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最近把“星際旅行”系列補完了,從第1部的“無垠太空”到第13部的“超越星辰”,時間跨度近40年。

電影中的艦長也經歷了三代人的更迭,從威廉·夏特納到帕特里克·斯圖爾特,再到現在的克里斯·派恩。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除了有幾部的劇情比較拖沓外,電影整體的故事還是挺吸引人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布倫特·斯皮內飾演的生化人“數據”。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由於星際系列的時間跨度比較大,除了欣賞劇情,還能看到電腦特效在電影中的發展。拿電影中的飛船來看,能明顯感覺到技術的飛躍。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出於興趣,便在網上找了一些有關電影CGI發展的資料。

希區柯克的《迷魂記》(1958),應該算是第一部運用電腦動畫的電影。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為了配合“眩暈”的核心,電影的片頭特意設計成了類似“利薩如圖形”的曲線。


拍攝這段鏡頭,需要一個機械計算機。其前身是,二戰期間對付轟炸機的“克里森”射擊諸元解算儀(Kerrison Predictor),特別笨重,需要5個人來進行操作。

在約翰·惠特尼和平面設計師索爾·巴斯的合力下,我們才看到瞭如下圖所示的畫面。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影版《西部世界》(1973),是第一部運用數字動畫的影片。

現在看挺雞肋的,其實就是一段展示機器人視角的像素格。即便如此,10秒鐘的畫面也花費8個多小時進行處理。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神秘美人局》(1981)中,有一段鏡頭合成了一個CGI人物。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電子世界爭霸戰》(1982)首次結合了CGI和真人動作。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當時的計算機可以生成靜態圖像,但不能自動將它們置於運動狀態。因此,必須為每個單獨的幀輸入座標,4秒的影片需要600個座標,全部需要手工進行輸入。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安德魯和威利冒險記》(1984)第一次展現了運動模糊效果。

不過,實在不敢相信這是皮克斯出品的動畫,有種《汽車人總動員》的既視感。

更諷刺的是,約翰·拉塞特是為了讓孩子們高興,才製作了這個短片,結果卻受到了驚嚇。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少年福爾摩斯》(1985)展現了一段真實場景下製作的CGI人物,30秒的連續鏡頭花了6個月才完成。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深淵》(1989)出現了流體變形的場景,這段水流模仿人類表情的鏡頭,給自己的印象很深。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為了實現這個場景,拍攝團隊掃描了艾德·哈里斯8個面部表情,瑪麗·伊麗莎白·馬斯特蘭託尼奧則是12個,最後進行了數碼再現。

75秒的鏡頭,花費了6個月的時間進行製作,為此電影還推遲了一個多月上映。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無法預估畫面的最終效果,這段鏡頭在拍攝的時候,已經規劃好是可以直接刪去,並不會影響劇情的。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終結者2》(1991)中,流體變形的技術明顯進步了不少。

為了展現T-1000,團隊從6名藝術家擴展到36名,並耗時8個月,耗資550萬美元。最終,呈現了3.5分鐘的畫面。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飛越長生》(1992)第一次合成了人體皮膚。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侏羅紀公園》(1993)第一次嘗試了換臉,還做出了逼真的恐龍。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玩具總動員》(1995)第一部CGI動畫長片。

整部電影耗時4年製作,每一幀的渲染時間從45分鐘到30小時不等。其創新的電腦動畫,對電影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圖形芯片製造商和遊戲開發公司紛紛過來取經。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黑客帝國》(1999)最有名的畫面,應該就是“子彈時間”了。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不過,其實早在1996年的一則廣告裡,就已經出現了“子彈時間”。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美國隊長》(2011)首次進行了CGI身體的置換,片中的“瘦版美國隊長”的身體用了很多替身。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地心引力》(2013)首次通過CGI技術合併兩個鏡頭,從而誕生了片頭的震撼效果。


終於,輪到我們吐槽好萊塢電影特效了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