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坦克设计理念:适者生存【1】

在当今世界的主要坦克生产国中,以色列坦克在设计理念上自成风格,甚至形成了别据一格的所谓“装甲文化”。然而这个“装甲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以色列坦克设计理念中的“奥妙”何在?


以色列坦克设计理念:适者生存【1】


站在坦克手的角度去设计

在以色列坦克设计师看来,如果站在坦克手的角度,去设计一辆对于中东战场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坦克,那么应该注意的应该有以下这么几点。首先,为了提高机动性将坦克减重到60吨以下的想法不可取:在所有机动性中,战场机动性最重要,但防护力下降会造成坦克不敢实施机动,反而降低了机动性,而且坦克通过机动性规避反坦克导弹也是不现实的(很新颖的想法,有着最朴素的军事辩证哲学);其次,心装药破甲战斗部的射流在穿过多层装甲或者较厚后,后效碎片扩散角会越来越小,无论是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地雷还是炮射破甲弹,空心装药破甲战斗部击中坦克后,被射流直接击中的人会伤亡,但距离稍远的人会误以为是颠簸、自己坦克的主炮射击,甚至根本没有觉察,所以采用间隔装甲显然要比采用同等重量的单层装甲板更适应阿拉伯军队日后定会倍加青睐的反坦克武器。

再次,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要为坦克安装一门能够获得的最大威力的火炮,但因此采用无炮塔顶置火炮的方案则是不可取的-----尽管这在获得火力性能优势的同时,还能够获得最小的正面投影面积。这其中的原因有三:炮塔位置最容易被攻击,而顶置火炮坦克一旦顶部火炮被打坏,就无法修理而失去战斗力;车长无法在坦克最高处观察、指挥;对空中威胁来说,顶置火炮坦克没有消减受弹面积;最后,对机动性来说,坦克的变速箱比发动机的贡献更大,而且虽然螺旋弹簧悬挂相比扭杆悬挂偏“软”,不利于高速机动,但前者更容易在野战条件下修理(注:若是液气悬挂,在野战条件下无法修理),同时螺旋弹簧悬挂及其支架还可以提供一定的辅助装甲防护。简单的来说,以色列坦克的设计思想其实可以归结为很简单的几个字-----“防护为重,乘员生存力第一”。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只有在防护性能的支持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没有可靠的防护作为保障,坦克就不敢最大限度地接近敌人,就会影响坦克炮的命中率和穿甲威力。所以最终出现在绘图板上的“梅卡瓦”,不再追求火力、防御、机动三者的平衡,而是防御第一、火力第二、机动第三这样优先次序思想下的产物,必须将装甲防护以及坦克乘员的生存力作为其基本性能特征。


以色列坦克设计理念:适者生存【1】


不过,虽然“梅卡瓦”MK1主战坦克从一开始,便号称是“把75%的车重都用于防护的坦克”,而一般的主战坦克用于防护的重量约占50%,但这并不等于在坦克对坦克的装甲肉搏中“梅卡瓦”就不会遭遇厄运------1982年的战争中2辆“梅卡瓦”和5辆“马加奇6”因此陈尸沙场(以军在战争期间总共损失了7辆“梅卡瓦”)。然而,被击毁并不能否定“梅卡瓦”煞费苦心的防护性设计,毕竟在设计这种坦克时,以色列人认为他们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是T-62的115mm炮。事实上,在同等情况下,即使其装甲被击穿,“梅卡瓦”单车伤亡人数仅是其他坦克伤亡人数的一半。同时,“梅卡瓦”对于山地战的适应能力也要比苏制坦克要好,这是另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按说,动力-传动装置前置,会使火炮的俯角减小,而以色列的坦克设计师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增大火炮的射击俯角,以增大棱线射击的可能性。能达到-8.5度,超过了一般苏制主战坦克的射击俯角。显然,从第一代“梅卡瓦”的战场实践来看,这种由欧美二流部件装配而成的以色国产坦克先进程度也许不理想,但面向中东战场针对性极强的设计理念却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

实战效能和技术先进性并不是一码事,针对性与革命性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才是王道,无论是通向大马士革公路上与叙利亚坦克的钢铁碰撞,还是贝鲁特街道上的残酷巷战,由二流部件装配起来的第一代“梅卡瓦”都显示出了特别的战场价值。由于防护性和火控系统的反应速度都要优于以军现役的任何一种坦克,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的“梅卡瓦”往往被置于行军或是战斗队列的最前端,这使其参加战斗的机率要大大高于以军其他型号的坦克。尽管“梅卡瓦”与叙军T-72M(准确的说是出口型的T-72M)首次交战的细节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属于机密(没有一辆被击中的T-72坦克落到以色列人手中。叙利亚人似乎总是尽力将被击中的坦克从战场上拖走,以防以色列人仔细查看,不过以色列的侦察部队仍然成功地查看了一辆丢弃在无人地带的T-72坦克),但从人们评价一辆坦克的传统观点来看,坦克战中的第一代“梅卡瓦”无疑是称值的--------至少在综合性能上不落下风,更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了优越性,第一代“梅卡瓦”完全有能力正面抗衡T-72M是个不争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