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正安大城村:“飛”出來的致富路

“飛”出來的致富路

——記貴州省正安縣大城村第一書記趙恆

大城村,地處貴州省的東北角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正安縣楊興鎮,這裡八分山,兩分地。地理環境的惡劣造就了這裡貧窮落後的面貌,住在這裡的人們總是想方設法的飛離大山,南下東去,想要打拼出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來。當村裡的年輕人不斷的南下北上之時,有的人卻反其道而行,意氣風發的走進了這個小山村。

贵州正安大城村:“飞”出来的致富路

趙恆

趙恆,原正安縣國土局職工。2015年3月,作為駐村幹部派駐大城村,同年6月任大城村第一書記,一駐就是三年。而就在這三年間,大城村的貧困發生率就從當初的32.7%降到2.86%。簡單的數字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為民、為村、為脫貧,敢想、敢幹、敢擔當。”這是認識趙恆的幹部、同事還有群眾給出的答案。三年間,他跑項目、要資金,跑村組、訪民情,還“異想天開”地搞飛地經濟,沒想到還真給他“飛”出了一條致富路。

一個“閉門羹”,造就一個團結黨組織

剛到村裡,和其他駐村幹部一樣,走訪群眾成了趙恆首要的工作。然而,想不到迎接他的是一開個“閉門羹”。

“第一次,到老黨員蒲明章家裡時就被他晾在一邊。”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趙恆苦笑著說,“在院子裡他做他的,我說我的,他對我愛答不理。”

當趙恆還在思索著怎麼打開局面時,蒲明章吼出了幾句話:“你來找我幹什麼?組織生活又不過,黨員會議又不開,村裡幹啥不知道,我這個黨員不知道該怎麼當!”

在黨員鄭德遠家他也聽到了差不多的話:“現在村裡有幾個黨員恐怕你們都不知道。”

一語驚醒夢中人。趙恆深知基層組織建設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一個團結的基層組織是做好農村工作的關鍵。”趙恆說,“必須要在脫貧的一線陣地樹立好黨旗,才能很好的指明前進的方向。”

說幹就幹。改變從“三會一課”開始:人不來,就一個一個請,農忙時,就晚上去,腿腳不方便,就把精神送到家門口。特別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後,趙恆隨身的手提袋裡總有一份十九大報告的宣講稿,隨時隨地都給村裡黨員“開小灶”上黨課……在這期間,趙恆還創新性的開展“兩學一做七個一”活動(即:上一堂黨課、講一個紅色故事、過一次阻止生活會、重溫一遍入黨誓詞、唱一首紅歌、寫一篇感悟文章),讓基層組織慢慢的走到了一起。

漸漸的以往對支部充滿怨言的黨員們思想開始悄然轉變。在一次村裡實施機耕道建設的過程中,村民張小陽對修機耕道佔了他的地怨氣大,說什麼也不讓修。看著修了一半的路和急的滿頭是汗的村幹部,黨員鄭德遠就來協調,好話歹話說盡,張小陽還是不願意。

看著停下的工程,鄭德遠咬著牙說到:“村裡佔你多少地,我拿我的地賠給你。”

最終機耕道還是順利的修完了。

“你的地,我還是不要算了。”走了幾次硬化的機耕道的張小陽還是來到鄭德遠家裡不好意思的說到。

“我開了幾次會,村裡也到家裡說了好幾次,現在政策好了,國家免費給我們農民修田坎,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鄭德遠說,“這地你想要隨時拿去。”

改變不單單發生在農村黨員身上,在一次次的學習、教育中,村支部也漸漸的擰成一股繩,極大的激發的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當年就摘下了軟弱渙散村組織的帽子。

人心齊、泰山移。有了堅實團結的組織,大城村掀起了幹事創業的浪潮。

贵州正安大城村:“飞”出来的致富路

工作中的趙恆(左一)

一句“牢騷話”,擊不垮“拼命三郎”

在村裡,趙恆是人們眼裡的“拼命三郎”。而在縣裡科局,他卻有個外號叫“老賴”。“賴”到什麼程度?為了要項目,辦公室等,辦公樓大門守,連科局領導吃早餐都不放過,對於自己的“孃家”國土局更是“賴”起來就不放。曾經為了土地整治項目,趙恆當起了“狗仔隊”,領導家裡、辦公室、路上,前前後後12次向領導“彙報”工作。

“他就是是顆‘牛皮糖’,見面就是要項目。”原國土局局長笑著說。

還真別說,他這套方法確實很管用,3年間他就“賴”來了2100萬元的項目,用於改善了大城村基礎設施建設。

但是,有時候努力換來的卻是一句怨言。項目要的多了,實施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帶來的往往是很多矛盾糾紛。

在實施上灣組和野春園組土地整治的過程中就矛盾頻出。這個覆蓋100多戶的工程,涉及到佔用土地的就有20多戶,半年時間內就跑了七八十次,解決土地糾紛。

“我又沒有請他來修。”

“哪個找的項目,哪個賠錢。”

“我家的土不用整治。”

“你們這是多管閒事。”

……

在調處過程中,一句句話像刺一樣扎進心裡。

“哎,這個趙恆,找這麼多項目,竟是些麻煩事。”

“少整幾個項目哦,天天累死人。”

……

回到村裡,偶然間聽到牢騷話一下砸在了心頭上。

“你倒好,我嫁給你,你卻嫁到了農村。”

“在家裡爹不當,要到村裡當兒子。”

……

回到家裡,家人的埋怨把趙恆的心都撕碎了。

看著自己辛辛苦苦求來的項目,換來的卻是卻是一句句怨言,趙恆不只一次想要申請換人。但是每當拿起妻子給他收拾好一週換洗的衣服,來到村裡,看著一棟棟煥然如新的民居,走在一條條硬化的水泥路上,聽著村裡群眾一句句問候的話語,他又默然的放下了這個想法,一捏拳頭,毅然的向著村委會的方向走去,在那裡村裡的幹部早就做好進村入戶的準備。

一兩句“牢騷話”打不垮“拼命三郎”。

贵州正安大城村:“飞”出来的致富路

工作中的趙恆(左一)

一個“歪心思”,“飛”出一條致富路

要想脫貧致富,產業發展是出路。在趙恆走進大城村的那一天起,就開始琢磨著怎麼搞產業,搞什麼產業。

石榴、白茶、辣椒、中藥材、養牛、養豬……一個個基地,一個個養殖場在大城建立起來。有在田裡務工的,有自己搞種養殖的,這些產業的發展讓群眾卻是得到了實在的收益。

“我們的眼光總是在這一畝三分裡轉圈圈,總是跳不出土地。”趙恆說。

2016年,趙恆開始思考新的路子。常年在國土部門工作的他,對礦產資源有特別的敏感度“正安有頁岩氣,現在正處於開發當中,所以我一下就想到是不是可以在氣上做文章。”

在重慶、貴陽、遵義跑了一圈以後,趙恆決定辦一個氣體充裝站,可是當他充滿信心的準備付諸行動時,現實狠狠撞了一下他的腰:大城村有些偏遠,道路交通不好,物流成本高,要在大城村建氣站,沒人願意來。

這盆冷水並沒有澆滅他的希望。

“既然在大城村交通不行,那麼我就到交通方便的地方做,搞個飛地經濟。”趙恆眼睛一亮,似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一時間,他就召集村裡幹部開會,講了自己的辦法。

“你別動這些‘歪心思’,自己村裡都不一定辦好,你還到外面去辦,搞什麼飛地經濟。我不同意!”村主任代茂林說。

村裡意見不統一。誰都沒想到趙恆有這麼大膽的想法!

怎麼辦?當時正在省財政廳上掛學習楊興鎮財政所所長給了他一絲希望,從那裡他得知省財政廳剛好有項目資金到縣裡,他決定先把村裡的意見放下,到縣裡碰碰運氣。結果投資委員會7個部門給了他6張否決票,都認為他的想法太大膽。

這時他又開始發揮他“老賴”的長處,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去碰機會。努力沒有白費,縣扶貧辦願意為他的大膽創新支付50萬元的資金。

飛地經濟的第一桶金有了,怎麼用?是繼續等待還是開始投資!為了讓大家能夠堅定信心,他決定再大膽一次,將50萬資金以村委會的名義投入合作公司作為前期投資。半年後,7萬元的分紅款就放上了村委會的辦工作。

好事多磨。村裡的會議又是意見紛紜。

“200多萬的資金,把村委會賣了都賠不起。”

“你要考慮清楚哦,出了問題,對你沒什麼好處哦。”

“從前期的收益來說還有很有前景的。”

“我覺得可以做”

……

最後,項目的實施意見終於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了。

當項目實施報送到縣委組織部時,他的構思很快得到了縣委組織部的肯定,支持他去做,由縣國投公司借款發展。

村裡通過了,貧困戶怎麼辦?當初對村支部有意見的老黨員鄭德遠,他是村裡的精準貧困戶,第一個帶頭投了錢進來。

“雖然我對這個項目不懂,但是村裡的決定,我作為黨員必須支持。”鄭德遠說,“我相信村支部。”

說著他拿出自己賣豬和養老金湊齊的10000元錢交到了村裡,有人帶頭,很快就籌集10萬元的股金。

千呼萬喚始出來。三個月後,公司落地動工了。這個村私合營的項目定在安場鎮的自強村,村裡投資250萬元,利益聯結25戶貧困戶正常盈利後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40萬元。去年,公司開始見效益,村集體收到了第一筆13萬元的分紅,鄭德遠也拿到了他的1500元分紅款,同樣是精準貧困戶張邦明也入了股,現在的他在公司上班每月都能拿到4000多元的工資,脫貧對他來說已經不再是問題。

贵州正安大城村:“飞”出来的致富路

工作中的趙恆(左二)

看著自己的當初的想法已經開始實現,趙恆信心倍增,大城在外打工的很多,也有很多取得了成功,所以今年他給自己又定了個小目標,利用這些在外鄉友資源,把這個飛地經濟飛遠一點,飛高一點,讓大城村“飛”出窮窩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