年,既是他苦其筋骨劳其体肤、遭受生活种种磨难的四年,也是苏东坡在文学艺术上、在精神境界上实现大涅槃浴火重生的四年。苏东坡很多名篇,都在这个时期写下。苏东坡在黄州的四年中,他深刻地反省自己以前的生活,他重新认识了自我,他给自己起了个东坡居士的号,开始用佛家的放下执着解脱精神,来麻醉自己,同时,苏东坡在生活方式上,开始受到道家精神的影响,他焚香静坐,他隐居田园崇尚养生。与此同时,苏东坡并没有迷失在苦难和挫折中,他身上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还在起作用,他仍然秉持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积极进取的思想,他还想奉献自己,为朝廷做事,保持了“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进取和自信。

这篇文章中,集中体现了苏东坡的儒道佛三家融合的思想。其中,文章中说,自己是闲人,很显然是一种高级牢骚,意思是说,自己实在是没事干!没事干当然是因为自己被贬到黄州,这就是他很高级的牢骚!聪明的读者,当然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撩人,特别是对文艺腔调满满的文学家苏东坡。看见夜色美好月光如银,当然是要出去走走的。但是在黄州自己的知心好友又不多,只好去承天寺找张怀民。在黄州期间,苏东坡经常去承天寺念经打坐,诵读金刚经。除了去找朋友之外,估计苏东坡是自然而然地就去了承天寺。

接下来就是一段充满诗意的写景。毕竟是想象力丰富的诗人,苏东坡把如水的月光与水色联系在一起,月光如水,水如月光,水乳交融。看那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这就是苏东坡写作的巧妙之处!

最后两句话进入到哲理思辨的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天地有灵性,留给我们清风明月,但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也需要人有与自然心有戚戚焉的能力,而在这天地之间,能与自然合二为一的,也就是苏东坡本人与朋友张怀民了。第二层意思,我们可以与苏东坡的另外一篇名文相对照。

苏东坡《赤壁赋》中说:”在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自然是无情的,它给我们清风明月,他们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存在。不管你快乐也好,哀愁也好,他们都在那里。既然如此,人也要像大自然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需要一种豁达、超脱和乐观的精神。苏东坡这样安慰自己,也安慰朋友: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耿耿于怀,人生无常,但生活还要继续!


好玩的国学


《记承天寺夜游》①是苏轼被贬黄州时之作,是苏轼散文作品中较为有名气的一篇,与他当时的处境,心情,思绪紧密关联,2016年作了赏析,一起分享。

【原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②、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③。



【注释】

① 原题作《记承天夜游》,据别本加“寺”字。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南。

② 藻:水草的总称。荇(xìnɡ姓):一种多年生的水草。

③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团练副使”,是个有职无权、有名无实的入,张怀民亦遭贬,故称“两闲人”。



【品读】

夜不能寐,心生难安,拉上“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伙伴共沐月光,这就是诗人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随笔式的小品文,被誉为“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文中寥寥几十字,却极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色如水,林影婆娑,月下闲游的清疏画面。首段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情趣的生发。因为月色入室来,清泠泠地撩人心扉,醒着不能眠,于是,遂趁着好心情出门夜游,漫看良辰佳景,谁能与共呢?惟有承天寺的张怀民也。欣然一笑,随即前往。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张怀民亦未就寝,两人兴致更浓,邀约闲步院落中。

张怀民何许人,和东坡先生如此亲近、性格相投?

原来,此人也被贬黄州,任主簿之类的挂名闲职。同为天涯沦落人,境遇相同,情谊相投,连爱好也相近,都喜欢陶冶山水中,纵情户外间。苏东坡有文对其曾赞到:“今张君不以谪为患……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因而,两人午夜一起散步就不足为怪呢。小品下半部分描述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意非常轻妙,说月色澄明得似一泓碧水流淌,波光潋滟,投射竹柏婆娑摇曳,犹如一娓娓水草荡桨浮动,盈盈飘摇,甚是娟秀美丽,皎洁十分。其境其情其思,甚为巧妙,极富想象空间。

文字中隐隐透露出作者于贬谪中自我排遣、随缘自适的心境。意境空灵,情韵深致,宛如一幅淡雅、高洁的精美画轴,掩卷而来。



苏轼在黄州创作的文学作品达到了质和量的最高峰,与他乐观、旷达、豪情、天真的性情分不开,越是艰苦,越是艰难,越是艰辛,他的文学创作力越是丰富激昂。

我是作家江晓英,分享苏轼山水小品一则,一起探讨。


江晓英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豪苏轼黄州时期写的一篇经典小品文。

苏轼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纵横恣肆,读起来非常畅快。我们学过的就有《石钟山记》、《赤壁赋》等经典名篇,其中最令人映像深刻的恐怕就是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只有85个字,却是非常令人喜爱的千古名篇。

这篇文章写于元丰六年,也就是公元1083年,此时,苏时被贬黄州已是第四个年头。在这四年里,他在困境中反复思考人生的意义,逐渐从贬谪的痛苦中恢复过来,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荣辱,旷达超然。这篇文章呈现的就是一个旷达超然的苏轼。

此文虽短,却内涵丰富。

一、温暖的友情

苏轼对很喜欢朋友,他总是以最真诚的心对待朋友,他曾说过,他眼底没有一个坏人,所以他常被朋友伤害,但也常得朋友救助。

来到了黄州,他以前的朋友已经不在身边,但他很快就有了新的朋友,张怀民就是其中之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天夜里,苏轼见月色很好,就起来赏月,一个人太无聊,于是去承天寺寻好友张怀民,于是两人便在承天寺中庭赏月。

这样的友情,自有一种温暖的力量,无聊的时候有一个人陪着,不是一起去花天酒地,不是一起K歌玩乐,而是一起散步赏月。

这样的友情,远远胜过嘴止豪情万丈义薄云天的朋友。

二、空灵的描写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对月色的描写,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就将月色写得空灵入妙,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水藻,灵动飘渺,人于其间就像在悠游天地,其中蕴含了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内核。

三,通达的人生哲理

面对这样美好的月色,苏轼感慨道,这世上哪里没有这样美好的月色呢?但是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苏轼年少成名,内心是有致君尧舜的人生抱负的,在黄州四年,他终于接受了自己“闲人”的身份,并找到了“闲人”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境遇,往往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自己能控制的就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很多时候,都是毫无目的的忙碌,此时,不妨做个“闲人”,让心闲下来,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欣赏一夜美好的月色。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苏轼的这片名作吧。
原文: 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永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所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的这篇散文译文是: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晚,脱衣准备睡觉,看到月光从门户中射进,突然产生了夜游观月的兴致,于是起身出门。月夜景色美,何不找人同游呢,就来到承天寺找到好朋友张怀民。恰逢好友怀民也未入睡。于是两个好友就一同庭院散步。欣赏着这宛如积水清澈透明的月光。看到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却原来是那庭院里的松桕树枝和竹子在月光照射下的影子。好美的月下夜景啊!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松柏和竹子呢?只是少了我们这两个清闲人罢了!

欣赏一作品,首先要熟知作者写时的背景和表达的意愿。这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这是苏轼被貶黄州的一个生话片断,仕途失意,有职无权的“闲人",近乎“流放"。朋友断绝,门庭冷落,只有那月光似久违的朋友在这寒夜里来和我做伴,“欣然起行",“庭中赏月".写下了这篇名作。
我们从三方面来赏析一下苏轼的这篇散文:一: 作者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十分贴切。将月光比作好友寒夜来伴,十分惬意。总之作为游记,是信笔写来,以真实情感为依据。当起,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达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二: 品赏: 美就美在写的景色。月光美景,只用了十八个字营造了一个月光清凉,竹影斑驳,迷人幽静的月夜美景。月光清朗,西落庭中,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水"里还有水草沉浮游荡,有月光的陪伴,好朋友在身边,于是眼前幌幌然便如仙境一般。描写夜景如诗如画。

三: 感悟: 看诗人的最后两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情感微妙而复杂的心情。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並不得意。文章中把美景和“闲人"相对照。委婉的反映了苏轼仕途失意的苦闷,作者自封“闲人",包含了被眨,不能实現政治上的抱負而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从另一面来看,表面上是“闲人"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已是“闲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松柏竹子到处都是,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她的美!月光之美,竹影之丽,唯有“闲人"有幸领略,岂非快乎!“闲人"赏月,反映了他在逆境中所写抒情散文,折射出了他的人恪魅力。


健康快乐


有一回考试前夜,与身边同学通宵达旦,忽发心神俱疲、无心书册之感,见之外月光正明,想邀一二人共赏玩,却无一人同与。披衣起身,行走在江畔,江边的芦苇随着江风与江水起伏,在清冷的月光下如同阵阵波浪,江对岸闪烁的霓虹灯遥远地印在月下的江面,身边偶尔走过一对耳鬓厮磨、你侬我侬的情侣或是裹紧外套、匆匆赶路的行人。

清冷的江风吹过脸庞,思绪回到了那个似乎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少年时代,那时我和几个朋友常常在夜里摸出寝室、翻过围墙、躲过巡逻的手电光。我们一口气跑到学校后山山顶的一块大石头上,哪里似乎离天空更近,哪里的月光似乎更纯粹美好。我们或坐或躺在月光下的大石头上,一瓶二锅头,一包花生粒,对酒高歌,谈女人、谈理想、谈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现如今,再想到每日为了学业忙忙碌碌,为了社交焦头烂额,想到在自习室图书馆里每天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人们,我站在江边竟然泪如雨下。是啊,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如何赏析此文,我的回答是用时间和经历去感悟,在此用苏子的另一首诗来表达我对此文的感受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别西風又一年


一、语言洗练,惜字如金

这篇文不足百字,却有很大的信息含量。文中通过寻友夜游、庭中所见和月下抒情几个环带,表达了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情感。虽信笔叙来,然举重若轻,确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二、意境清远,如诗如梦

随物赋形而又拟物以人,景随人移,意托幽远,饶有余味,确如一首诗,一幅画,令人陶醉。

三、上画上书,影响深远

因为是美文,"真″且"纯",故常出现在画书画上,成了寄情风雅的乐事。

苏轼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此言不虚。他的伟大不仅在于"戏文"的魅力,更在于极大地丰富了作为人的精神世界。


苗笛924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8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朝廷收监关押,同年12月29日,皇帝处理批示下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这是苏轼人生重大挫折,他刚开始时是不知所措,几回想到了生命的尽头。交游的许多朋友、熟人、学生都早早离他而远去,使他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10月)已是贬谪黄州近四年了。正好,苏轼患难与共的好友张怀民,此时也恰巧谪居黄州,暂住在承天寺。承天寺与作者住地临皋很近。《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世人评论妙文佳作,往往用"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一句。本篇属隨笔性小品文,虽只是八十四个字,但字字句句都从肺腑中流出。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叙事简洁,写景如画、抒情聚儒道佛三者打成一片。他有伤感.徬徨,但基调是乐视与旷达地,希望有志于当世,不愿被当"闲人"。无奈被贬而"闲″也就隨心所意自游于湖光山色之间好了。赏月、看竹柏,虽乐其乐,内心深处是凄苦的,大多语话是"闲人″失意情怀的自我渲染。好在表达纯粹含蓄充满如月光一样的禅意,令人无尽遐想。苏轼此类散文对晚明袁宏道、袁中道.等"公安派"散文尤其是小品文创作以很大推动和有益的启示。


FCN20l9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记录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体现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作者触景生情,感物言志,表达了此刻苦闷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