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河北曾經是個美麗的水鄉?

打開一本河北地圖你會發現,河北平原水網密集,河湖眾多,大清河、子牙河、滹沱河等一條條大河彷彿珠鏈一般把一座座城市連接起來。如果仔細翻閱地方史料,你會發現至少在清代,河北地區的水資源非常豐富,是名副其實的“水鄉”。無論是乘船運貨還是出門串親戚,無論是在家門口種水稻還是安置水磨磨面,本地的水完全能夠承擔起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所需。

你可知道河北曾經是個美麗的水鄉?

城市群顯然是現代性的產物,是和“地方”相對立的景觀。上世紀5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利恩·戈特曼研究美國東部的城市走廊,1961年他出了一本名為《城市群:美國城市化的東北沿岸地區》的書。他發現了“這個地區不僅僅是一條連綿不斷的城市鏈,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城市有可能融合起來”。他聲稱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城市組織形式——城市群。如果說幾千年來河北大地一直是“地方群”,是像荷花澱、蘆花村、團泊窪這樣一些鄉村級的“地方”的話,還有像保定、邯鄲、張家口、承德……這樣一些中級城市的“地方”。但是現在這些“地方”卻處於不斷的消失之中,“城市群”的雛形開始出現。

你可知道河北曾經是個美麗的水鄉?

白洋淀幾近乾涸,幾經拯救,現在還劫後餘生存在著,但面積已大大地縮小。不僅面積縮小,而且已經很難說它還是人們心中寄託情感的“地方”,旅遊業已經把這裡變成了一個個公園。

河北在改革開放前,總的GDP排名僅在遼寧之後,後來南方的廣東、江蘇、福建等省份迅速崛起,把河北甩在了後面,河北奮起直追,慌不擇路,最後選擇的是大量上馬最容易出產值,提升GDP總額的鋼鐵、水泥等重化工項目,一時間河北的GDP總值高速增長,又成為了排名在前的經濟大省,但代價是環境變壞,是水和空氣的汙染。

你可知道河北曾經是個美麗的水鄉?

河北平原其實也與江南一樣是水鄉,從那些文學作品的名字就驗證了這一點,如《白洋淀紀事》、《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運河的槳聲》、《蒲柳人家》等。看河北的水文圖,你會發現整個華北平原是一個水網。前面提到的豐潤人寫的懷念還鄉河的文章,曾經生動地描繪了還鄉河兩岸帆檣林立、舟船往來的景象,其中還寫了如何從還鄉河乘船出發,一路經天津與白洋淀,直到保定城的情節。這是從冀東到冀中,穿越了大半個河北。我還看到《人民日報》在1958年曾經登出一版的文圖,推出一個從天津經過運河,航海的巨輪開到北京前門的設想。

小時候讀孫犁的《荷花澱》,和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不一樣,是另外一種美,清新細膩的像一幅白描,驀的,蘆花蕩裡的水鳥驚起,白描生動鮮活起來!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澱派也成為當代作家中最清麗脫俗的一個派系。

還有河北作家管樺和郭小川。無論是《將軍河》,《小英雄雨來》。還是津南《團泊窪的秋天》。那時的冀東和冀中平原是雁翎隊和雨來們的河網,是青紗帳遍地的田野。

近幾十年來,河北大地發生的重大事情,就是環境的變化:大部分河流由外流河變成了內流河,或者由終年流淌的常流河變成了季節性河流;空氣的變化尤為巨大,灰濛濛的霧霾天取代了浩然筆下的豔陽天。

現在我們也只能從課本上懷念心中的那片熱土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