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要去私募

年轻人,不要去私募

格隆匯APP原創首發,十檔行情Level-2免費送!

昨天看到《洪顥:論賣方研究員的自我修養》,由感而發想寫這篇文章,當然,我並非賣方研究員,我是買方研究員,在一傢俬募,已經離職了。

打算寫這篇文章還因為過完年回來的這波牛市,我身邊也有一些認識的大學生在炒股,每天賬目財富增加少則幾百,多則上千,這對還沒有收入的大學生來說,誘惑力是很大的。畢業季將來,出去找工作,工資也就七八千,過萬者寥寥可數,遠不如這來得爽。所以我認識的有幾位就準備做這行了。

這讓我想起了2015年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我還在大學,即將畢業。2014年趕上一波牛市,用獎學金玩一波,賬上有幾萬塊錢。2015年那段瘋狂的時間裡,基本上每天都有上千的收入。就如這些大學生一樣,我那時也想還工作個毛線啊,直接炒股得了,也不用跟人撕逼,工作也去找個炒股的。

所以我去了私募。

三四年下來,在私募總體來說也學到了一些東西,但終究覺得負了大好時光。

1

私募研究員=股民

我之前工作的私募公司並不算知名,規模也不算非常大,所以我的看法也許會片面,這點讀者可以留意一下,以免因我的侷限而影響了你對這個行業的看法,另外,我所說的私募也僅指投資二級市場股票的私募。

就我所及的圈子來看,私募研究員其實就是股民了,唯獨區別是私募研究員是有工資的股民。股民每天盯盤,盯K線圖,我們也要。老闆可能會說我們是價值投資,但真實情況是,我們就是趨勢投資者。我目之所及,周圍幾乎都是趨勢投資者。

所以說韭菜們看得短,其實我們也看得非常短。作為研究員,最痛苦的是無法說服基金經理買我推薦的股票,最怕的是推薦的沒漲,沒推薦的暴漲,工作壓力山大。

然而即使工作壓力這麼大,也很難說自己的工作有價值,大多數時候真的是由天不由己,比如撞上2018年這樣的見鬼行情,那真的是回天乏術了。

其實漸漸覺得,於大多數私募而言,請個研究員只是需要個人來看著池子裡的股票,真不是指望研究員天縱奇才,宛如穿越,挑出一隻又一隻的大牛股。

投研,投研,其實從研究到投資還有很長很長的路。決定投資能否取得好的收益,從來不是研究這一個維度,這在趨勢投資風格里尤其如此。

所以,這就決定了研究員能給一個公司帶來的收益是極其有限且不穩定的,那麼研究員的瓶頸與天花板也就清晰可見了,並且這個天花板會來得非常非常早。極少數厲害的會選擇出去自己單幹(這個坑是不是一個好坑,也是不見得的,投資在外行人眼裡光鮮亮麗,其實苦逼無比,早早白頭者多不勝數,而很難言創造了價值),大多數淪為平庸,我屬於後者。

這批人還喜歡高談闊論,因為其工作主要是點評一家公司的上上下下,但真正做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低。這或許也跟工作環境相關,私募的工作,兩個字概括,極其單一,歷練人的機會不會很多。

所以,私募對絕大多數畢業生來說,會是一個糟糕的選擇。之所以這裡說絕大多數,是因為我真見過天才,聰明、勤奮,再加上興趣愛好本身,簡直等於無敵了。但這位仁兄的技能點,本身並不是私募學來的,完全屬於自學,這傢俬募想來只會是他的一個暫時棲身處。

如果只是想混個飯碗,私募會是一個很糟糕的選擇。

2

給人生多加根槓桿

我們都知道加槓桿這個詞,人年輕的時候,資產不豐厚,要想迅速獲得財富的增加,必須要好好利用槓桿。

簡單的槓桿就是資金槓桿,私募公司基本上就只加了這一層槓桿,它創造的潛在財富與它募集的資金量有關。然後,它把它募集的資金投向激烈競爭的二級市場。至今來說,這個市場仍然講不出什麼是核心技能。

這樣你可以看到,大量的資金被投到競爭激烈,又無法形成核心技術的領域,如果我們從做企業的角度看,這簡直是一個不能更愚蠢的決策了(宏觀上面來說,資本市場的活躍是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的,但對多數資金來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競爭激烈,沒有核心技術,同時風險大,就決定了整體這個行業的資金收益率不會很高(巴菲特的十年賭注也表明了這一點)。

對於私募的管理者來說,因為加的槓桿高(如果募集的資金量大的話),即使收益率微薄,也還能有不錯的個人收入。但對普通研究員來說,單一的資金槓桿,微薄的收益,攤到他(她)頭上就很少了。

其實這個世界上的加槓桿並不只有資金這一個,勞動力才是最大的槓桿,我們社會主義的奠基人很早就告訴了我們,資本主義的核心秘密是榨取勞動的剩餘價值。

私募公司可以榨取的個人剩餘價值非常低,因為即使你加班加點,對公司來說邊際效用也是非常不顯著的(投資收益率不可能因為你加班加點就顯著提高)。

如果你去到製造業或者其他服務業,如果你肯努力且聰明,隨著你的晉升,你可以從老闆那裡獲得更多的資源,你不僅可以加資金上的槓桿,也可以加勞動力上的槓桿,這對於你個人價值的實現更有助益。

想加更大的槓桿當然是自己去創業(注意,不是創業辦傢俬募炒股,因為這隻能加資金槓桿),但前提是你擁有操縱槓桿的能力。管理資金其實是相對容易的,因為資金是死的。管理人是更難的,因為“人”這一變量擁有比資本市場更大的不確定性

(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可以通過概率來解決,而人每一個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

在私募公司,你很難獲得操縱勞動力槓桿這門技能,因為它的工作相對獨立。除非你真的有天賦,否則,在這條路上奔走,你最多隻能獲得操縱資金槓桿這門技能,然後去創辦一家新的私募公司,然後就是我上面說的,進入這個無法形成核心優勢、競爭激烈的二級市場投資領域。

3

當然還是要投資

請注意,我否決了私募研究員的工作,甚至一定程度上否決了私募這一行業,但並不代表我否決了投資,我要表達的只是對大多數人而言,以“有工資的股民”職業獲得每個月的現金流不是一個好方式。

你可以把你的才華與努力用到其他地方,提升自己操縱資金槓桿與勞動力槓桿的技能。隨著你認知的提升和經驗的豐富,你的工資會逐步增長。當你的工資可以覆蓋掉你的開支,你就有了盈餘。

你接下來面臨的問題就是:是消費掉這些盈餘(這個世界從來不缺誘惑你進行各種消費的廣告),還是放到資產項裡進行增值?

放到資產項裡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你自己是操縱這些資產的增值,也就是創業,另一種是請人來操縱資產的增值,二級市場的股票投資就是一種。

做企業與做投資其實本質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別是做企業是自己去做,做投資是去二級市場上買一個團隊來做。前者需要你自己擁有極高的管理技能(操縱資金槓桿與勞動力槓桿的技能),後者需要你挑出優秀的管理層。

相比之下,於個人而言,前者要難得多,因為可選項太少,只有你行還是不行兩個,後者可選項就很多,畢竟二級市場公司有很多。

A股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看你怎麼看。把它看成賭場,它加大了財富分配的不均勻,因為賭場要吸引賭客來,必須要讓多數人的虧損去支撐起少數人的暴富(從長期看,一家公司的股價漲幅基本吻合其業績的漲幅,但是創造更驚人財富的是股價的大幅波動所造成的財富轉移)。

而從股權的角度看,A股其實促成了社會的平等。就舉個簡單的例子,像貴州茅臺這樣的公司,如果是放在過去,它只會為少數家族所壟斷,平民百姓豈能染指?但因為A股的存在,許多優質的資產,大家都有機會參與。

另外,市場從來不是有效的,尤其是在A股這個市場上,因為投資者結構問題,A股的恐懼與貪婪被放得極大,導致其表現往往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往復。這提供了絕佳的投資機會。

在私募三年多,最終發現,市場是個神經病,疲於奔命地追隨市場,其實是在與這個神經病一起跳舞。

看得懂,上得了倉位,拿得住,才能真正獲得收益。

4

結語

年輕人(這個詞似乎不妥,因為我畢業近四年,遠稱不上老司機,不過現在80後都老年人了,90年都中年了,用這個詞也沒有問題了),如果你只是一個剛畢業的普通大學生,想擺脫錢上的困擾,唯一的答案是努力地獲得“資產”。

作為剛畢業的你,你的金融資產是非常小的,指望股市一年十倍,從此奔向人生贏家,是YY。這個時候,你最大的資產就是你自己,磨鍊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收入才會上去,盈餘才會出來,金融資產才會得到積累。

但是,在一個本身就不存在核心競爭技能的私募行業,可能真的不是你磨鍊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地方。

百萬用戶都在看

600元私刻3枚蘿蔔章,銀行支行一把手藉此票據貼現976億!異地開同業賬戶牟利2000萬,細節曝光

黑底揭開!昔日金控集團竟是涉黑團伙,實控人被控非法持槍、暴力催收數罪,昔日風光無限一朝大廈傾覆

銀行資產質量最新掃描:2020年銀行最"難過",三四線房價大概率下跌,下跌20-30%銀行最難受

又是A股史上罕見!10派100元,真叫土豪式分紅!一年利潤一次分乾淨,還有多少大股東搶著一次分個夠

98家投行排名正式出爐!頭部券商大秀"肌肉",股債承銷雙贏,馬太效應已難逆轉,小券商另謀逆襲空間

果然降薪!八成上市券商薪酬縮水,5家降幅超20%!廣發4高管年薪超千萬,國君一創逆市加薪兩成

瘋狂的大麻!禁毒委打擊無效,工業大麻股掀漲停潮,織麻袋的、炸麻花的、做天麻的竟也大漲!6家澄清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面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