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農民種地積極性越來越低?是有新的致富渠道還是另有隱情?

楓梧簫楠


但對於農村的種糧農民來說,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種糧不賺錢,賺不著錢,甚至賠錢。

為什麼年年補貼種糧戶,種糧食還是不賺錢呢?有些老農民,認為補貼還是太少,這有道理麼?

難道種糧食只能依靠領農業補貼才能種下去麼?

先不說農業補貼少或者多的問題,咱們先來提一提進口糧食的問題。

大家也都知道,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是我國每年還是要從國外進口玉米等主糧。

一方面是由於國際貿易協議的合同要求,另一個主要的方面,就是國外的玉米等主糧價格要比國內低,很多糧食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只能從國外進口糧食。

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

為什麼外國的糧食價格就低呢?有人說是外國規模化生產糧食,成本低。外國糧食高產,產量高等等多方面的問題。

這些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國內農業生產水平比不上發達國家這是事實,只不過在玉米、大豆、小麥等農作物上,技術相差並不大,成本比起國外來也不一定能高多少。

外國糧價低的一大原因是,他們的糧食補貼太高了。

以美國來說,美國的糧食補貼收入是佔美國農民收入的50%。

很多人開玩笑說,美國人種糧食就是為了騙補貼。

可見美國農業對糧食種植者的支持力度之大。

有了這麼高的補貼,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國外的糧食價格低了。他們手裡有高額的農業補貼,錢已經到手了,所以賣糧食就敢往下狠壓價。假設我們國內小麥賣每斤1元,美國小麥就敢壓到每斤0.6元。

不是他們種植糧食的成本真那麼低,主要是因為他們手裡拿的補貼太高了。

看透這個問題,大家也就知道為什麼種糧食難賺錢了。

一怪外國某些國家擾亂正常的糧食市場,以補貼形式惡意壓價。

二是我國農業補貼,還是要繼續加油努力啊!




北方人162803729


農民兄弟雖面朝黃土背朝天,但也不是愚不可及。他們也是追夢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是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回顧祖輩披星戴月辛辛苦苦的田間勞作,只不過解決吃飯問題,痛定思痛,要想徹底改變窮困面貌,必須甩掉土地這個食之無味的“雞翅”,果斷拋棄土地,這本是農民種地沒有積極性的思想根源。

改革開放使我國飛躍發展,正在從一個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轉型,工商業的發展為農民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

我的鄰居王家小夥,初中畢業,在服裝廠打工,開始幾年沒掙錢,但學到服裝加工的技藝,被老闆聘請負責幾個服裝加工廠質檢工作,年薪十萬以上。

我村有一家服裝加工廠,女工多的可掙三萬以上,少的也掙二萬以上,

工人每天車接車送,有假期。

有的農民進了大廠家,工資穩定,五險一金。

有的在工地打工,技工每天二百以上,普通打工者年薪也可有三、五萬收入。還有的當了工頭、老闆。

上述實例就發生在我的身邊,這些人你還指望她種地嗎?俗話說,人往高處走……農民為什麼沒有種地積極性,因為種地有風險,弄不好可能賠本,從工從商平安保險有收益。


廣結善緣148923423


這是個很淺顯又很現實的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談鄉村振興只不過是一句空話。

說淺顯,是因為划不來或不划算。

說現實,是因為眼下問題很嚴峻。

完全靠地靠不住,為了生存,為了生活,無奈或被迫走天涯,去做工,去掙錢。其實,這不是辦法,這表面上看是為農民工自己,實際上是在為少數人掙大錢。不把地當回事,或完全扔掉地去打工或另謀出路,從大局看,實際上都是很“危險的”事情,都是不對的選擇。這種選擇不能錯怪農民,而應責咎制導。

新時代,我們要鄉村振興,就得革制,就得想法擋住“雁南飛”並讓“雁回家”,就得要消除小農經濟的同時,還有就是農業不能市場化運作。因為,靠錢發展不了農業經濟,只有土地公轉後,政府出手,集體經營,方能“轉危為安”。

所以,這裡面什麼隱情都沒有,有的也只是無奈和不安。要說有,我們更多的是應該有呼喚和吶喊。

(作答於2019-4-11晚)






風火中人


我看個一句話,就是農民種地,一市斤水稻還沒有一瓶礦泉水貴。農民種地的風險太高了,這是看天吃飯的工作,辛苦了不一定有回報。

要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我覺得首先得解決好農民的養老問題,和醫療問題,養老嘛退一萬步說,老了還可以靠下一代照顧,醫療問題靠誰,小病硬抗,大病不敢看,要是靠種糧,一年滿打滿算,也就10000多收入,一進醫院兩天就沒了。

再就是銷路問題,近兩年我看新聞,好多種地的滯銷,等它爛在地裡,都不去收割,有時去收割還不夠人工錢。現在農村不讓焚燒桔杆,到處都是桔杆,不光不方便,還有火災隱患。

還有就是技術支持,好多農民種了一輩子地,還是老三篇,沒有先進技術,不知道種經濟作物,不瞭解先進的生產方式,年輕人懂得起,又不願意去種地。

其實農村荒地太多了,鼓勵和支持農民種地刻不容緩!等到這老一批種地的農民老去,不種地了,就沒有人願意種了。


亂世廚子


我是80後的新農人,關於農民種地積極性,說說我的看法!

積極性肯定是越來越低,不是外面有富裕渠道,是真的有很多隱情。

1.種田成本越來越高。我們屬於江漢平原,土地肥沃,但現在大部分人水田只種一季稻穀,其他時間寧願空著也不種其他莊稼。為什麼會這樣了,以種植水稻為例,聽我細細說。

 (1)耕地:現在我們那裡都是機器耕地,政府不允許養耕牛了,播種之前耕地,機器作業,                      一 畝地100元,

(2)播種:種子一般是20元一斤往上走,一畝地三斤往上走,加一袋肥料,差不多每袋100,

 (3)農藥+抽水:一季水稻大概需要4--5次農藥,大概費用至少在200,還要抽水估計50元。

(4)收割;現在都是收割機,一畝80,這還是比較低的價格。一畝地可以產1000斤左右,運到家裡面倉庫或者去集市上買,   還需要運費30-50不等。

2.糧食價格越來越低,差不多一斤1元左右不超過1.3,大家可以算算,不算成本,利潤真的很少。

3.城市吸引力越來越大。當每年過年看別人在外打工的回來光鮮亮麗的,心理就有了漣漪!儘管外面辛苦一些,但收入還是要比種田高了很多。

4.現在土地承包與流轉,我們這租一畝地大概是800-1000,一般像我們家就5畝地,算算成本,大家也就租出去給別人種了。

綜上來看,農民種地的積極性越來越低,儘管政府有一些補貼,但那真的很少。那外面是不是就有富裕的渠道了,也不是,去外面務工,都是為了生存。如果可以,誰願意背景離鄉的。

現在是,鄉村容不下肉身,城市沒有靈魂與歸屬,辛苦的農民兄弟們!!!


農村生存


現在不是農民的積極性越來越低,而是現在一般都是機械化種植,比以前都省了不少的事,再不用向以前那樣起早貪黑的幹了。

就拿現在的插秧和收割來說吧。

像以前用人工插秧的時候一般就是插自己家的時候都得一個星期左右還的起早貪黑的抓經插才可以,不然時間不趕趟,因為你插完了秧苗不可能都插的那麼立正,你過個幾天還的再找一邊,哪有像現在都是用機器用不到一天就能完事。

收割的時候也是,以前沒有收割機的時候,連收割在往家拉在脫粒最起碼也得弄一個月的時間也才能完事秋收,現在就是不一樣了,用了收割機以後也就是一天的時候吧就都完成了,都直接跺到家裡了。

所以說也不能是說現在的人沒有積極性,而是機器化給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副業,來增加我們的收入,不然光靠種地現在都不夠花的。







快樂淇譯


農民種地積極性越來越低,跟有沒有新的致富渠道、另有隱情沒有什麼關係,有關係的是農民種地不賺錢了。

大家都知道近年來,糧食價格一直也不高 ,我們農民種地真的賺不到什麼錢。像我們這邊的地都是山地,畝產最好的也就能達到一千斤左右。現在我們這邊玉米價格在九毛錢左右,這樣算來,一畝玉米能賣九百塊錢左右。這期中沒有把種子和化肥錢去掉,要是去掉種子和化肥等投資錢,更剩不下多少了。由於是山地,也實行不了機械化,只能靠人工去種去收 ,一個家庭最多也就能種十多畝地,大家算算,種十畝地能產多少錢吧。



除了種地收入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種地有風險啊。我們農民種地都是看天吃飯的,遇到了風調雨順的年頭還好說。要是趕上了年景不好,糧食能不能收到家都兩說。


再說我們農民也都是拖家帶口的,也要養活一家老小。種地賺不到錢,積極性當然就會越來越低了。如果這時候真的有什麼其它的致富渠道的話,那是再好不過了。


果都追夢人


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累了一年,到頭來種糧就是不賺錢,有的農戶因技術存在問題,賺不到錢,甚至還要賠錢。農民頭腦,人人都有一個,有誰不會去划算一下呢?我們這裡以前也是產糧區,而現時種糧的農戶卻越來越少,原來的種糧戶都轉向買糧食。其主要原因是當地產業已轉型,棄農轉種果。一個普通的中年婦女給人打工,一天能拿工資100元。大家想一想,一百斤稻穀才賣130元,這樣低的價格,有誰想去種糧?農民為了致富,只有各顯神通,各奔前程,找到適合自己的一份工作,賺到一份想要的現金。


林林生態果園


如果地裡一年收入是3萬,打工一年是5萬,積極性在哪兒不言而喻。

都是凡身肉胎的,柴米油鹽都沒得保證,肯定要撿能比現在強點兒的工作,如果種地比做其他的收入多,還是很有積極性的,可事實是農村單靠種地確實是生活不了,而且如果農村種地一年的收入跟開個小賣部一年的收入是一樣的,那麼開個小賣部都比種地強,起碼沒那麼辛苦!

你要說退休了以後,回去農村自己種個地,自供自養就會很有積極性了!


鄉野土丫頭


都怪大包乾分田單幹錯誤路線,三農情況更槽的還在後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