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才能讓孩子的內心健康且強大?有什麼實際的例子分享嗎?

北京信哥


我分享一個案例吧,都是心理學中真實的案例。

女生,無論剛上幼兒園或者小學的時候都很暴躁,很影響同學那種。包括他平時和媽媽逛商場時,不給他買想要的東西,他也是當場大哭大鬧。

這種孩子其實很容易造成自信心不足。但是他爸爸媽媽的教養很恰當。

在他剛上幼兒園遇到那種困難時,媽媽和老師商量自己在教室後面坐著陪他幾天。在商場孩子哭鬧時,她媽媽把她拉出商場,就看著她哭,等她不哭了,再繼續和她一起逛商場。

等到孩子上初中的時候,她又面臨同樣的情況,就是很煩躁。但是這個時候完全不同了,她不需要媽媽再去學校陪她了。因為孩子爸爸帶著她回憶了以前她遇到的事情,包括上學和在商場,孩子能理解了,她知道了她就是這樣的人,她發脾氣不代表她是壞孩子,是因為去新的環境,必須要有一段時間去適應。而且她也知道了,自己之前經歷過那麼多相同的情況,她知道自己有能力解決。


小木屋兒童發展


我不知道我的觀點對不對。

我覺得越保護越脆弱,越放養越強大。我來講講我的養孩子經歷。小孩六歲以前有很多人圍著他。父母,姑姑,爺爺👴奶奶👵,還有奶奶的媽媽(我們這裡叫“太太”)。後來奶奶去世了。他也要上小學了,我們就自己帶他。🌳🌳🌳🌲🌲🌲

可能他也不太習慣,我也覺得非常難帶。我也不懂怎麼正確帶孩子,我們雙方在磨合,發生了很多衝突,我經常打他。他爸爸是個甩手掌櫃,基本上不管,全是我的事。我自己也管不來。我就給自己減負,早上發錢給他,自己出去吃早點。中午在學校附近的午託吃午餐。如果我休息的那一天,就讓她回來吃。他真的特別興奮。學校老師和幼兒園老師都特別是幼兒園老師說她非常乖,非常懂事,董事是表揚他他。老師會反應,他的話特別少。當時我沒我也沒有意識到,男孩子需要“肯定和尊重”做動力,而不是用“對錯”,“好壞”,“優劣”來要求他

。🌳🌳🌳🌲🌲🌲

其實他長的還可以,但我從來不表揚他,看見社會上很多人因為長得帥,就變得非常平庸。他也因此很自卑。後來我發現了這個問題。我開始表揚他的帥。當然還有他在所有學習,生活各方面的進步,我都表揚他。🌳🌳🌳🌲🌲🌲🌲🌲

可能他小學時生活變化比較大,而且男孩還不適應學習的規矩,沒有找到方法,沒有學習習慣,沒有進入軌道,成績還是比較差。經常,幾乎每天被老師留堂。初中的時候,他開始當三好學生。🌳🌳🌳🌲🌲🌲

家長的態度很關鍵,小學的時候,我每次去開家長會,有時候他考得非常差。去打預防針,我說如果她考差了,我絕對不罵他,壓力我要自己扛,而且我要表揚他,我真的做到了。我看到有些家長,一開完家長會出了班級的門,就開始打孩子。🌳🌳🌳🌲🌲🌲

算起來,我的孩子幾乎沒有請家教。他爺爺在他小學和初中時,就禮拜六,禮拜天送她去少年宮學一點繪畫,武術。自己應老師的要求補習過作文,英語。也沒有幫她特別選好的學校,就是就近入讀。🌳🌳🌳🌲🌲🌲

高考時他們第一年沒有考上,去重點學校補習了一年,考上二本。她成績不算太好,但是他的人格,內心發展的比較平衡。在同齡孩子中比較突出,有優勢。他願意把父母當朋友,能在很遠的地方獨自工作,不出問題,跟同事關係還可以。跟親戚朋友的關係也可以,有自己的好朋友。他可能是他們高三班唯一考上二本的。他們非常多的同學都放棄了復讀。沒有信心,勇氣堅持下去。第一年高考,他們班一個都沒上線。🌳🌳🌳🌲🌲🌲🍞🍞🍞🍞🍄🍄🍄🍄🍄🐿🐿🐿🐿🐿🐿🐿🐿


向日葵8853161210914


我女兒一歲的時候因為工作原因沒辦法把孩子送回老家讓爺爺奶奶帶了四五個月,一歲多正是孩子意識建立和成長的關鍵期,在老家的四五個月,由於老人的溺愛和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女兒也養成了很多壞習慣……

之後為了照顧孩子我辭職半年,接回女兒後,我發現她和身邊的孩子有點融不進去,自卑且小心翼翼,還莫名其妙不開心發脾氣。我開始分析她出現這些狀況的原因,並準備調整。

開始我和女兒分析了她的愛好,喜歡講故事,畫畫和跳舞,從那天起開始的親子閱讀到現在三年多了從未間斷過一天,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她身上的問題融入到繪本中,她會自己體會。

每晚睡覺前是我們的母女秘密花園時間,她會告訴我她今天偷偷犯得錯誤,但我保證絕不生氣和苛責她。她也會說起最近想實現的願望,只要不過分的我都全部滿足。

每天上午她都給我講故事,講前晚一起看過的繪本或者自己編的故事,我一直鼓勵她,她也越來越自信。但是她之前的壞習慣我是嚴格要求必須改正的,讓她明白什麼是界限和規則。

慢慢地我發現以前的那個古靈精怪的女兒回來了,聰明懂事,調皮自信,開心快樂。現在在幼兒園每學期代表班級彙報,全方面發展的同時開始培養自己的舞蹈,繪畫,主持等愛好。

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一生的修行,陪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們也要一同學習併成長。



潘多拉的橙子


別人的孩子是咋教育的我不知道,我來說說我的教育心得吧!我女兒從小到大我跟她灌輸的思想就是:一、你的成績好不好我不管,態度最重要,換而言之,哪怕你在我面前假模假式在認真地讀書,那我也高興了😀二、不準撒謊,堅決不準,天大的事說實話就不捱打,小事撒謊我也會把她揍一頓;三、要明白自己家不富裕,就是個標準的窮人,所以要是她在同學們面前裝有錢人被我發現了,馬上趕出家門。四、告訴她我們家翻十八代家譜也找不出來一個靠山,所以任何事情以後都得靠她自己,想靠我?呵呵!五、一定要善良,只要她動一點歪心眼去害人,馬上斷絕母女關係😡現在我女兒念大一了,在學校裡混得不錯:全校演講比賽獲獎、鋼琴成績全班第一、賽課成績全班第一,還在學生會里混😁寒假時我偷偷和輔導員做了一次溝通,她連聲誇我女兒情商夠高呢😃


鳳146983974


讓孩子內心健康和強大的方法:

一是父母在言行上做好表率作用,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

二是多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多表揚、多鼓勵,見到或發現孩子那怕一丁點的進步,都要及時肯定和表揚。正面激勵是正確人生的高速路的保護欄,孩子們幼小、脆弱的心靈,尤其更需要父母、老師、他人的鼓勵和肯定。

三是要捨得讓孩子承擔責任、明確告訴孩子,他(她)自己的一切需要自己奮鬥,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不能有依靠、等特和乞求別人的心理。

我熟知的一個同學和我們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基本就是採用這種方法。同學的孩子,一路遙遙領先,中考、高考、上名校、出國讀研留學,在美國找工作,華爾街金融行業,上班才2.5年,工資連續上調不說,小小28歲的孩子,已進入美國國家證券核心組,年薪之高自不必說,關鍵孩子的心理健康強大、謙虛低調勤奮的同時,非常理解感恩大人、且十分熱愛祖國。真的讓人特別羨慕!我們自己的孩子,沒有同學的孩子那麼特別優秀,但自小自主上進,好呆也算過幾關、斬幾將,一路突破超越,提前一年高考仍是被重點院校錄取,近段剛以優先名次考上出國留學。所以,培養出孩子內心健康和強大,真的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


沃克特爾


關於這個問題,目前是大部分家長所面臨的問題。下面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對提問者有所幫助!

孩子的身體健康離不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家人的每天飲食上的細心照顧。同理,在心理健康發展這一塊,我們更要關心,給予比物質更多的關心和耐心,要和孩子共情,與孩子在一個頻道上!

如何讓孩子內心強大且健康。首先父母與家人就要內心強大沒有負能量,給孩子創造一個積極,樂觀,陽光的生活環境!孩子的成長,其實是父母平時的縮影。你平時是什麼樣的言談舉止孩子就會是什麼樣的,這就是榜樣的作用。在心理學上,這就是行為照做,鏡子效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先做起:

1.語言方面。改掉自己語言方面對他人的傷害,不要認為那是小事,對你來說是小事,對他人可能就是大事。時間一長,就會發現自己的心態在變化,不會對什麼事情都那麼較真。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對孩子的態度也在變化。例如:之前和孩子說話是這樣:你看看你,這麼小的事,都做不好。真懷疑你怎麼長大的。你是不是不是我親生的。你要氣死我了。你看看人家誰誰。你……等。現在變成:孩子,媽媽知道,作業寫的時間長了,真的很悶。如果你想休息一下,為什麼不可以呢?走,我們去樓下走十分鐘!你會發現,雖然我們和孩子出去了十分鐘。看著浪費了十分鐘。但是會發現孩子,回來後注意力更集中了,在時間安排上更合理啦。和你的關係越來越融洽啦。不會再說,你和他有代溝啦。你不瞭解他,你不體諒他,等等!

2.行為方面。就對老人摔倒,你扶不扶這個問題,我們來說說。現在的家長,給孩子灌輸的思想是什麼呢?這不關我們的事,我們不要若麻煩。那老人可壞啦即使老人好,也不能說明人家孩子呀。畢竟人老啦,很多事情不能做主了。這都是負面思想,一個時時刻刻都在負面思想的環境下生長的孩子,內心能有愛嗎他會有責任感嗎?會有同情心,會與人產生共情嗎?答案肯定不會。這樣養的孩子,會給你溫馨的老年生活嗎?不會!他從來不會愛,沒有學習到,如何去愛?憑什麼長大就要會愛。愛,是一種能力,語言學習。如果,遇上上面的事情,我們告訴孩子,世上是有壞人,是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但這不是我們不做好事的理由。愛是善良,愛是能力。善良不需要條件,不需要別人的認可,只是自己內心的感受!媽媽,希望你做一個善良,有愛,有擔當的孩子!我相信你,遇到這種事情,你會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就是言傳身教!老話說的好,父慈子孝。這就是榜樣!😀

3.心態方面。每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是第一次做孩子,也是第一次學做人。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是陌生的,他們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和引導。尤其是在他們遇到困難,挫折時,我們給出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日後的多方面發展。孩子遇到困難時首先我們要與孩子產生共情,告訴孩子,我們此刻能體會孩子的心情。我們年輕的時候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當時我們也很懊惱,覺得天都塌啦。知道我是怎麼過來的嗎?此時,我們把自己想要告訴孩子的一些道理或是觀點,就著這個故事,給孩子融合進入。然後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你會自己走出來的!這時給孩子一點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時間一長,你就會發現孩子,做事有主見,思想開放,見解獨到,做事說話自信!這不是孩子自己的東西,是你交給孩子的!😀


愛逗樂的心理諮詢師


家庭父母是孩子進入社會的第一道門,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在他/她的潛意識裡種下健康強大的種子!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影響孩子的潛意識。有下面幾個方面:

1. 從內心真正接納孩子讚美孩子,千萬不要有否認貶低的思想語言,孩子是非常通靈的,完全知道家長心裡怎麼看他/她,家長的認可是孩子內在力量的源泉!

2.不要按自己的標準去要求評判孩子,很多父母帶著自我"有限"的意識去教育孩子,沒有看見孩子的無限創造力,這不但扼殺了其天賦,還讓孩子留下挫敗感

3.做為父母,能像伯樂一樣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使它發揮出來,孩子會感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內心很強大!

4.想要挖掘發揮孩子的天賦,做為家長要學會放手並耐心等待!

5.意識影響意識,思想影響思想!為家長自我內心的強大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

實際案例就是我家小孩😊


李喜悅Marina


在回答您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才是孩子內心的健康與強大,一個孩子做什麼都很好很優秀,不怕苦不怕累,每天刻苦學習努力訓練,收穫滿滿比如學習年級前三,鋼琴十級,游泳冠軍,奧數第一名……這算不算內心健康與強大?假如從表面來看,這個孩子的確事事爭先,無所不能,不過這隻能說明這個孩子的競爭感很強,可是競爭感不等於競爭力,如果有人比他更強,他追不上,就會失去動力。從內在來看,這樣的一個孩子他內心其實並不強大,而且非常的脆弱,一旦哪一天他參與了競爭,卻得不到讚賞,可能就會放棄和逃避競爭。

20世紀70年代與80年代前半期的人缺少自我發展的機會的,他們在過度的社會認同需求中長大,從小就被父母,幼兒園老師及社會要求成為別人,成為別人的榜樣,沒有人鼓勵他們成為自己。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理論——認同障礙,認為一個人早期家庭認同與社會認同不足會出現社會適應障礙,神經症等心理問題。如果孩子從小飢渴,沒有安全感,也沒有過得母親很好的愛,那麼自尊的需求就不會強烈,小時候沒有自愛,自尊,自戀的滿足,結果是過分依賴社會評價,過分與人競爭,難以與人真心相待。

而一個持有良好的自我悅納,一個自信,自尊的孩子最終的心理發展動力是成為自己,也只有成為自己的人才是內在真正健康和強大的。

所有的生命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成長的,孩子的自戀與成人不同,他們不是自私自利,而是生命的自我力量慢慢地朝外的一種發展。孩子的知覺也是先知道自己,自己的周圍,自己所處的環境,然後擴展到整個世界。打個比方孩子孩子的自戀是一朵花,也許是朵很小的花,但他很自在地開放,迎著陽光毫不羞怯。成人的自戀是一朵怪異的花,只希望自己好,不希望別人強,不是最好的寧可不開放。

經歷過自愛,自尊,自戀滿足的人性格上有三個特徵:過得自在,不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堅持自己又樂於欣賞別人;自信,善良,關愛世界。


二級心理諮詢師劉高霞


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是一個很龐大的工程,

這個工程可能要持續18年,一直到孩子成年之後。



對於三歲以前的孩子,

他們像白紙一樣,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說。

這個時候家長如果能夠給孩子一個穩定的環境,多去陪伴伴擁抱,給她溫暖。

家長所做的一切正能量的事,都會深深的印刻在孩子的內心深處。

如果家長經常吵架,打罵孩子,這樣的家庭環境會讓內心充滿創傷,很多無力無助感在這個時間裡會埋下禍根。



而3到8歲,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意識,有了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覺察自己想法的能力。作為家長需要更多的引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千萬不可以用成年人的力量強勢去壓制去強迫孩子接受,因為這樣會讓孩子內心裡埋下很多的叛逆退縮和無助感。

我在工作當中,也發現了,那些在叛逆期特別叛逆的孩子在八歲以前往往都受到了很嚴苛的對待,父母不夠理解他,去壓迫去強迫做事情,不願意去傾聽他們的想法,當孩子想要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想要獨立時,在叛逆期就異常的強烈。



過了八歲,孩子的覺察能力對自己想法的控制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都越來越強了,那我們就要告訴他,有些事你可以去做,有些事不可以去做,有些事情不想去做的,卻必須要去做,有些想做的卻不能夠去做。

要有樹規矩的一個過程,同時要告訴孩子法律的底線,道德的界限在哪?

因為這8到16歲是他們慢慢適應社會的一個過程了,而且有的時候要給他們一些這個壓力,這其實是在增強他們內心的抗壓能力。



那16歲以後,那就需要把孩子交給社會了,交給學校了,讓他們去面對外界的打擊,挫折難題,這個過程是他們積累社會經驗的過程,積累人閱歷的過程。

只有經歷的這些挫折,才能夠真正的穩固,不斷的被敲打而變得強大。

我是謝東震專注於催眠的心理諮詢師。



在工作當中,我遇到了很多受抑鬱焦慮,強迫恐懼困擾的成年人,面對他們內些失控的過度的負面情緒的時候,這些人其實什麼都懂,什麼道理都明白,但是內心裡總是沒有辦法去堅持,變得很脆弱,很敏感。

為什麼會這樣?

當他們開始去回憶自己前半生的經歷,都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家庭是不穩定的,父母經常吵架,打罵,家裡充滿了這種爭吵的,充滿了對孩子的指責,批評或者在孩子成長的時候,特別是八歲以前父母的角色是缺失的,沒有陪她自己的身邊,給他們一種安全感,這導致了在成年後面對壓力的時候會產生過度的失控的反應。

有些父母會比較推崇虎爸狼媽的挫折教育方式,我非常的不認可這種態度。



家是一個休息的地方,是一個溫暖的港灣。

這是一個我們受到了打擊有傷痛的時候,希望尋求到安慰的幫助的地方,如果家給一個人帶來的像叢林一樣的危險,兇險,那我們該到哪裡補充能量?力量的源泉又去哪尋找呢?


催眠師謝東震


人生是超越了自己就超越了平凡,跟自己比。

人生沒有如果,歷史沒有假設。失敗了就正視損失,總結經驗,糾結沒有用,糾結就只有你心情鬱悶反而壞事。

要跟孩子分析他的長處在什麼地方,這個世界沒有誰是完美的,你跳舞好,我下棋好,大家都有不同的好……

人生是長跑,一兩次考試失敗,或者一兩年的落後,不代表你永遠就這樣,關鍵是你要持續n努力。

還有一些對事物見識的培養,多看一些生活哲學。比如:劉庸的書 周國平的書等等 包括一些名著……青少年可以看看,我看到我們這裡一所中學老師喊這些孩子買起看……

讚美和挫折教育都要有,比如小朋友想去做什麼事情,不是什麼壞事,他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不成熟,你等他做,他安排個活動考慮欠周,不要一來就給他指出來,讓他自己做了,出了問題他自己去體悟。然後,事後幫助他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