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得,講不聽,如何管教愛發脾氣的寶寶?

嚴紅軍



相信您是遇到了這種情況,孩子脾氣非常大,大哭大鬧,甚至尖叫,想要的東西立馬就得滿足,講話講不聽,道理就更不用提了。你經常控制不住自己,就吼/打了孩子......

然後感嘆:孩子越大越難管!!

其實,這個問題是有解決辦法的。

只是需要家長不怕麻煩,以及狠下心來立規矩!

要記住小時候的一切麻煩,都是為了以後的輕鬆,嫌麻煩的,未來會有更大麻煩在等著。

接下來具體講講如何不打、不囉嗦,管教愛發脾氣的寶寶:

1、一歲前,要有表達需求的意識

一歲前的初次立規矩,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了這幾個月的積累,以後的事情會好辦很多。

但太多家長,因為覺得孩子太小,不捨得孩子哭,就乾脆只要看到孩子哭,馬上就去哄,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才是事情的禍端。這樣,孩子會覺得使喚大人理所當然,等兩三歲時,脾氣會更大,更難管,動不動就因為大人不滿足他的要求而發脾氣。

學會正確表達需求,家長才能正確響應。所以,我們要趁早教孩子學會跟我們建立溝通的模式。

只要一次學會用手勢和詞語表達需求時,父母就需要馬上響應他,並給予誇獎。如果孩子一直哭,不聽大人的話,那就靜靜地陪著他,幫助他緩和情緒,但就是不滿足他的無理要求。

並且,每次孩子哭完,平復了情緒,家長可跟他複述:剛剛發生了xxx,以及媽媽為什麼會那樣做,下次想要什麼時,要指給媽媽看,這樣媽媽才知道。

很快的,孩子就發現哭沒有用,學會了用手勢和簡單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2、一歲後,要學會描述需求

一歲前的寶寶只需要用手指,和簡單的稱呼,就能被滿足需求,所以,一歲多後很可能會出現,寶寶明明會說話了也不說,依舊只是用指的。

因為一歲多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完善,他們經常話到嘴邊說不出,把自己給急哭。這種時候,我姐姐是這樣引導的,她告訴孩子:“你是想要勺子嗎?來跟媽媽學,‘要勺子’。

小外甥學了,她就把勺子遞給他,並告訴他:“以後要告訴媽媽,你想要什麼,媽媽才能拿給你哦,不然媽媽不懂你在說什麼。”

這樣重複幾次之後,孩子就習慣表達了,顯得特別通情達理,有事情都會跟姐姐說,而且會舉一反三,吃飯時不止會表達想吃什麼,還會表達不要吃什麼,語言表達能力飛昇。


3、三歲左右,要明確界限感

只有把事情當成自己的責任,孩子才會產生責任感,如果家長每次都幫孩子收拾玩具,那他會覺得玩具就該你收拾,找不到了還怪你。

如果每次他一說不想吃飯了,你都嚇得不得了,軟磨硬泡讓他吃,那他會感覺,吃飯是應付你,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如果,孩子每次要遲到時,你都比他還緊張,那他自然就沒感覺了,有你催著,他樂得做個什麼都不想的小寶寶...

三歲左右的孩子,就要明確自己的責任了,也就是,要養成為自己負責的思維模式,不能什麼都依賴大人,把使喚大人當成理所當然。

孩子玩完玩具,家長讓孩子自己收,如果孩子不情願,就幫他一起收,但不會替他收,不管他收得多慢,都配合他的節奏,讓他主導。

吃飯時,如果孩子說不餓,就放他走,到下一頓飯之前,不給他任何東西吃,讓他記住餓的感覺,下次,他就不會任性不吃飯,因為,不吃飯是自己捱餓。

孩子上學磨蹭,家長不需要急,因為遲到的小朋友會在門口罰站,這挺丟臉的,孩子磨蹭一次之後,自己就不想遲到了。



4、三歲以後,先解決孩子情緒,再解決問題

就算孩子已經五六歲,甚至八九歲了,也依舊可以幫他們樹立規則,只是家長要更努力,更耐心一點。壞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自然也不會一天改掉!

只要記住一個大原則:先平復情緒,再進行說教。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如果媽媽的第一句話,都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孩子一定會逆反。

當孩子說出明顯過激的話時,很可能只在宣洩情緒。

這時候,你只需要傾聽就好了,可以轉過頭,用“嗯”、“是這樣啊”、“哦?”這些話,來表示自己在聽,或者要詢問為什麼。

接著你可以描述出孩子的感受:“因為xxx,所以你很生氣。”

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描述孩子當時感受的話,就可以讓孩子瞬間好受很多,他們會覺得有人理解自己。

然後給出安慰,或者解決方案,或糾正孩子的行為:“以後穿不上鞋子,可以叫我來幫忙,不可以亂扔。這事兒也就過去了。

但有些父母就是揪著孩子過激的話不放,而錯失了可以跟孩子溝通的機會。

我們要限制孩子的行為,但前提是,一定要全盤接受孩子的情緒。



最後再小結一下:

1.一歲前:告訴孩子想要什麼,就要用手指,哭不管用。而且,不合理的要求,就不滿足,並給孩子講明為什麼不滿足他。

2.一歲到三歲:引導孩子學會描述需求,並且和家長建立正確溝通的模式

3.三歲左右:明確界限感,孩子該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寧願等,寧願讓孩子吃虧一次,也不要上手做,不能做孩子的保姆

4.總的溝通原則:對事不對人、不說教、不攻擊孩子的人格、說出自己的感受、給出解決方案與建議。加上凡事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才能不淪為每次都要將囉嗦上升到打罵,甚至還沒有教育效果,光家長自己在瞎生氣了


以上,希望對您有幫助。


飛慕課


最管用的方法是“瞭解你的孩子”,想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得在每個階段研究孩子的行為和能力。參考一些關於兒童成長的書籍和雜誌,同樣可以和其他父母聊聊,特別是孩子比你孩子稍大些的父母。同時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首先、愛發脾氣的寶寶是什麼階段的呢。比如大多數2歲的孩子在餐廳總是坐立不安,在等待上菜的時間裡,他可能會爬上桌子,你說了他,他就發脾氣哭鬧,讓你更加難堪,如果在這個時間段,你時刻不停地和他互動,他就沒有時間做這種危險動作了。其實兒童的想法和大人不同,有些孩子的舉止語言父母給予足夠的耐心、幽默和引導,最終孩子會脫離某個特定成長階段,而相應的行為舉止也會隨之消失。學會容忍特定年齡和成長階段的兒童行為,能讓你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更順暢。


其次、父母的命令在孩子眼中可能是另一種意思。兩歲的孩子跑到大街上不是有意藐視媽媽的權威,只是想把球撿回來而已。孩子的行為伴隨著突然的衝動,之間沒有思考的過程,我們成年人會停下來思考個人行為的必要性,安全性和道德性,但孩子不會,成年人有時候都會做事衝動不計後果。你的這種講可能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試著換個說法,用孩子的眼睛看問題。

最後、適當的體罰可以有。針對愛發脾氣的孩子一些危險行為,你可以適當的懲罰下。如果孩子能表達出為什麼發脾氣,你可以幫他分析,如何能正確解決。



意識到對孩子的觀點加以考慮能使我們的管教效果更好,這對於父母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


果果愛媽咪


天真活潑好動好玩是每個小孩子的天性。大人會覺得小孩子很頑皮不聽話也很正常,因為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當小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通過發脾氣、哭鬧、或某些行為等來宣洩自己的情緒來滿足自己慾望。

我們如何讓小孩子聽話,不繼續發脾氣按照大人的意願來做呢?其實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他不能正確的判斷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有時候他們就知道這個好好玩哦,玩得好開心哦,可是大人已經很忍不住要生氣了。記得有一次小孩子拿著家裡的木凳子推來推去,玩得可起勁了,怎麼說叫他停下來不得推凳子都不聽,樓上樓下都吵得不得了,關鍵是也很危險。如果我硬搶凳子不給他玩了,他肯定不開心要跟我發脾氣耍賴。我靈機一動說寶寶凳子哭著說它很傷心很難受腿痛全身都痛因為你推它。我們不要再推它了好嗎?還裝出一副可憐兮兮的表情。這次立馬停了。

所以有時候應對小孩子愛發脾氣,我們換個角度換種思維,也許他會變得乖乖的。只要我們方法對了,小孩子就很好哄也很聽話。


牽著金牛去旅行


不知道您家的寶寶多大了,如果是六七歲了呢,建議您要多和孩子溝通,而且您需要想一下,平時在生活裡,家裡的大人是不是有經常當著孩子面面發脾氣的,這對寶寶的影響是很大的。

其實,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作為家長就應該時常陪孩子聊天,他犯錯的時候,在很嚴肅的把他叫到房間談話,要他習慣這種談話方式,知道這是大人不允許的事情,同時,家長也能時刻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各方面的。


北京的藝鶴


孩子的脾性七歲前已經定型。也就是說好習慣和規則在童年時期已經養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