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縮型”中小城市來了,但是它真的很可怕嗎?


“收縮型”中小城市來了,但是它真的很可怕嗎?

山川網:近期由國家發改委發佈的關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由於其內容對於未來中國城鎮化發展走向、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均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需要再多花些時間和精力,和大家一起來更深入地瞭解和研讀這份通知。

昨天的時候,我們根據通知中關於Ⅱ型大城市將全面開放落戶的內容,推送了《城區常住人口100-300萬Ⅱ型大城市將全面開放落戶,60餘城如何選擇?》的文章。這篇文章中,我們的側重點是那些在接下來大概率上會迎來人口進一步流入城市的思考。

有人口流入的城市,自然也就有人口流出的城市。發改委的這份通知中,有一句話特別值得大家注意:“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出現關於“收縮型城市”的提法,所以尤其受到各界關注。


人口增長有限,有城市增加必然有城市減少


“收縮型”中小城市來了,但是它真的很可怕嗎?

所謂的“收縮型城市”,顯然並非是通知新發明的詞彙。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很多發達國家如美國五大湖、德國魯爾、法國洛林等地就出現了這一現象。

這些地區普遍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鋼鐵製造是當地的支柱型產業。而伴隨著國家經濟持續發展轉型至第三產業驅動後,這些地區的鋼鐵製造產業自然也就隨之沒落。由於工廠機器在經過較長時間的空置後開始生鏽,這一地區也就隨之成為“鐵鏽地帶”。

眾所周知,一個地區人口體量的增加,主要來自於新生人口與流出人口,對應的一個地區人口體量的減少,則主要源於死亡人口與流出人口。

在國家和地區處於和平年代,醫療條件整體優良的大背景下,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數據往往是比較平穩的。所以真正能夠在較短時間(比如五年內、三年內)即對地區常住人口體量造成明顯影響的,顯然就是地區人口的流出與流入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39538萬人,

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死亡人口9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1‰。

而在前不久的《2018年全國主要省市常住人口變動大數據:基量、增量、增幅多維對比》一文中,我們曾討論過已經公佈2018年末地區常住人口數據的24個省市情況。

“收縮型”中小城市來了,但是它真的很可怕嗎?

我希望大家可以仔細留意下表格中各省市的人口增量情況。除去遼寧、北京兩地年末常住人口是負增長外,其餘省市年末常住人口均為正增長。

這22個常住人口正增長的省份,合計人口新增超過740萬人。大家再結合上文中國家統計局對於去年全國人口整體情況的數據“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95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

排除北京和遼寧合計負增長的30多萬人口,起碼還有差不多180萬左右的年度人口負增長,需要分攤給尚未公佈年度省份常住人口的其餘7個省市(中國內地)。

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由於中國人口基量規模龐大,所以歷年的人口增量規模也不容小覷。換而言之,就是即使很多長期處於大批量人口外流的地區,靠著更強勁的人口出生體量,依舊能夠有效“彌補”人口數據。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1523萬人,較上年減少約200萬,為連續第二年下降(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

當新增國家整體新增人口越來越少時,地區的人口差異自然就會日益凸顯。有城市增加,必然就有城市減少。所以有“擴大型”的一二線城市,必然就有“收縮型”的三四五六線城市,這再正常不過。無須感到可怕,也更不必感到惶恐,因為它不是突然出現在你我身邊,而是一直都存在的。


收縮型城市到底有多少,仍舊是個迷


“收縮型”中小城市來了,但是它真的很可怕嗎?

自發改委的通知問世之後,不少的網友最為關心的顯然不是收縮型城市未來會如何發展,而是收縮型城市到底數量有多少,自己的家鄉是否位列其中。

首先,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一點是:此次發改委通知中“收縮型城市”的說法是官方文件中首見,而且關於介紹也有且僅有上文中提到的“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這一句。

也就是說,雖然官方雖然首次提及了“收縮型城市”的這個概念,但是官方並沒有給出任何關於收縮型城市的具體定義,自然也就不要妄談什麼“收縮型城市名單”。

那麼網絡上被討論的熱火朝天的收縮型城市名單,自然也都是來自不同機構的定義。流傳比較廣的兩個版本,對於中國收縮型城市的數量定義分別是180個和80個。

先來說180個城市的這個版本,出處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龍灜的一份研究成果。報告中給出瞭如下圖所示的180個城市的位置圖:

“收縮型”中小城市來了,但是它真的很可怕嗎?

2000年到2010年間180個人口在流失的城市1

不過顯而易見,上面這份圖中,只是標註了180個城市的大致座標。所以研究方進一步給出了下面這張圖表,其中城市名字的大小,代表的是人口流失的程度。


“收縮型”中小城市來了,但是它真的很可怕嗎?

2000年到2010年間180個人口在流失的城市2

我大致數了一下,這份圖片上的城市數量,距離180個的總數依舊有較大的距離。通過多方搜索,我暫時也還未發現報告方完整的180個城市的名單。

這裡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一版的收縮城市基礎人口數據來源,是國家統計局的五普(2000年)和六普(2010年)。所以在數據上,距離當下略有距離。

所以自然而然也就引出了第二個80個收縮城市的版本。這一版本的來源,同樣還是研究機構推出的,主要作者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吳康教授。


“收縮型”中小城市來了,但是它真的很可怕嗎?

吳康(2017):利用2007-2016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發現的收縮城市地圖

這一版引用的數據,是2007-2016年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距離現在近了不少。再有,就是報告研究方法給出了相對比較完整的80個城市的名單。

在這一版本的數據中,發佈方還進一步對80個城市進行了分類,分別屬於結構性危機型城市、大都市周邊型城市、欠發達型城市、邊境型城市和數據調整型城市。

結構性危機型城市:東莞、鞍山、撫順、齊齊哈爾、台州、錦州、營口、義烏、阜新、淮北、雞西、佳木斯、鶴崗、鄂爾多斯、萍鄉、通化、通遼、白山、肇東、烏蘭察布、瑞安、永康、海城、汕尾、三明、蘭溪、滿洲里、北票、樺甸、霍州、五常、舒蘭、北安、海林、訥河、集安、圖們、寧安

大都市周邊型城市:都江堰、三河、台山、鶴山、高碑店、金壇

欠發達型城市:漢中、洪湖、大治、興寧、儋州、河津、河池、天長、當陽、辛集、泊頭、昌邑、江山、連州、東方、樂昌、津市、龍泉、萬寧、合山、五指山、韶山、高要

邊境型城市:哈密、扎蘭屯、富錦、二連浩特、根河、阿爾山、額爾古納

數據調整型城市:濟南、景德鎮、壽光、大理、龍口、靖江

報告發布方認為,在中國660個建制市中,總計80個城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縮,佔比12.1%,其中地級市24個,縣級市56個,大部分城市的人口收縮幅度不大,僅有9個城市的收縮幅度超過5%。

總計476個城市仍然處於人口持續增長,佔比72.1%,其中地級市248個,縣級市277個。總計45個城市相對穩定,佔比6.5%,其中地級市18個,縣級市37個。

除了以上兩個流傳較廣的版本外,還有其他多個不同收縮型城市數量的名單,這裡我們就不再一一去介紹,大家知道這些名單的由來方式即可。


“收縮型”中小城市來了,但是它真的很可怕嗎?

關於收縮型城市與非收縮型城市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差異,還有以上一份資料分享給大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我們也不再過多進行累述。


仍在盲目擴張和被矇在鼓裡的居民才最可怕


“收縮型”中小城市來了,但是它真的很可怕嗎?

此時,我們再來回過頭仔細看發改委通知中關於收縮型城市的唯一一句話——“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這句話中沒有一個詞是多餘和浪費的,針對性非常明顯。之所以在文件中首次提到收縮型城市,根本原因在於部分中小城市的城市建設規劃已經不匹配其實際的人口與經濟發展狀態。

在衡量城市城鎮化水平與城市發展階段時,我們經常引用的一個概念叫做城市“建成區面積”,即城市行政區內實際已成片開發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區域。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所有城市,無論是特大超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基本在城市規劃中的主旨思想沒有任何差別,有且只有一個方向——做大,做更大,越大越好。

比較典型的幾次可以稱為“躍進式”的做大城市規模階段,包括大建產業園區時期,大建科技/創新新區時期,大建高鐵/地鐵新城時期。

在這個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是,一個現有城區人口百萬左右的城市,能夠在原來的舊主城區距離不算太近的地方,憑空規劃建設出一個比既有主城區面積更大甚至翻倍的新城區。

基本實現方式,一般就是先把博物館、美術館、公園等公共場館在新城區建設起來,然後政務部門跟著搬到新城區去,接著安排公共交通線路連通舊的主城區。

再往後,就是很多朋友都有親身經歷的了——大批的房地產樓盤拔地而起,城市房價進入新一波的快速上升期,地方政府從中獲得財政收入與政績數據的雙豐收。

通知的核心觀點,就是對過去大量依靠這種方式搞無意義發展中小城市老路,按下停止鍵。

我個人始終認為,國家和地區願意對外公佈的相關經濟數據越豐富,越詳細,那麼這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而現階段在地方經濟相關數據對外公佈上做的相對比較好的城市,其實鳳毛麟角。

恰恰相反的是,一些城市習慣性在經濟數據公佈上玩“套路”。比如不少的中小城市,地區常住人口數據要麼是長時間不更新公佈,最近的數據都還停留在三年前甚至五年前。

還有一些城市,乾脆不對外公佈常住人口數據,僅公佈戶籍人口數據。而受限於戶籍政策的因素,很多流出人口的戶籍並沒有被轉出,所以城市的人口數據就變得頗為“風平浪靜”。

這樣一來,受害最為嚴重的是誰呢?顯然就是對於自己生活、工作城市經濟現狀缺乏瞭解,被長期矇在鼓裡的城市居民。

任何問題,都有其解決方案,緊縮型城市也不例外。這是所有國家在城鎮化進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區別只是或大或小。這就好比是老齡化時代即將來臨,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精準有效的數據情況,進行相關的研究,從而有的放矢,解決問題。

而部分人口情況已經十分嚴峻的中小城市,非但不直面問題,反而遮掩數據,然後繼續進行城市再擴大戰略,這才是對於國家與地區財政的巨大浪費。原本可以走小而美路線,最終卻變成既大不了,也美不起來。


就像人會生老病死一樣,城市也一樣的


“收縮型”中小城市來了,但是它真的很可怕嗎?

一直以來,我都堅定地主張、建議、鼓勵大家,向自己力所能及夠得到的最高級別城市努力發展。這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麼?

首先當然不是所謂的“生死存亡論”,這個論調的主旨思想一般是,留在小城市未來你就完蛋了,去了大城市必然你就成功了。房產類的自媒體,尤其喜歡這個論調。在對外輸出內容是,也特別鍾愛“坍塌”、“崩潰”、“滅亡”等典型的震驚體字眼。

其次也不是所謂的“逃跑論”,這個論調的主旨思想是,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土窩,不管家鄉的經濟已經如何落後,我也一定要留下來“同生共死”,絕不做“逃兵”。在對外輸出內容是,比較偏愛強調的是“感性”、“感情”、“感恩”的三感路線。

城市的人口流入與流出,本身即是生態。比如你的家鄉是一座三線城市,現在你通過個人努力留在了一座二線城市,那麼原來你家鄉的三線城市就會隨之衰落了嗎?

顯然不是,就像你是生態中流動的一員一樣,還有千千萬萬個流動的個體。當你從三線城市進入二線城市後,還會有從四線城市流入三線城市的人。只不過,由於城市本身情況的不同,其流入與流出的體量相對有所差異罷了。

如果一定要談感性,你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原本你的能力可以勝任一份難度更高(收入也更高)的工作,但是你卻和其他能力相較你更弱群體競爭一份難度較低的工作。那麼這兩個選擇之間,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善良”呢?

在這個系統之中,自然也會存在只有人流出,沒有人流入的地方,比如偏遠山區的農村。這些地方資源匱乏,經濟落後,經過過過去多年的驗證已經確定經濟難以再有脫困的可能性,那麼為什麼不使之自然被淘汰呢。

許多的偏遠山區,其原本的生態就已經十分脆弱,再加之當地村民的過度耕種,使得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幾乎已經造成了當地生態系統難以修復的境地。這類地區,當徹底無人居住後,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自我修復,可能也需要上千上萬年的時間。

就像人會生老病死一樣,城市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把選擇城市當作選擇伴侶的話,那麼合適的伴侶顯然是和你三觀相符,年齡相近,未來較長時間內可以攜手成長的那一個。

也像戀愛會分手,婚姻會結束一樣,每一段舊的關係結束,都意味著新關係的開始。你離開後,自然還會有比你更合適他/她的對象出現,然後願意與之相伴到老。

收縮型城市不可怕,收縮型城市通過合理的城市規劃和發展,一樣可以找到合適的生存方式。相反,不能很好規劃自己人生路線的人,未來反而會有很多的遺憾。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