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滅亡的原因對比:民族矛盾的不同點

1、與遼朝始終堅持契丹人的特殊地位相比,金朝的民族政策在熙宗、海陵、世宗三朝發生了較大的曲折,其中有一些進步的內容沒有能夠堅持下去。

契丹人作為遼朝的統治民族在權力的分配上對其他民族的排斥性很強。儘管漢族出身的韓德讓在遼朝的影響力及其受到的禮遇可能連許多契丹宗室與外戚諸王都難以望其項背,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韓德讓還有另一個名字——耶律隆運。韓德讓是漢人,但是一個契丹化的漢人。承天太后與遼聖宗母子雖然對韓德讓個人很認同,但並不代表遼朝對漢人很認同,因而只有賜予韓德讓“耶律隆運”這個名字,讓他具有“契丹”的身份,才能與其取得的權力和地位相匹配。《契丹國志》與《遼史》只見《耶律隆運傳》不見《韓德讓傳》其實很能說明問題。韓德讓之後也再無漢官能獲得如此殊榮。

遼金滅亡的原因對比:民族矛盾的不同點

金朝在太祖太宗時期,女真貴族的權力極大,其他民族被排除出權力的中心。熙宗繼位後與宗室諸王的關係比較緊張,為了加強皇權因而處理了許多人,女真舊貴族的勢力大大削弱。等到完顏亮當皇帝時,屠戮宗室的情況更加嚴重。這兩位皇帝在位期間對金朝的用人方針進行了重大調整。皇統八年十一月,以左丞相完顏宗賢為首的女真貴族建議金熙宗各州郡都應由女真人擔任長官,金熙宗卻不以為然,說道:“四海之內,皆朕臣子,若分別待之,豈能致一。諺不云乎,‘疑人勿使,使人勿疑’。自今本國及諸色人,量才通用之。”完顏亮在遷都燕京時曾下詔表示:“朕以天下為家,固無遠邇之異。生民為子,豈有親疎之殊。”熙宗、海陵兩朝吸納了許多渤海人、契丹人和漢人進入到統治集團當中。這種用人方針顯然可以擴大金朝的統治基礎,促進各民族對於金朝的國家認同,是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之舉。然而金世宗登基後,堅持“女真本位主義”的方針,為了維護女真人的特權不惜犧牲其他民族的利益。儘管世宗的統治方在總體上促進了金朝社會的發展,但單論其民族政策本身無疑是倒行逆施的,後來金朝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2、遼代對漢族的政策相對溫和,而金朝對漢族的彈壓則比較強,漢族的反抗性也更明顯。

遼朝建立伊始,便有許多漢族人納入其統治之中,有的是通過戰爭俘虜來的,有的這是為了生活主動投奔到遼朝的。遼朝的統治者比較尊重漢族人的生產生活方式,遼太祖專門築城以安置他們,遼太宗也多次下詔勸課農桑。隨著幽雲十六州併入到遼朝的版圖,漢族群體進一步擴大,遼朝實行南北面官制,至少從制度上對漢族的風俗習慣不做過多的干涉。

金朝則不然,金初,諳班勃極烈完顏杲曾“嘗謀盡誅南人”,幸而金太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否則中原人民又將經歷一場浩劫。金朝還強迫漢族人改俗,元帥府下令“禁民漢服及削髮不如法者死”。直到完顏亮天德二年,金朝也只是“詔河南民,衣冠許從其便”。而且猛安謀克內遷後與當地人爭奪生存空間,大量本歸漢族人民所屬土地被無情剝奪。金朝還實行廣泛的奴隸制,眾多漢族民眾淪為了猛安謀克戶的農奴,不僅揹負著沉重的階級剝削,還像商品一樣被人買賣。

終遼一代,其治下漢族聚居的燕雲地區始終未爆發像金朝山東地區的紅襖軍起義那樣大的反抗運動,這與遼朝更加溫和的對漢政策有著密切的關係。

3、令遼朝焦頭爛額的渤海人起義在金朝基本終止。

儘管遼朝對於渤海人的防範極為嚴格,但仍然爆發了諸如大延琳和高永昌等大規模的起義活動,而且這些起義都將民族獨立建立國家作為重要目的。到了金朝,渤海人的獨立運動幾乎不見於史。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金朝的優待渤海人政策,尤其是對於渤海世家大族的籠絡起到了重要作用,渤海人對於金朝的歸屬感遠勝於遼。

二、自從渤海國被遼太祖滅亡後,渤海人就沒能再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渤海人對於故國的懷念日漸淡化。渤海人在遼金兩朝一不具備統治民族的主體地位,二又沒有漢族那般龐大的人口與文化感染力,因而渤海人的漢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民族自覺性越來越弱,最終徹底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