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德國為何崛起

聊一聊德國為何崛起

圖片是二戰德國城市為數不多剩下來的建築之一科隆大教堂。二戰結束在1945年離今天不過74年。歷經西德國管制,東德蘇聯管制。再到東西德合併。最後到德國提出工業4.0也只是不過74年。這74年的時間德國從一片廢墟到歐洲大哥,德國是如何一步步變成大哥的。

看了基本介紹德國的書又看了些德國雜誌和大家聊一聊,總結了一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 德國社會處事處處體現‘具體’。舉個書上的幾個例子供大家理解。德國出臺化肥廠搬遷政策,如果在國內肯定是拍手稱快的事情。如果投票大家肯定一股腦的都是投贊成票。但是在德國大家會搞清楚,這件事會花多少錢、這件事政府是否給大家補償、補償是什麼方式、分攤到每個家庭多少錢、化肥廠的汙染是什麼樣子的、給大家能帶著的福利是什麼樣子的。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算下來如果不合算,可能市議會就會保留下化肥廠。然後進行相應的公示。在比如大家熟知的德國器具,在中國一個孩子做飯可能是微乎其微的,更別說做豐盛的大餐。因為中國大餐器量工具都是大廚的手,或者說是感覺。但是在德國,他們的器量工具那叫一個全。溫度計、量杯、滴管、天平、計時器。德國人的烹飪書上沒有“鹽適量”“油7成熱”等這些詞,只有“10克鹽”“油溫200度”等字樣。如果是“10克鹽”,那麼德國人絕對不會加11克。天平,或者叫“廚房稱”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量杯,同類的還有量鏟(一般從大到小3個到4個一套),量勺(一般7個一套);再次,溫度計(油溫計)也是必須的。計時器(或定時器)這些反應出德國是多麼具體的國家。

2 德國人的嚴謹。這個故事是真實存在的,我的太太去德國出差參加展會。她有個地方不認識。問了個德國青年,然後我太太同他講了2遍,這個青年紋絲不動。我太太之前看書的時候知道德國人如果在忙或者有事情的時候他們會直接的回絕你,但是這個情況她也是很尷尬。心想可能有事吧,她轉身就走了。但是正當她走出5步左右的時候,這個青年追了上來說,你應該往前走150步,然後往左拐320步就到了。我剛剛之所以沒有回答你因為我不知道你的步伐和速率,我看你走了5步之後我觀察測算了下舉例,應該是這個數。然後開心的走了最後還說了句祝你好運。我太太和我說當時她的整個人都是懵的。知道德國嚴謹但是沒有想到嚴謹到了如此的地步。這個經歷我覺得我和她一輩子都不能忘了。

3 德國對於職業的熱愛。德國有很多百年企業,而且他們對於一個事物的熱情人是實屬罕見比如德國輝柏嘉鉛筆,從簡單的鉛筆到無毒鉛筆到彩色鉛筆到人力工程學鉛筆到豪華的伸縮筆。歷經百年研發探索依舊在不斷的進步,德國人的這種行為在別國看來是缺心眼的表現,但是正是這份對事業的熱愛和一絲不苟的作風給德國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和強大的口碑。現在德國是可靠、耐用、安全、保值的代名詞。如果想買一個看上去靠譜的東西第一個印象就是德國貨,這是百年來德國用缺心眼的商業邏輯創下的豐功偉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