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抓住三大發展機遇,復興勢不可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篇》

毋庸置疑,中國當前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大洋彼岸的美利堅。

2018年以來,華盛頓對我們幾乎發起了全方位的挑戰,其瘋狂程度,一度讓外界聯想到70年前的美蘇冷戰。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說:美方存在一個錯誤的觀點,即白宮過去40年的對華政策失敗了

老祖宗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擊敗敵人,首先得了解敵人在想什麼。今天咱們不妨站在美國的角度,談談“美國失敗在哪裡”?

中國抓住三大發展機遇,復興勢不可擋

第一個失誤:90年代對中日走近的疏忽

冷戰解體後,美國決策層明確了遏制中國的長遠目標,但落實到具體層面,又出現了罕見的分歧。

因為部分人出現了一種錯覺:美國可以通過經濟與文化輸出對中國進行改造。

必須強調的是,這種錯覺並非空穴來風。

蘇聯的轟然倒塌,令西方資本主義陣營欣喜若狂。一槍未放,便贏得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意識形態對抗,使不少歐美人認為資本主義才是人類的未來。比如美國著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寫了一本《歷史終結論》——

隨著蘇聯的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瀕陷入低谷。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人類社會制度的發展史已然終結!

中國抓住三大發展機遇,復興勢不可擋

簡而言之,以歐美為藍本的自由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未來唯一的發展方向

在這種空前勝利所導致的自大思潮氾濫下,美國對華政策呈現出撕裂現象:一方面想改造中國,以長期在華攫取經濟利益;一方面又要遏制中國,於是就導演了中國三恥,銀河號事件、炸館事件、撞機事件(這三件事主要是為了試探中國)。

作為西方世界的領頭羊,美國對華政策的撕裂,使很多盟友的立場趨於搖擺。

1991年,日本首相海部俊樹訪華,成為制裁後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西方集團首腦。在日本的帶動下,意大利總理和英國首相同年訪華。

以此為標誌,美國在冷戰結束後組建的“第一次反華同盟”土崩瓦解!

中國抓住三大發展機遇,復興勢不可擋

▲海部俊樹

相對於意大利與英國,日本與中國的走進,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當時,日本對華態度有三種聲音:

第一、日本需要藉助中國的力量(五常席位及核武器大國),重新崛起為世界大國。

第二、侵華戰爭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日本理應幫助中國。

第三、軍國主義聲音,既反華又反美。

90年代那個關口,老軍國主義被美國殺得所剩不多,新軍國主義思想尚在嫩芽階段,故第三種聲音不足為慮。第二種在日本民間有很大的市場,但終究沒有在日本政界成型。而在經歷日美經貿衝突後,第一種聯中制美的聲音,成為日本主流政策。

支持這個政策的群體有點複雜,總體上以日本利益為導向。比如指揮部在前文提到過的松下幸之助,他的企業在二戰期間還從事過軍需品的生產,後來因國家與企業的利益,積極參與中國改開事業(松下是第一來華投資的日企),去年松下幸之助還獲得過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中國抓住三大發展機遇,復興勢不可擋

伴隨著海部俊樹的訪華,日本開始對中國展開第二次大規模產業轉移。

商務部數據顯示:

1991年~2005年,日本向中國出口技術合同總計12452項,總金額為301.76億美元,佔中國技術引進的19.62%。

2004年,日本以當年2219項出口技術合同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技術進口國。

十六年來,日本向中國出口的12452項技術,涵蓋重型化工設備、汽車製造、商用鋼鐵、運輸器械、有色金屬、電子製造業、家電、電子通訊設備等多個行業。

說句老實話,來自日本的產業轉移,是中國製造業從低端走向中端的關鍵因素,也為後來中國製造業全球擴張埋下伏筆!

但我們也沒必要對日本感恩戴德,與西方式國家間的一切互動,都是以利益現行,日本也從我們身上獲取了不少的利益。既是雙贏,無從感謝。

中國抓住三大發展機遇,復興勢不可擋

如果沒有日本的產業技術支持,中國製造業升級至少要延遲10年。從美方的角度來講,若當時阻止中日走近,中國製造業未必有如今的規模,進而在高端製造業又對美國形成壓力。所以,這應該是美國認為的第一個戰略失誤。

第二個失誤:2001年同意中國加入WTO

零一年中國入世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至於原因,我以前也給大家講過——

第一、得益於日本90年代的產業轉移,中國製造業產能大爆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品越積越多,中國急需一塊龐大的海外市場消化產能。

第二、新增人口需要大量就業崗位,而加入WTO可以利用整個海外市場的消費潛力,為中國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外國人進口中國商品越多,中國生產力越旺盛,所需工人就越多)。

中國抓住三大發展機遇,復興勢不可擋

中國入世最大的阻礙是誰?美國!

WTO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關貿總協定,長期被美國所把持。關於是否放中國入場,美國一直爭論不休,利弊非常明顯——

有利之處:13億人口,意味著13億消費市場;可借入世為砝碼,主導中國部分行業。

有害之處:中國不同於蘇聯,雖軍事實力有天壤之別,但製造業基礎太過於龐大。8億極具競爭力的勞動人口注入全球市場(競爭力體現為吃苦耐勞、薪水要求低),很容易讓驕奢淫逸的美國人失業。此外,如果中國憑藉體量優勢邁入高端製造業,美國當何以自處?

不過,美國人的“顧慮”很快就被打消了。

21世紀之初的美國,已完成從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金融服務業的轉型,其國家核心收入來源於美元霸權、金融服務、高端製造業及知識產權

工人失業,可以轉向做服務業;而要向邁入高端製造業,必須要擁有完全獨立自主的先進製造業技術(不獨立自主做自主的知識產權技術,你的產品就無法出口賺錢)。

中國抓住三大發展機遇,復興勢不可擋

完全獨立自主的先進製造業技術?別說美國人,連中國人當時都沒這個概念。

改革開放後,中國確立了製造業“三段式”

發展線路圖: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實現國產化→達到自主開發

但後來整個大環境卻是:造不如買,中國差點丟掉毛主席時代的工業精神!最典型的就是運10大飛機項目,明明成功在即,硬生生被美國麥道公司截胡。

還有秦山核電站項目,一群中國專家希望日本幫助審查秦山核電站的設計圖紙。而日本人卻以各種技術管制為審查條件,如日本提供的情報不能轉用軍事。

事後孟戈非(曾參加過第一代中國核潛艇反應堆研製)在回憶錄裡憤怒的寫到:

須知1958年我國開發核動力研究時,國際上對二次大戰中戰敗國的日本和西德,在核能利用方面還在進行管制呢。我不反對向一切先進國家去請教,但必須立足於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引進先進技術,而不應低人一等和仰人鼻息。

毫不誇張的說,80年代~21世紀初的中國製造業,除了體量大,技術方面別無是處。像汽車這種最能體現國家制造業實力的產業,更是讓國人一言難盡。

因此美國人得出三個結論:

第一、中國大部分的高新技術和工業產品出口,都由外國企業所主導。

第二、中國製造業高度依賴歐美工業化國家進口的產品設計、關鍵元件以及生產設備。

第三、中國企業無法有效吸收先進技術並形成本土競爭力,使他們不可能快速成為全球工業的競爭者。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中國製造業未來50年都沒有能力邁向高端產業鏈,美國高端製造業霸主的地位不會因此動搖!

如果中國無法進軍高端製造,則中美兩國的經濟將長期互補,美國霸主地位捍不可懾!

有鑑於此,美國人最終還是同意中國加入WTO。

中國入世後,經濟入脫韁之馬,一路快得不可收拾。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值全球第一,同時並壟斷了全球80%的中低端製造。得益於全球產業的利潤,賺得盆滿缽滿的中國企業,不僅自己自研技術,還以併購為手段滿世界收割西方的先進技術及知識產權。

至此,中國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國度,正式加入製造業的高緯度戰爭!

中國抓住三大發展機遇,復興勢不可擋

從普通國家視角出發,美國的結論沒有錯。唯一錯就錯在,中國不是普通國家。所以,放任中國加入WTO,是美國人認為的第二個戰略失誤。

第三個失誤:沒意識到2014年的轉變

2014年的中國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正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計算,1980年美國經濟佔世界25%,中國僅為2.2%。2014年,中國佔世界經濟份額約為15%,中國份額約為16%,超出美國一個百分點。

第二、2014年的中國內外環境並不好。內部有產能過剩帶來的經濟壓力,外部有南海之爭、釣魚島問題,以及昂山素季上臺所帶來的中緬關係轉變。

美國人認為,白宮既沒有及時認識到中美經濟角色的轉變(不願意承認美國世界第二的現實),也沒有趁中國內外交困之際,向中國發難(不可否認,若中美經貿衝突提前4年開打,中我們未必有今天這麼輕鬆),所以這是第三個戰略失誤。

中國抓住三大發展機遇,復興勢不可擋

美國人認為他們犯了三個戰略大失誤,才導致中國的崛起,但他們從未思考過最深層次的原因。

他用自己造的紙頭,換別人的實物商品的買賣,是美國製造業流失的根本原因,和中國沒有必然的關係。即便沒有中國,也會有別的國家從事這塊工作。有了中國可以進一步壓低成本,而這本來就是美國人開始時候願意看到的。

美國人的失誤,僅限於沒有料到中國借這個機會發展的遠超他的預期導致失控……

今日之中國,再也不是昔年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任憑帝國主義興風作浪,我自巋然不動!這股底氣,來自於偉大時代的饋贈——

2019年的中國,恰逢建國70週年。若置身於歷史長河之中,70年,正是一個國家強盛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