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用幾萬條生命為代價換來的經驗,想進攻敵人就要先挖工事

先說一個戰例,一支美軍部隊打算對德軍發動了一次傾注其全力的進攻。以1個坦克連的18輛謝爾曼坦克為先導,而另一個坦克連則緊隨其後,掩護步兵大搖大擺的前進在德軍直射火力之外,開始重整隊形,準備在一片灌木叢和一大片草地之間展開突擊德軍陣地,德軍觀察員發現了正在展開的美軍,馬上呼喚炮兵打擊,由於美軍正在展開,突然遭到攻擊,一片混亂,無法再按計劃展開只好放棄進攻退後,

炮火反準備戰術產生於一戰,反炮火準備的目標是集結於衝擊出發地位的敵軍,目的是破壞這種進攻或削弱首次突擊力量,在庫爾斯克即將爆發大戰的戰場上,德軍的強大集團正在準備發起進攻,暴風雨來臨前的沉寂被蘇軍猛烈炮火打破,火力反準備猶如疾風暴雨射向敵人,德軍各個兵團在出發地即遭到重大損失,幾萬德軍還沒出發就己被消滅,炮兵火力配系被打亂了,軍隊指揮遭到破壞。進攻延誤了兩到三個小時。

德軍用幾萬條生命為代價換來的經驗,想進攻敵人就要先挖工事

以上戰例講明瞭一個問題,想進攻別人先要保護自己,出發陣地的目的是保障軍隊隱蔽配置,使其免遭大規模殺傷武器和其他兵器的殺傷,保障軍隊在敵人火炮、坦克和反坦克導彈直接瞄準射擊的射程之外展開成戰鬥隊形。展開和轉入進攻,而一旦敵人突然發動反攻也能組織抵抗,江河、山口、險路、靠近大的道路交又點和居民地的地點都不宜選作出發地區,因為這些地域最易速受敵人航空兵、火箭兵和遠戰炮兵的突擊。出發地域的工事構築包括掩護分隊和部隊的地區和陣地,

德軍用幾萬條生命為代價換來的經驗,想進攻敵人就要先挖工事

開始進攻之前,工程部隊先對為進攻而準備的地段進行探查和掃雷,修築並維護供軍隊開進和展開以及實補給和後送用的道路,構築供射擊、觀察、指揮用的野戰築城工事以及供人員、技術兵器、輸送工具和物質器材用的掩所,通常由埑壕、交通壕、掩蔽部和火器發射陣地組成,開設和維護給水站。出發地域應考慮到戰鬥隊形的編成,最複雜的工程作業任務由工程部隊完成,其餘的由佔領出發地域的部隊完成。

德軍用幾萬條生命為代價換來的經驗,想進攻敵人就要先挖工事

進攻時,部隊從集結地域到進攻出發線運動,儘量不在攻擊陣地停留,如果必須要停留的話,它應展開成初始進攻隊形,派設警戒,並注意最後一刻的協同。無論是否在攻擊陣地中停留都必須展開成進攻隊形,衝擊出發陣地通常是到達目標前的最後一個掩蔽和隱蔽的陣地。在通過沖擊出發陣地時,它要展開成衝擊隊形,

德軍用幾萬條生命為代價換來的經驗,想進攻敵人就要先挖工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