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跑進了“ICU” 馬拉松愛好者最應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三天的清明小長假結束了,不知道大家都去哪裡踏青、看櫻花了呢?

因為這幾天的天氣實在太好了,愛宅的小編也出去看花(看人頭)了,看著微信步數過萬,莫名的有一種自豪感。

跑步跑進了“ICU” 馬拉松愛好者最應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跑步跑進了“ICU” 馬拉松愛好者最應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樣,比起刷朋友圈,更喜歡看微信步數的排行。

看著那些每天微信步數好幾萬的大神,打心底裡羨慕。

一般來說,那些常年霸屏微信步數榜首的都是運動達人,馬拉松愛好者是其中的佼佼者,對他們來說兩三萬的步數算是家常便飯。


“馬拉松”愛好者算是處在跑步鏈的頂端,但是最近的一則新聞將這個群體再次推到了“風口浪尖”。

近日,一名叫做“汾湖跑神”資深跑者,在千日千馬計劃進行到142天后,住進了ICU病房。


跑步跑進了“ICU” 馬拉松愛好者最應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這位跑友在咕咚的認證是:

國家馬拉松運動二級運動員

馬拉松運動愛好者

鐵人三項運動愛好者

大連和嶗山百公里越野賽前十名

跑步跑進了“ICU” 馬拉松愛好者最應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具體的原因我們尚且不清楚,但這個事件也為我們所有的跑者敲響了警鐘。

跑步是為了培養更加健康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其實,每年因為跑馬造成的各種運動損傷的案例非常多。

大多都是因為沒有遵循正確的跑步常識,並且很多人跑馬是帶著一種盲目和炫耀的心態。


跑步跑進了“ICU” 馬拉松愛好者最應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據不完全的統計,近三年時間中國國內的馬拉松賽事已經有超過16位跑者因參賽猝死,因為跑馬對身體造成損傷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據媒體報道,在廣東清遠舉行的一場馬拉松賽,整個比賽接受治療的人次達到1.2萬,其中有5人病情危重,3人被送進ICU(重症監護病房)。


跑步跑進了“ICU” 馬拉松愛好者最應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龐大的數據足以說明,馬拉松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並且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馬拉松並不是健身鍛鍊的首選。

馬拉松全程距離長達42.195公里,半程也有21公里。

這一運動挑戰的是人體的極限,對心肺功能,全身的骨骼,肌肉,內臟器官的耐受能力都是極為嚴峻的考驗。


跑步跑進了“ICU” 馬拉松愛好者最應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即使是有運動基礎的人,也要經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才可能完成。

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說說,馬拉松運動中最容易出現的損傷:

1、肌肉損傷

肌肉抽筋是最常見的現象,與準備活動不足,疲勞、身體狀況不佳、動作不合理、氣溫影響等有關。

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活動強度過大,超出了肌肉的負荷能力。

跑步跑進了“ICU” 馬拉松愛好者最應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沒有長期的針對性訓練,肌肉是不能耐受如此強度工作的,如果咬牙堅持跑下去,只會造成更加嚴重的肌肉勞損甚至撕裂。

2、關節損傷

如果說肌肉損傷還可以自我修復的話,關節損傷帶來的影響可能更嚴重。

城市公路跑由於路面比較硬,對膝蓋的衝擊比較大,加上馬拉松跑步時間較長,強度較大,最容易造成膝蓋損傷疼痛。

而關節損傷修復所需要的時間要長得多。

3、韌帶的損傷

跟腱炎,足底筋膜炎,都是長跑者最常見的運動損傷,嚴重者可以導致跟腱斷裂。

有一些部位的韌帶在運動中與骨骼反覆摩擦,也會造成慢性疼痛。

4、骨折

你沒有看錯,就是骨折!和滑倒或跌倒的急性骨折不同,這種骨折是骨頭受到不斷衝擊勞損的結果,稱之為應力性骨折。

跑步跑進了“ICU” 馬拉松愛好者最應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最容易發生在小腿,足底或足跟。

除了以上的運動損傷以外,在比賽中常常還可能出現一些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比如脫水,中暑等等。最嚴重的就是心源性猝死。


一、 高強度的運動不能起到健身作用

適度的體育運動,能夠有助於提高心肺功能,減少肥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發生幾率,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然而,運動也不是越多越好。有研究表明,雖然輕度和中度慢跑,有助於降低死亡風險。

但重度過量慢跑者,死亡風險卻相對更高,和久坐者一樣傷身!

二、適合自己能力的運動才是最健康的運動

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不應該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運動量是否適合。

當你感覺到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的時候,就是身體在向你發出警告信息。

如果你在鍛鍊中已經出現了肌肉,關節,骨骼的慢性疼痛,就應該減小運動量或暫停運動。

或者更換運動方式,讓受損的組織有時間慢慢修復。

對於平時不愛運動的人而言,突然的劇烈運動更容易出現運動損傷。

一開始可以小強度、間斷地進行運動,以自己不感到過度疲勞為準,循序漸進,慢慢地過渡到一個適合大多數人的運動量。

雖然生命在於運動,但不在於過度運動。

古人強調過猶不及,希望大家都能夠積極、科學地參加健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