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口簿——一個家庭的故事

  說起戶口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也算是中國特色之一。

從孩子出生上戶口起,可以說此後人生的每一件大事——上學、辦身份證、外出求學、工作、結婚登記……都要用到戶口簿。因此,戶口簿一般由家裡的戶主小心保管。

小時候有段時間,我留心過家裡戶口簿的存放位置。因為那會兒看電視,女主角因為父母不同意婚事,就想偷戶口簿去登記結婚,父母也把戶口簿小心地鎖在抽屜裡,不讓女兒拿到。最終,女主角用盡了心機偷到了戶口簿。父親知道後暴跳如雷但也無可奈何。那段時間,我就留心著戶口簿,只想著以後萬一遇到同樣的情況可以效仿。

後來,長大了,才發現戶口簿的奧妙不止於此。它固然能用於辦理各種事項,但它更是一個家庭的見證者。

戶口簿——一個家庭的故事

  我們家四口人,共有兩本戶口簿。一本是爸爸、妹妹和我,一本是媽媽。為什麼會分兩本呢?這和當時的戶籍制度相關。

原先我們一家人都是農村戶口,也都在一本戶口簿上。大概是2000年,爸爸媽媽在市區買了第一套房子,按當時的戶籍制度,一套房子只能落一個成年人的城鎮戶口,但如果是父親落戶,則可以帶上小孩一起落城鎮戶口。那時候,城裡的小學要收取幾千的贊助費才肯接收農村戶口的學生,家裡剛為我交了贊助費(1999年,幾千元對爸爸媽媽來說也是一大筆錢了)。爸爸媽媽怕以後我上初中、妹妹上學也碰到同樣的問題,最終,落城鎮戶口的機會給爸爸,我與妹妹隨爸爸一起落戶。於是,我們的小家有了第一本戶口簿。

  2005年,家裡做了一次房產置換。這一次,媽媽的戶口也可以遷入市區了。但媽媽卻不像五年前那麼渴望成為“居民戶”了——她覺得農村戶口才更珍貴。那一年,我們搬離了第一套房子,搬進了第二套房子,戶口也隨之變動。但媽媽的戶口依然在爸爸的農村老家。

2008年,媽媽拿著戶口簿帶我和妹妹去北京看奧運會。

2011年,我滿18歲,爸爸和妹妹拿著戶口簿,陪我去辦身份證。那一天,我才有了一種“我成年了”的感覺。9月,我去北京讀大學,當時只想著如果戶口遷出,四年後又要遷回,嫌麻煩就沒有遷戶口。

2015年,我讀研,因為把戶口遷到北京可以參加小汽車車票搖號,於是決定把戶口遷到北京學校。我拿著家裡的戶口簿去辦理,工作人員說2005年遷移戶口的時候,手續沒有辦完全,要重新辦理。

  重新辦了手續,換了戶口簿,新的戶口簿上出現了“現住地址”與“何時由何地遷入本址” 中,兩個地址一樣的情況。

戶口簿——一個家庭的故事

戶口簿——一個家庭的故事

  2015年9月,我的戶口順利遷出。

戶口簿——一個家庭的故事

  2017年,妹妹去北京求學,戶口遷出,至此,我們家這本戶口簿上只有爸爸一位了。

同年,我研究生畢業,戶口由北京遷往杭州的單位集體戶,當然,這個變化不會體現在我們家的戶口簿上了。

戶口簿——一個家庭的故事

  2017年,我們家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在鄉下也有了自己的房子。拿到造房子的資格後,媽媽把戶口從爸爸老家遷出,自成一戶。我們家也有了兩個戶口簿。

小小戶口簿,記錄著我們小家的變化,也折射出時代的脈絡:從大家都想落“城市戶口”到希望保留“農村戶口”;從小孩戶口只能跟著父親走,到既可以選擇父親也可以選擇跟著母親;從懶得遷戶口到希望遷戶口以獲得北京搖號的資格………也許隨著時代的變化,哪一天紙質的戶口簿會被取代也未可知,但只盼望人們不要忘記屬於家庭的故事。

戶口簿——一個家庭的故事

戶口簿——一個家庭的故事

  想要記錄下戶口簿的故事是因為 去年爸爸來杭州辦事,我翻他帶的戶口簿,看到屬於我和妹妹的兩頁,都被打上了遷出的字樣。想到我們明明是最親近的人,卻不在一個戶口簿上,心裡有些悵然。

戶口簿——一個家庭的故事

  這週末,因為恰逢妹妹20週歲生日,即使距我上次離家只有一個星期,我也回了家。昨天早上,媽媽為妹妹煮了長壽麵;今天早上,我與妹妹不到6點起床為爸爸媽媽熬粥;晚上,妹妹執意要吃湯圓,算是一家人提前團圓;飯後,我回杭州,爸爸媽媽妹妹送我到車站,我在候車室,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到他們三個仍在外面望著我,即使冬天室外天寒風涼,他們也依然堅持。

我明白,維繫一家人的紐帶,不只是戶口簿,更重要的是在互相關心,互相體諒中,學會愛與被愛。

戶口簿——一個家庭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