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會仇視爸爸?

藍家三哥


在家庭教育中,媽媽們一直是帶孩子的主力軍,帶孩子真的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有些媽媽就有可能有怨言,在孩子面前嘮叨爸爸的不好,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產生對爸爸的不滿。

爸爸因為工作等原因,很難抽出時間參與家庭教育或者親子互動,也有很多爸爸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認為孩子有媽媽照顧就足夠了,男人只負責掙錢養家,現在的社會,父親缺席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一種非普遍的現象。

爸爸該如何參與家庭教育?

1、請爸爸們無論工作有多忙,每天都要抽出20分鐘左右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時間雖然短暫,哪怕是講一個故事、一起搭積木,或者和孩子同一個電話,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愛。

2、當孩子傷心、氣餒的時候,媽媽們在安慰孩子的同時,也要鼓勵孩子去和爸爸溝通,讓爸爸充當孩子的傾聽者,不同於媽媽的感性,爸爸解決事情的辦法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勇敢的性格。

3、當爸爸們和孩子玩一些相對“驚險”的遊戲時,媽媽不要萬般阻止。比如有時候爸爸會將孩子高高舉起、旋轉、拋起來,這時候孩子會表現的十分興奮,但是一般情況下,媽媽們會覺得這種舉動太危險了,立刻就要組織。其實在安全第一的情況下,爸爸和孩子的這些互動,更容易刺激孩子的智力發育,培養積極的性格。因此,媽媽平時要刻意留出空間,讓爸爸和孩子一起玩遊戲。

4、而對於單親媽媽來說,沒有親生父親在孩子身邊,通過媽媽的努力,他們一樣可以健康成長。媽媽可以為孩子找一個替代爸爸形象的男性,例如孩子的舅舅、叔叔、爺爺、外公或者媽媽的男性朋友等都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陽剛氣質。

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替代的,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維方式等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夠重視起來,哪怕只是陪伴孩子閱讀20分鐘。


唐唐雲學堂


這個問題有點奇怪,難道受弗洛伊德所說的俄狄浦斯情節的影響嗎?俄狄浦斯情結是心理學精神分析的術語,弗洛伊德提出這個術語是與他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的。其他流派的心理學家並不是很認可弗洛伊德在這方面的結論。

我認為孩子對雙親都有天然的親密感,如果孩子仇視爸爸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受家庭其他成員的影響。這種情況裡一般夫妻關係不太好,母親一方經常會給孩子說父親的種種不是,孩子受此影響會覺得爸爸不好,會覺得自己不快樂、不幸福都是爸爸造成的,從而對爸爸產生敵意。

二是爸爸對孩子異常嚴厲。這種情況中爸爸說一不二,無視孩子的情感。爸爸對孩子的控制感很強,但是溫暖不夠,孩子所有的情感得不到認可,會有很強的掙脫控制的慾望。爸爸對孩子控制得越多,孩子對爸爸的敵意越強。這樣的爸爸讓我想起《死亡詩社》中的尼爾的爸爸。

三是離異家庭中父親角色缺失。在離異家庭中,媽媽和爸爸在教養孩子上缺乏共識,做不到即使離婚也給孩子充足的關懷,造成了爸爸長期缺位,父愛長期缺失。這種情況下孩子有可能與爸爸長期不見面,影響了孩子對父愛需求的滿足,孩子容易因愛生恨,埋怨爸爸。

我一直覺得在家庭環境中,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是處於優先級的位置上的,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形成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前提條件。

那麼如何讓孩子與爸爸建立其良好的親密感呢?

一是增加陪伴時間。所有的親密必須有時間量的保證,否則就談不上質的提升,媽媽放手讓爸爸多帶孩子玩,增加相處時間,相處久了感情就會增加,時間久了也就知道怎麼陪孩子玩兒了。有的時候不是爸爸帶孩子玩兒,而是孩子帶爸爸玩兒。

二是媽媽要在孩子面前多說爸爸好話。尤其是男孩子,爸爸的形象非常重要,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媽媽可以潛移默化地說“你爸爸多麼勇敢、威武、重感情、有責任心”之類的話,最好配上一些實例,在孩子面前把爸爸高大威武的形象樹立起來,孩子就會不自覺地往這個高大的男子漢的形象上靠攏。

很多媽媽無意識地在孩子面前說“你爸爸無能、窩囊廢”之類的,看似損害的是爸爸,其實受傷更深的是孩子。這會讓孩子的內心既矛盾又無助,既憤怒又悲傷,孩子恨這個爸爸、怨這個爸爸,可是他又是這個壞爸爸的孩子,這會讓孩子覺得我又能好到哪裡去?媽媽否定的是爸爸,孩子否定的是自己。

三是即使家庭離異,雙方也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無條件愛他的。夫妻雙方因為某種原因分手、離婚,這是夫妻雙方的事兒,儘量不要讓這個事情影響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在他能理解的情況下解釋好,雙方都儘可能多陪伴孩子。關於離異家庭陪伴孩子的問題比較複雜,大原則就是要讓孩子知道,雖然父母離婚了但是不影響父母愛你。


曉兒媽說


在很多家庭裡,孩子不親爸爸是常見的。主要原因有幾點。

一、在中國上千年的傳統教育上都是“嚴父”和“慈母”。當爸爸的對孩子從小就是嚴格要求,加上有的爸爸對孩子還有體罰行為,使孩子從小就“怕”爸爸,而親近媽媽。

二、男人是家庭的“頂樑柱”,必須在外拼命掙錢,一心“主外”,就很少“主內”了。對孩子的教育長期缺席,把帶孩子的事務全部推給了妻人。導致其跟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了。

三、男人的性格決定了不願接近孩子。女人心思細膩,感情豐富,與孩子親密。本來孩子通過母乳和母親近,是男人不可替代的。男人帶孩子粗心、馬虎、不會帶,也不願幹帶孩子這種“婆婆媽媽”的事。

四、不排除有的家長帶孩子不注意言行,無形中影響了父子關係。少數外婆向著女兒,就經常會教孩子說“媽媽好”。還有的媽媽經常問孩子的無聊問題:“媽媽好,還是爸爸好?”懂事一點的孩子就會答到:“媽媽爸爸都好”,糊塗的媽媽就會窮追不捨:“不行,只能選擇一個",讓孩子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疏遠爸爸。

但是,說孩子會仇視爸爸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有暴力行為,經常虐待母子的;或是有外遇,拋妻棄子的;或是作奸犯科,坐牢赴刑的等等。

不過,這個問題也提醒了爸爸們多陪陪孩子,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要缺席,做一個合格的爸爸。


言勸


孩子仇視爸爸,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夫妻關係的問題,常常是因為媽媽自己仇視爸爸,也希望孩子仇視爸爸。

憤怒的媽媽,向孩子抱怨爸爸

如果夫妻感情非常好,即便是爸爸帶孩子不多,媽媽也會更多地理解爸爸賺錢養家的辛苦,不會向孩子抱怨爸爸,更不會坐視孩子仇視爸爸的狀況發生。

但生活中確實有很多“絕望主婦”,夫妻感情不好,生活中也充滿各種雞毛蒜皮、焦頭爛額,這樣的媽媽,日常的狀態就是憤怒、焦慮、不滿的,更是不免經常很直接地向孩子抱怨丈夫:你爸就知道玩,不顧家!你爸就是個甩手掌櫃!你爸掙得少,你爸沒本事……

畢竟孩子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會比較多,孩子不免不知不覺受到媽媽的影響,覺得爸爸不好,爸爸對媽媽不好,對自己不好,對爸爸的親近感就會大打折扣。

寂寞的媽媽,拉孩子“結盟”

夫妻感情不好,自然會缺少交流,甚至交流的唯一方式就是吵架,那麼媽媽在情感上,就會感到孤單、寂寞,這樣的媽媽,更容易關心孩子是“跟媽媽好,還是跟媽媽好”,並且暗示孩子,應該跟媽媽好,因為媽媽更辛苦,對他更好。

這樣可能發生兩種情況。一是孩子真是覺得媽媽更好,自願地站在媽媽一邊,與媽媽結盟,共同對付爸爸;二是孩子內心雖然也很希望親近爸爸,但或者因為媽媽有意無意的施壓,或是為了討好媽媽,而故意表現得疏離爸爸。

當然,兩種情況,對孩子的發展都沒有好處。

解決之道

第一,媽媽停止向孩子抱怨爸爸;

第二,媽媽不要拉孩子“結盟”,不要問孩子“跟爸爸好還是跟媽媽好”之類要求孩子“站隊”的問題;

第三,努力改善夫妻關係,非常相愛的夫妻,一定帶不出仇視爸爸或者和爸爸不親的孩子。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十一歲,一個十四歲半。出版有《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所有回答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歡迎訪問我們的頭條號“真心爸媽”,瀏覽更多育兒文章。


真心爸媽


這也不算仇視,只是因為爸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席,所以相比爸爸,孩子與母親更親近而已。

與孩子的感情都是在一日日的相處中積累出來的,所以誰帶孩子,對孩子照顧的多,那麼孩子就會更親近誰。如果父母從小不帶孩子,將孩子丟給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那孩子與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祖輩的感情就會比與父母的感情深厚,所以才不建議讓孩子當留守兒童。

現在大環境下的“喪偶式育兒”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多數是父親的缺席,母親應該多多讓父親參與到育兒的過程中來,讓他和孩子多多互動,那樣孩子與父親的關係就會越來越融洽。


快樂帶娃



孩子對爸爸的態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變得會仇視爸爸,可能由很多原因造成的。

  1. 可能是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太短,在孩子最需要爸爸出現的時候,爸爸卻不在身邊。比如受別的小朋友欺負的時候,希望爸爸的高大威猛能替自己出頭等;或者看見媽媽最無助絕望傷心的時候,需要爸爸卻不在等等。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讓孩子由開始的抱怨,演變成後面的仇視心理,感覺爸爸就是可由可無的存在。
  2. 可能是媽媽對爸爸的態度也不好,隨便鄙視或者奚落,加之抱怨連連,在媽媽眼裡,爸爸完全就是不稱職的。一般,孩子跟媽媽相處的時間最長,尤其是全職媽媽。媽媽的個性,處事態度等,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對爸爸的態度。還有的媽媽就是很明顯的挑撥父子關係。我有個同事就是的,總是挑撥父子關係,加上孩子處於叛逆期,於是變得更父母關係很不好,對爸爸的態度完全沒大沒小,還頤指氣使。
  3. 還可能是爸爸的某種行為,無形之中給孩子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導致孩子直接仇視爸爸。這個是解鈴還需繫鈴人,得當事人雙方溝通和解,媽媽的和諧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總之,孩子不管對誰出現仇視心理,都是不好的。有必要引起關注,找出癥結,解決問題。


idan的青蛙媽媽


如果孩子仇恨爸爸,原因只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問題出在爸爸身上,另一方面是問題出在媽媽身上。

1·孩子之所以會仇恨爸爸,很可能是爸爸經常缺席孩子的成長,並且爸爸經常吼罵孩子甚至打罵孩子,在孩子身體和心裡留下了不好的陰影。

這個就需要爸爸有所努力了,爭取做到多陪陪孩子,多陪陪家人,對孩子多溫柔點。

2·孩子仇恨爸爸,也有媽媽對原因。如果爸爸是因為沒有時間陪孩子,造成了親子關係的疏遠,做媽媽的可以從中調解,給孩子解釋爸爸為什麼沒有時間陪孩子。如果是因為其他的家庭原因,媽媽也應該儘量給孩子解釋,不應該給孩子仇恨教育。


成長中的媽媽


歸根結底還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父愛的缺失。

一直得不到爸爸的愛和關心、陪伴、鼓勵。多少孩子的爸爸,一直忙於工作,覺得掙錢養家,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他買什麼,爭取創造好的物質條件,卻不捨的給孩子他最想要的陪伴和愛。孩子想要父親陪他玩一會時,爸爸想休息,用遊戲電視,電子產品打發了孩子。孩子想讓爸爸帶他去公園去遊樂場玩時,爸爸一句:“回頭讓媽媽跟你去吧!爸爸有工作要忙!爸爸要休息。”

還有一種爸爸,經常出差,十天半個月回來一趟,在家過幾天,不會好好陪孩子,也不知道怎麼陪孩子,教育孩子,看到孩子做的事,不滿意,直接就是劈頭蓋臉的指責教育,再不就是蠻橫的制止,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總是委屈了孩子,久了孩子就關閉了那扇溝通的大門。

多少爸爸,還把已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還當成那個幼小需要對父母耳提面命的娃娃。他已經長大,開始有了自我意識,覺得自己懂了很多又沒有那麼懂得,屬於混亂的狀態,更需要父母給自己正確的指引。


妞兒媽媽


這個問題就得問爸爸本身了,一個家庭,如果父親缺席,那麼孩子一定不會和爸爸有太深的感情。

在中國大部分家庭裡,一部分父親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給妻子教養;一部分父親沒責任心,哪怕不忙都不想參與到教育孩子中來;還有一部分連家庭概念都沒有,甚至還拈花惹草。那麼這些家庭,孩子的媽媽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諒解的,或多或少會有抱怨,加上孩子內心對父愛的渴望,就會轉化為“仇視”。
如果有這種現象的家庭,作為父母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不管大人之間有什麼事情,切莫讓孩子參與到矛盾中來,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階段的不幸福,也會伴隨他一生的。

父愛如山,山倒了,孩子那還能大度的原諒你?


瞄到喵小姐的貓


如果是按照提幹的描述,我覺得這樣的情況根本稱不上是仇視,最多是算是跟媽媽比較親近而已。如果孩子從小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並且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付出的比較多,那麼孩子跟媽媽親親我覺得是很好理解的。至於父親的話,由於很多中國式的父親都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缺席,那麼孩子和他們不親近,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當然生活中仇視父親的例子也是有的,這是很多都是由於父親從小的管教方式過於嚴格,或者是父親不知道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向孩子表達他對孩子的愛所造成的。有些父親會比較唯我獨尊,覺得自己是一家之主,覺得自己是老大,就孩子當成是自己的附屬品,孩子略有不順從,父親就會對孩子非打即罵,那麼這肯定是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傷害的,孩子由此也會出現仇視父親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