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範偉

2002年10月16日,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鄉村大世界》欄目組,在鐵嶺市清河區雲松大酒店現場錄製了專題片《快樂鐵嶺》,這是一部以《劉老根(二)》演員為主體,以反映鐵嶺地方特色、人文景觀與風土人情為基調的遊藝活動。

在你爭我奪互不相讓的激烈場面中,藥匣子趁機向全國的電視觀眾訴了一番苦,發洩了心中的怨氣:“鐵嶺真是好哇,自打龍泉山莊搬到鐵嶺後,我和大辣椒的不孕症也有了好轉,我發明了百發百中的‘大力丸’,真有奇效哇!可是,我對丁香的真誠關懷,竟被劉老根說成是不懷好意。

哎呀,我也是戴眼鏡的,咋的咱也是個文化人。

老根老說我搞個人崇拜,那他呢?他還找人給寫了首歌《劉老根》。

‘劉老根,你是一個啥樣的人’,那誰知道你是一個啥樣的人啊,把個編劇急得的腦袋比我還大,末了憋出個:‘你是一個熱心的人,你是一個善良的人。

’這把我的優點都給他了。

”範偉這一段搞笑的獨角戲把觀眾樂破了肚皮,整個聯歡氣氛熱烈火爆。

人們不難看出,近十餘年來,在趙本山主演的電視劇和小品中,範偉始終不離他的左右,在影片中充當極為重要的角色,成了趙本山影視藝術的左膀右臂。1992年4月的一天,趙本山突然給範偉打了一個電話:“範偉呀,遼寧省藝術節近期在大連舉辦,我有個小品叫《走毛道》,缺一個演收費的角色,你過來合一下戲好嗎?”範偉一聽,大喜過望,能和這樣的大腕明星合作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更何況是人家主動找上門來的呢。他當即滿口答應:“好哇,求之不得,什麼時候動身?”原來這個角色已經找了幾個人,但無論導演和本山怎麼說戲,這幾個人卻都入不了戲,裝腔作勢、貌合神離。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範偉

實在沒辦法,本山突然想到了一年多前曾在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工作過的範偉。範偉接到本山的電話後,心裡非常高興。臨行前,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自己的母親。範偉的母親是個趙本山“迷”,最喜歡看趙本山的節目,對趙本山推崇備至。當她知道範偉能和趙本山這樣的大腕明星配戲,心裡高興,可卻有些不放心,她一再叮囑範偉說:“到鐵嶺去,要好好向本山大哥學習,人生的機會不多,可不能錯過這麼好的機會呀!”《走毛道》是東北方言,意思是不走大道抄近道,一般是指在農村人們為了抄近道踐踏地裡的莊稼而走出來的小道。在這個小品裡,趙本山與李靜扮演一對到親戚家串門走毛道的老年夫妻,而範偉則扮演收費的那個年輕人。範偉來到鐵嶺,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讀了兩天本子,悟透了這個特殊的“滑稽”角色,胸有成竹地等著與本山配戲。第三天,排練開始了,範偉非常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認真聽導演說戲,認真演戲,全身心地投入,進入了角色。範偉雖然沒有在農村生活過,但憑著他的悟性,很快勝任了角色。看到範偉惟妙惟肖的表演,趙本山嘴裡雖然沒說,但心裡卻是別提有多高興了,因為他正在為沒有一個好搭檔犯愁呢。經過趙本山、範偉和李靜默契合作,小品《走毛道》在遼寧藝術節上一舉奪魁。範偉來到幕後,趙本山拍著範偉的肩頭說:“不錯,不錯!成功了,成功了。”事後,有很多朋友問範偉:“是什麼原因,促使趙本山選擇了你做搭檔?”範偉坦誠地說:“因為我們性格上互補。本山大哥比較豪放,講義氣,我比較細膩一些。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範偉

共同之處是我們做事很嚴謹認真,為人實在質樸。”趙本山與範偉配合得珠聯璧合,小品推出後,好評如潮,趙本山幽默地對範偉說:“你和我今生有緣,要不怎麼性格相近,戲味相投呢?”範偉坦誠地說:“你是紅花,兄弟甘當綠葉。”第一次合作的成功,奠定了二人長期合作的基礎,成為中國演藝圈內的“鐵搭檔”。1962年,範偉出生於瀋陽市大東區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基層工會的宣傳幹事,喜歡寫一些不成大雅之作的小詩歌,編一些順口溜的小快板書。並經常把自己的“大作”郵到各級期刊,可郵歸郵,卻從未見過哪個報刊發表,收到的是左一封右一封的退稿信。儘管如此,這個“文化人”卻從未因為退稿而罷筆。時間長了,不知是父親的稿子真的有了長進,還是編輯們被感動了,偶爾的也有一兩個小“豆腐塊”見諸報端,得到幾元錢的稿費。每當此時,父親甭提有多高興了,彷彿像取得了巨大勝利一樣,認真地在那看來看去,仔細地閱讀品味一番後,再精心地收好,或用剪子給報紙開一扇天窗,把自己發表的稿件剪下來,收在一個專門的本子裡,這就是父親的“作品”集。範偉的母親是一名商店的營業員,幽默風趣,具有著極強的模仿力,學啥像啥。每當全家老小在一個屋裡,她有時便要活躍活躍空氣,表演一番,常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忘了一切愁事。範偉繼承了父母的長處,在生活中逐漸養成了勤奮認真與活潑幽默的性格。媽媽雖然沒念過書,識不了幾個字,但卻熱愛文藝,從小就鼓勵範偉學習吹拉彈唱。範偉上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他是一個老疙瘩,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疼愛與哥哥姐姐的呵護。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範偉

父母都喜歡文藝,使範偉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薰染,他從小就喜歡錶演,喜歡學戲。因此,上學後,使範偉成了瀋陽市大北五校年齡最小的文藝宣傳隊隊員。八歲那年,放學回來,晚上,鄰居們聚在院子裡,有說有笑地拉起了家長裡短。這時,範偉走到了鄰居們的中間,為鄰居們當場來了一個即興表演,唱起了樣板戲《紅燈記》中李玉和的一個唱段。“獄警傳,似狼嚎,我邁步出監……”範偉邊唱邊做動作,唱得腔正味足。範偉的表演,使懂音樂和表演藝術的舅舅感到驚訝異常,誇獎道:“這小子嗓門這麼好,表演也到位,唱得比原調高,拖腔比原調長,底氣比一般演員足,是個演戲的好材料。”舅舅這一誇獎不要緊,引起了爸爸的注意。這位酷愛文藝的工會幹事似乎看到了兒子的長項,發現了兒子的藝術天賦。從這以後,父親每天逼著範偉練功、練嗓。並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一些錢買了一把二胡,讓範偉每天吱吱呀呀地拉個不停。那時,範偉不識譜,沒練過基本功。剛開始,二胡在他的手裡根本鋸割不出個調來,但他熱愛音樂,每天對著二胡發呆。舅舅見狀看在眼裡,喜在心上,急忙從瀋陽音樂學院找了一位老師,作為家庭教師。老師要了解一下範偉的音樂素質,範偉當著老師的面,連著唱了幾首歌後,老師又問他:“你還會什麼?”範偉回答道:“還會講故事。”於是,範偉又給老師講了一個他最“拿手”的故事。老師聽完後,對範偉說:“孩子,你的表達能力比較好,表演是你的長項。學表演,你可能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演員。”為了讓兒子在藝術上有所發展,1978年的一個夏日,通過多方打聽和詢問,爸爸領著年僅16歲的範偉叩開了著名相聲演員陳連仲家的大門。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範偉

從此,範偉便跟著陳連仲學起了相聲,在說、學、逗、唱中增長著藝術才幹。1980年,範偉初中畢業,這時,範偉已經和陳連仲學了兩年相聲。可當時,瀋陽曲藝團不招人,實在沒辦法,陳連仲和金炳昶便把範偉介紹到了葫蘆島市文聯。範偉在葫蘆島文聯工作一年後,恰巧趕上鐵嶺地區文工團招演員。經陳連仲和金炳昶推薦,範偉考入了鐵嶺地區文工團。鐵嶺地區文工團是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的前身。進入民間藝術團後,一心從事藝術事業的範偉如魚得水,在其他表演藝術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這裡,範偉結識了李靜、吳秀榮等著名二人轉演員,全身心地投入了藝術。排練休息之餘,範偉也牽掛在家裡多病的母親。範偉還清楚地記得,在他到鐵嶺報到與媽媽告別時,媽媽只囑咐了他一句:“好好說相聲,給媽長臉。”範偉在鐵嶺藝術團工作期間,趙本山已經人介紹進入了西豐縣劇團。他雖然是縣劇團的主演,但卻是一名臨時工。在鐵嶺地區文工團,範偉結識了著名導演張惠中,編劇崔凱、張超及李忠堂等。在老師們的言傳身教下,範偉抓緊一切時間讀書學習,鑽研表演藝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由於性格的原因,範偉表演的相聲獨具特色。範偉幽默地說:“別人的相聲是‘寫意’,而我的相聲是‘工筆’。”從此,鐵嶺成了範偉的第二故鄉。1982年,遼寧省首屆農村小戲調演開幕在即,鐵嶺地區民間藝術團急需一名扮演“盲人”的角色,先後選了幾個都離“盲”太遠。後經市民間藝術團吳秀榮導演推薦,選中了在西豐縣劇團做臨時工的趙本山,在拉場戲《摔三絃》中扮演盲人張志。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範偉

趙本山活靈活現的表演,被市民間藝術團的領導選中,趙本山全身心地投入了角色,準備在匯演中亮一亮自己的“絕活”。一天,市民間藝術團突然接到了駐鐵嶺的某炮兵部隊邀請,搞慰問演出。演出前,演員們在餐廳裡共進晚餐。初來乍到的趙本山要表現表現,挨桌給藝術團的演員們敬酒。這時,趙本山一身農民打扮,穿戴都很破舊,和他以後扮演的徐老蔫形象差不多。趙本山人很瘦,但卻很精神,冷眼看上去,像光長骨頭不長肉似的。趙本山敬了兩桌酒以後,又到了範偉他們這個桌前,趙本山手裡拎著“鐵嶺老窖”一邊和大家碰杯,謙恭地對大家說:“一杯生,兩杯熟,三杯是朋友。”吃過晚飯,稍事休息後,趙本山登臺表演《摔三絃》,範偉等一些沒輪到上臺的在臺下觀看演出。範偉發現,以前演盲人的演員都要在眼睛處化妝,而趙本山演盲人卻沒有化妝,但他演的盲人讓人感覺卻跟真的一樣。範偉看得出了神。演盲人本來是別人看不起的小角色,可是趙本山卻把小角色演活了。人們從來也沒看到觀眾這麼瘋狂地笑過,趙本山真的把盲人演“絕”了。在臺上,趙本山翻著白眼珠數錢,腳踩翻了盆卻看不見,豎起耳朵四處聽動靜的表演動作使範偉心動。他心裡想,他怎麼演得那麼像呢?他為趙本山的表演暗自叫絕。心想,這回我真的碰到表演“大腕”了。不出範偉所料,拉場戲《摔三絃》在首屆遼寧省小戲調演中一舉奪魁,趙本山在遼寧、在東北一炮打紅,成了東北地區盡人皆知的民間藝術演員。在當時,電視還沒有普及,人們只能通過廣播電臺聽趙本山表演的《摔三絃》。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範偉

與此同時,範偉創作表演的相聲《無事生非》、《英雄名字》等,也給趙本山留下了較好的印象。二人雖然都是鐵嶺民間藝術團的演員,但從沒有合戲的機會。趙本山於1986年正式調入鐵嶺市藝術團,可範偉這時已調了瀋陽曲藝團。趙本山與範偉擦肩而過。瀋陽市曲藝團實力雄厚,演員陣容強大,集中了很多東北地區最有名望的曲藝演員。來到這裡,範偉自然成了“醜小鴨”。他年齡最小,資力最淺。演員多、名角多,好戲根本就輪不到他的份。當時,團裡有十名相聲演員,可劇作者卻只有兩位。寫得好壞都供不應求,作品輪不到範偉。而沒有作品,就沒有參賽的機會。閒置了好長一段時間後,在迷惘中,範偉覺得不能再這樣“混”下去了,於是,文化功底不高的他竟拿起筆搞起了相聲創作,半個多月後,《一個廠長的日記》的相聲段子誕生了。可當躊躇滿志的範偉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導演們面前一念,竟使在座的老師們鬨堂大笑,認為他太“嫩”,並有人當時就給他起了個綽號“悲劇相聲”。在範偉茫然不知所措之際,曲藝團的老團長發表了與眾不同的意見。他認為範偉用寫日記的手法寫的相聲段子新鮮。為了鼓勵範偉創作,老團長讓他把這個段子送到了北京,由於範偉有才氣的真摯的脫稿表演,受到了老專家的好評。“那個叫範偉的小胖子作品不太成型,但從他的感覺上看,絕對是個好演員。”北京的專家們一再叮囑團長,讓他把這個年輕人在下半年的全國相聲大賽上推出來,這樣,一段“悲劇相聲”使範偉走上了喜劇藝術之路。在這次全國相聲大賽上,範偉脫穎而出,獲得了文化部首屆中國相聲節金玫瑰表演一

一對“鐵搭檔”:趙本山和範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