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成名丨由富二代成長到名垂青史的理財專家

桑弘羊是漢武帝時期的理財專家,輔政大臣。

他從小出生在富商家庭,是典型的“富二代”,在周邊環境及父親的啟蒙教育下,少年時期的桑弘羊就深諳算術和經商之道,十三歲因"精於心算"名聞洛陽,特拔入宮侍奉漢武帝兼陪讀,後來管至御史大夫,總管國家財政經濟工作。

年少成名丨由富二代成長到名垂青史的理財專家

經桑弘羊建議,漢武帝禁令郡國和民間鑄錢,將鑄幣權集中到中央,過去鑄造的一切錢幣不準流通,一律銷熔後交給中央。這一次統一鑄幣結束了之前貨幣混亂局面,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將鑄幣權完全集中到中央,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造就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五銖錢,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餘年而通行不廢。

桑弘羊獨創了“均輸法”和“平準法”的經濟政策,兩千多年過去了,仍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這兩種方法的影子。

均輸法是一種控制貨物運輸的方法。桑弘羊在各郡設置均輸官,這些官員負責把當地上貢的物品按市價收購,但是並不直接運往國都,而是輾轉運到物價較高的地區,高價賣出。國家統一調配物資,為各郡減輕了運輸負擔;在市價收購——轉運——高價賣出的流程當中,國家也實現了盈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打擊了商人的暴利,同時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實現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雙贏,類似如今的國稅和地稅的關係。

年少成名丨由富二代成長到名垂青史的理財專家

平準法的主要目的是維持物價的穩定。在京城設立平準機構,統一管理各地通過均輸法運送過來的物資。當某種貨物價格過高時,平準機構從倉儲當中拋售此貨物,從而降低價格;當某種貨物的價格過低時,平準機構就大量收購此貨物,導致全國各郡此貨物的存量減少,價格隨之上揚。國家使用平準法,可以穩定物價,防止不法商人操縱市場以牟取暴利。

由於實行了桑弘羊的理財措施,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源泉的充裕。史詩記載當時情形為:“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城鄉糧倉皆滿,國家財政收入豐裕,京師錢庫裡的錢長期積存,穿錢的繩索都爛斷了,可見這些經濟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極大的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值得後世學習借鑑並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