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雷諾病?

河魚盟主


雷諾病是因為肢端小血管痙攣性或功能性閉塞引起的局部缺血現象。常見於青年女性,多因局部受寒或情緒激動所激發,以陣發性四肢末端(手指為主)對稱的間歇發白與發紺,感覺異常為特徵,伴有指(趾)疼痛。



目前雷諾病的病因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

1、多數認為由指(指)血管痙攣性或功能性閉塞引起,可能由於血管交感神經支配的功能紊亂,引起肢端血管痙攣及局部缺血現象。

2、由於動脈本身對寒冷的敏感性增加所致。

3、血管壁可能有組織結構上的變化,會對正常血管收縮中的衝動和血流中腎上腺素含量出現異常反應。

4、遺傳因素,某些患者的家系中常有血管痙攣現象的家屬。

大多數患者僅累及手指,不到一半的患者可同時累及足趾,僅累及足趾的病例極少。一般拇指因為供血豐富常不受累。臨床表現有間歇性的肢端血管痙攣伴有疼痛及感覺障礙。

治療,首先保暖,儘量減少肢體暴露在寒冷中的機會,加強鍛鍊,提高機體耐寒能力,避免精神緊張,樹立治療信心。吸菸者絕對戒菸,避免去高海拔地區。

在一般治療無效,血管痙攣發作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及出現指(趾)營養性疾病時,應考慮藥物治療。

鈣通道拮抗劑,為目前最常用的首選藥物,能使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還有血管擴張劑,前列腺素等。中醫治療以活血助陽為主,所用方劑有溫經回陽通瘀作用。

一般來說積極治療,預後相對良好。發現病情後,及時診斷治療,以防產生不可逆的情況。

我是康復科李醫生,點擊右上角關注我,遠離亞健康,享受健康生活。


康復科李醫生


免責聲明:本人所有回答均參考自人民衛生出版社教科書,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只做醫療信息傳播,如有身體不適請於正規醫院就診。

本人是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擅長腦血管病,帕金森病,神經脫髓鞘病變等領域,歡迎大家關注我,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雷諾病又稱肢端動脈痙攣病,1862年由法國學者Raynaud首先描述,是陣發性肢端小動脈痙攣而引起的局部缺血現象,表現為四肢末端(手指為主)對稱性皮膚蒼白、發紺繼之皮膚髮紅,伴感覺異常(指或趾疼痛),多見於青年女性,寒冷或情緒激動可誘發。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個疾病呢?目前認為雷諾病是肢端小血管對寒冷和應激的過度反應,其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 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當受到寒冷等刺激時,指(趾)血管痙攣性或功能性閉塞引起肢端局部缺血,皮膚蒼白;血管擴張時局部血液淤滯引起皮膚髮紺。

2. 血管敏感性因素:肢端動脈本身對寒冷的敏感性增加所致。

3. 血管壁結構因素:血管壁組織結構改變可引起正常血管收縮或對血中腎上腺素出現異常反應。

4. 遺傳因素:某些患者的家系中常有血管痙攣現象的家屬。


神經內科李醫生


雷諾綜合徵或雷諾病又稱為肢端動脈痙攣症,是一種肢端小動脈的陣發性、痙攣性疾病。既往將雷諾症狀者分為雷諾病和雷諾現象,經長期臨床觀察後發現,雷諾病患者在若干年後均會出現結締組織病變,故現代醫學將兩者均稱為雷諾綜合徵。本病多見於女青年,女性發病約佔90%。本病好發於冬季,並呈間隙性發作,在早期並無病理學改變,晚期時可見組織學改變。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確,一般認為,女性發病多與寒冷刺激、神經興奮、內分泌紊亂、血液粘度增高以及遺傳等因素有關,男性病人多與操作振動劇烈的工具有關,老年男性病人多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另外,某些結締組織疾病、動脈阻塞性疾病、血液改變因素和藥源性因素等也能引發本病。

本病多屬於中醫學的“手足逆冷”、“寒厥”或“痺證”範疇,中醫認為其病外表象在四肢或面頰部,實則在心、肝、脾、脈。

一、主要表現

(1)好發於四肢末端,尤以手指最為常見,多呈對稱性發病。

(2)發作時指、趾或面頰的皮膚顏色相繼呈間隙性發白、發冷,繼而青紫、疼痛,再轉為潮紅,然後恢復正常皮色。發病多在上肢,幾乎全是雙側,重者肢端可有淺在性潰瘍,動脈搏動始終良好。寒冷、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均可誘發,可伴有易激動、鬱悶、失眠和多夢等症狀。

二、檢查驗證

(1)冷水試驗。將手或足浸入攝氏4度左右的冷水中1分鐘,出現前述皮色變化者為陽性。

(2)指、趾溫度恢復時間測定。將手或足浸入冰水混合液中20秒鐘,擦乾後觀測皮膚溫度恢復至浸泡前所需的時間,正常人一般15分鐘內可恢復到原來的溫度,本病患者則會延長至20分鐘以上。

(3)指動脈壓力測定。

(4)其他檢查。包括血液抗體、類風溼因子、免疫球蛋白、抗DNA抗體等檢查,有些患者須作免疫和結締組織疾病的診斷。

(5)應與手足發紺症、網狀青斑、紅斑性肢痛症等相鑑別。

(一)非處方藥選

中成藥

當歸補血丸  大蜜丸:成人每次1丸(9克),日服2~ 3次;水蜜丸:成人每次9克,日服3次。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補養氣血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有抗損傷、抗應激、提高機體免疫力及造血功能、促進核酸和蛋白質合成、改善血液流變性的作用。主治氣血兩虛型手足逆冷證(雷諾綜合徵)。高血壓患者慎服。

(二)普通處方藥選

西藥

(1)硫酸胍乙啶(胍乙啶,依斯美林) 成人開始每日10毫克,以後逐漸增至成人每次10~ 20毫克,日服2~ 3次。本品為去甲腎上腺素神經阻滯藥,其作用主要是干擾交感神經末梢囊泡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使血壓下降。可與其他藥物合用,用藥期間應監測血壓。

(2)鹽酸妥拉蘇林(苄唑啉,苯甲唑啉) 成人每次25毫克,日服3次。亦可用於肌注。本品具有舒張血管、興奮心臟和胃腸道平滑肌、增加腺體分泌之功效,可用於血管痙攣性疾病的治療。冠心病、低血壓和消化性潰瘍、腎病患者禁用。

(3)鹽酸維拉帕米(異搏定,戊脈安,異搏停,凡拉帕米)成人每次40~ 120毫克,日服3次。本品亦屬於治療腦血管疾病的鈣通道阻滯劑,可用於本病的輔助治療。

(4)尼莫地平(硝苯吡酯,尼莫通,硝苯甲氧乙基異丙啶)成人每次20~ 40毫克,日服3次。本品也是一種鈣離子拮抗劑,易透過血腦屏障,擴張腦血管,增加腦病區血流量,改善腦細胞功能;另具有抗抑鬱、改善記憶和促智作用。

(5)利舍平(利血平,血安平,蛇根鹼,壽比安) 成人每日0.125~ 0.25毫克,分3次服用。本品能與交感神經末梢囊泡膜緊密結合,抑制囊泡膜對去甲腎上腺及多巴安的攝取,使交感神經衝動的傳導受阻,產生降壓作用;另有鎮靜和安定作用。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

(6)複方丹參片 成人每次3片,每日3次,或遵醫囑。它是一種具有活血化瘀及通脈養心功能的西藥,有擴張冠脈、增加血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抑制凝血、促進組織修復及降血脂等作用。

2.中成藥

(1)毛冬青膠囊 成人每次3粒,日服3次。本品具有擴張血管及抗菌消炎作用。

(2)陽和丸 成人每次3克,日服2~ 3次, 15天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2~ 3個療程。本品具有溫陽補血、散寒行滯、消痰通絡之功效,對多種手足逆冷證(雷諾綜合徵)均有治療效果。陰虛有熱者忌服。

(三)中草藥處方藥選

【藥方1】甘草6克,乾薑、炙細辛(先煎)、白芥子、生麻黃、制附子、炮山甲(先煎)各10克,鹿角片(先煎)15克,熟地、桂枝、威靈仙各30克。

【適應證】

寒冷外襲型手足逆冷證(雷諾綜合徵)。主要證候是肢端寒冷,面色無華,麻木疼痛,受冷後肢端皮膚蒼白、青紫,繼而轉紅,呈對稱性、間隙性發作,得熱則緩解。舌質淡,苔白,脈細沉。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劑混勻後早晚分服,每日1劑,連服7~ 10日。以後每遇好發季節照服數劑,以鞏固療效。若3年不發,方可停藥。高血壓、心律失常及患有嚴重慢性內臟病變者慎服。

【藥方2】細辛(先煎)5克,白芷、炙甘草各10克,川芎、炮姜、五加皮、威靈仙、雞血藤各15克,桂枝、杭芍各20克,炙黃芪30克,紅棗10枚。

【適應證】寒冷外襲型手足逆冷證(雷諾綜合徵)。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劑混勻後早晚分服,每日1劑。高血壓及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3】細辛(先煎)4克,土鱉蟲6克,桃仁、赤芍、川芎、紅花、桂枝、地龍、附子(先煎)、當歸尾、威靈仙、鹿角片(另包先煎沸20分鐘)各10克,黨參12克,雞血藤24克,黃芪50克。

【適應證】氣滯血瘀型手足逆冷證(雷諾綜合徵)。主要證候是情緒激動後即見患肢肢端蒼白、青紫、潮紅,或出現持續性青紫或紫紅,患肢腫脹,痛如針刺,痛處固定,舌質有瘀點或瘀斑,脈象弦澀。

【制用法】最好請有經驗的醫生指導用藥。孕婦忌服,心律失常及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4】麻黃、桂枝、炮姜、甘草、川芎、熟附子各10克,丹參、白芍、熟地、雞血藤各30克,當歸50克。上肢重者,加薑黃6克;下肢重者,加川牛膝10克;痰重者,加全蠍4.5克,乳香、沒藥各9克。所有患者均同時配服中成藥金蚣丸。

【適應證】氣滯血瘀型手足逆冷證(雷諾綜合徵)。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劑混勻後早晚分服,每日1劑。同時配合燻洗療法(見本節“其他治療”)。心律失常及患有嚴重慢性內臟病變者慎服。藥用牛膝,孕婦忌服。

【藥方5】川芎、五加皮各15克,山藥、熟地、桑枝、杭芍、茯苓、山萸肉、雞血藤各20克,附片(先煎)30克。

【適應證】脾腎陽虛型手足逆冷證(雷諾綜合徵)。主要證候是患指蒼白,遲遲不轉紅,冬季尤重且發作頻繁,肢端冷痛麻木,腰膝痠軟,體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脈沉細無力。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劑混勻後早晚分服,每日1劑。心律失常者慎服。

【藥方6】乳香、沒藥、黃芩、黃柏各10克,牛膝、紫丹參、金銀花各15克,生地、當歸、玄參、黃芪、蒲公英各20克。

【適應證】熱鬱化火型手足逆冷證(雷諾綜合徵)。主要證候是患肢病久,肢端腫脹,灼熱疼痛,或見局部起有黃水泡,或形成侷限性淺表層潰瘍甚至壞疽。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象滑數。

【制用法】

水煎2次,將兩煎之劑混勻後早晚分服,每日1劑。孕婦忌服。

【藥方7】細辛(先煎)3克,甘草、當歸、桂枝、熟地、路路通各10克,白芍15克,生黃芪、雞血藤各30克。

【適應證】血虛型手足逆冷證(雷諾綜合徵)。主要證候是四肢末端發涼、發紺,指尖僵硬、變細,面色蒼白,全身無力,少氣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劑混勻後早晚分服,每日1劑。高血壓及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8】白芍、升麻、元胡、白芥子各10克,玄參、白朮、桂枝、女貞子、菟絲子各15克,黨參20克,生黃芪25克。肢端腫痛者,加川楝子6克,乳香、沒藥各9克,丹參12克。

【適應證】氣虛型手足逆冷證(雷諾綜合徵)。主要證候是四肢末端發涼、發紺、疼痛,全身畏寒無力。舌苔薄白,脈弦細。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劑混勻後早晚分服,每日1劑。

【藥方9】陳皮、紅花、澤瀉、肉桂、牛膝、升麻、車前子(包)各9克,赤芍、桂枝、當歸尾各12克,茯苓15克,玄參、石斛、雞血藤、川楝子、生黃芪各18克。

【適應證】寒溼阻絡型手足逆冷症(雷諾綜合徵)。主要證候是雙手指及雙足趾都蒼白,指尖乾裂,捫之發涼,呈輕度拘攣狀。舌尖潮紅,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劑混勻後早晚分服,每日1劑。平日宜保持情緒穩定。孕婦忌服,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10】細辛(先煎)3克,生甘草6克,桂枝、紅花、當歸、川芎、赤芍各10克,黨參、生黃芪各15克,雞血藤30克。手指發病者,加薑黃6克,桑枝15克;足趾症狀重者,加牛膝10克,絡石藤30克;肢端腫痛者,加元胡12克;肢冷畏寒者,加制川烏(先煎)、熟附片(先煎)各10克;情緒易激動者,加牡蠣(先煎)、靈磁石(先煎)、珍珠母(先煎)各30克。

【適應證】多種類型的手足逆冷證(雷諾綜合徵)。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煎之劑混勻後早晚分服,每日1劑。平日宜保持情緒穩定。孕婦忌服,高血壓、心律失常及腎病患者慎服。

1.搽敷療法

(1)如果指尖發生小潰瘍、糜爛及出血者,可用三黃洗劑外洗後,再外搽紅靈酒或外敷黃連膏。

(2)在服用中草藥的同時,可配合外敷生肌玉紅膏。生肌玉紅膏的自制方法是:取紫草6克,輕粉、血蠍各12克,白芷15克,甘草36克,當歸、白臘各60克,麻油500克備用。用時先將當歸、白芷、甘草、紫草四味入麻油中浸泡3日後,放入鍋內用慢火熬至藥渣枯黃,用紗布濾油去渣,復入鍋內煎滾,入血蠍續煎一會兒後再入白臘化開,最後下入已研細的輕粉攪勻,冷卻後即可儲罐備用。治療時先將患處清洗乾淨,將藥膏塗於紗布上敷貼患處,每兩天換1次藥。此藥膏具有活血祛腐、解毒鎮痛、潤膚生肌之功效,對熱鬱化火型手足逆冷證(雷諾綜合徵)有特別的治療作用。

2.燻洗療法

運用活血止痛散燻洗患處,具有活血通脈、溫經散寒的效果。活血止痛散的自制方法是:取片薑黃10克,當歸、乳香、沒藥、元胡、羌活、白芷、蘇木、紅花、川牛膝、威靈仙、海桐皮各15克,透骨草30克備用。用時將藥水煎,趁熱燻洗患肢,每日2次,每次60分鐘。此療法對寒冷外襲及氣滯血瘀型手足逆冷證(雷諾綜合徵)都有特別的治療效果。

3.一般性物理療法

可分為冷、熱交替水療、直流電療和光療等多種療法。

4.針刺療法

(1)毫針。選擇內關、太沖、太溪、後溪、合谷、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行針得氣後留針20分鐘,令針感依次達於指(趾),每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然後休息3天。

(2)耳針。選擇指、趾、心、肝、交感、神門、皮質下等穴位,冬季埋針5~ 7天,夏季埋針2~ 3天,埋針期間要不斷加壓。

5.注射療法

每日靜脈滴注1次前列腺E1100~ 300微克。本品有擴張血管和阻止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或改用毛冬青注射液,每日肌注1~ 2次,每次2毫升。小兒遵醫囑酌減。

6.微創手術療法

採用化學性交感神經切除術微創治療雷諾綜合徵,有效率較高。其方法是在X光定位的幫助下,經患者背部用長針穿刺至胸2或胸3交感神經旁,並在該處注射2毫升5%的酚。

7.其他手術療法

主要是區域性神經切除術,即將指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纖維連同外膜一併去除一小段。此種手術近期效果較好,適宜於長期服藥無效的病人。

五、飲食宜忌

(1)本病的病理基礎是陽虛寒凝,因此,治療與飲食原則同樣都是以溫經通絡、溫陽益氣、活血化瘀的方法為主,宜吃具有溫經散寒祛溼作用的食物及溫熱性的食物和具有擴張血管作用的食物;忌寒性及生冷之物。在疾病後期出現陰傷毒熱表現時,宜吃具有養陰清熱作用的食物;忌吃溫熱香燥、傷陰助火的食物,更應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忌飲酒、吸菸。

(2)宜於雷諾綜合徵初、中期虛寒者食用的食品有:生薑、蔥白、青辣椒、山楂、金橘、桃子、櫻桃、板栗、豆製品、狗骨、豬瘦肉、牛肉、動物肝臟、雞肉、禽蛋、蛇肉、黃鱔、青魚、鯽魚、鰱魚、泥鰍、牛奶、白酒等。

(3)後期出現陰傷毒熱時,由於病情沉重,病變複雜,既要多吃一些優質高蛋白食品以保證熱量的攝入,又不宜使溫熱香燥進一步傷陰,所以,只宜吃些平性滋補食品,如玉米、粳米、芝麻、牛肉、甲魚、烏骨雞、雞蛋、豬瘦肉、牛奶、山藥、薏苡仁、豇豆、白扁豆、蠶豆、赤小豆、黑大豆、豆漿、青菜、大白菜、金花菜、芋頭、胡蘿蔔、薺菜、核桃、葡萄、百合、白木耳、蓮子、花生等。

(4)初、中期陽虛寒凝、寒溼偏重者,應忌吃柿子、生黃瓜、茄子、田螺、螺螄、蚌、綠豆、金銀花、菊花和各種生冷之品。在晚期出現陰虛毒熱時,應忌吃生薑、韭菜、大蒜、桂皮、辣椒、胡椒、花椒、羊肉、狗肉、炒花生、炒瓜子、炒黃豆、燒雞、烤鴨等燻烤香燥傷陰、溫熱助火之物。

六、專家提醒

(1)注意不要把雷諾綜合徵與凍瘡相混淆,因為它們都是因受到寒冷刺激而在冬季多發的疾病,而且都有夏隱冬現的特點,又都表現在四肢的皮膚上。不過,經“冷水試驗”後可將二者明顯地區別開來。

(2)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外傷。屬於神經質類型的患者要保持心情舒暢,必要時可服用安定、利眠寧或谷維素等。


中國醫藥養生


感謝您的邀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吳一波來回答您的問題。

簡單來說,雷諾病又稱肢端動脈痙攣症,是受情緒激動、寒冷刺激等因素作用而誘發的疾病, 以末梢血管舒張功能陣發性紊亂所致發作性肢端缺血為主要特點,患者可出現肢端皮膚蒼白、疼痛發紺及潮紅等表現,有時雷諾病患者還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如易興奮、感情易衝動、多疑、鬱悶、失眠多夢等。


雷諾病又稱肢端動脈痙攣症,是受情緒激動、寒冷刺激等因素作用而誘發的疾病,以末梢血管舒張功能陣發性紊亂所致發作性肢端缺血為主要特點,患者可出現肢端皮膚蒼白、疼痛發紺及潮紅等表現,有時雷諾病患者還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如易興奮、感情易衝動、多疑、鬱悶、失眠多夢等。

由於1862年MauriceRaynaud首先描述而得名。雷諾病臨床上較為常見,多見於女性,男、女發病比例約為 1∶10,發病年齡多在 20~30 歲之間,大多數見於寒冷的地區,寒冷季節比較容易發作。

迄今為止現代醫學對雷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探究明瞭,一般認為可由多種局部或全身性的疾病引起,如特發性血管痙攣和血管閉塞性疾病;還有可能與寒冷刺激、神經興奮、職業、內分泌紊亂等因素有關;還有一些人認為與遺傳因素有關。

如果您喜歡的話,請點擊右上關注,更多健康知識和您分享!

一般來說,雷諾病在臨床上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就是陰寒型,這種是由於寒氣過剩,體內氣血無法暢通,瘀積所導致的。患者常表現為畏懼寒冷,手腳發涼,有時還會手腳麻木疼痛;遇冷就面色蒼白、青紫、潮紅,溫度升高後則會有所緩解;而且在勞累後發病幾率會提高,症狀嚴重,肢端的膚色蒼白,有刺痛感,即使放置在熱水中也無法緩解。其次是血瘀型,這是由於病症遷移,而導致血管堵塞,臨床表現為肢端長期淤青、潮紅,而且還伴有麻木疼痛的感覺;皮膚易乾燥脫屑,指墊縮小,而且指甲有變形的現象;有時女性還會有腹部墜脹的感覺,會導致月經不調,情緒波動十分明顯。除此之外,還有溼熱型,常會出現患者四肢紅腫、潰爛的現象;而且舌頭髮紅,舌苔黃厚肥膩。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大,社會競爭極為激烈,過度勞累與緊張造成本病發病率逐漸上升,越來越多的患者被這一疾病所困擾。

剛才我們說過,雷諾病的主要激發因素是寒冷刺激、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在臨床上除了使用藥物治療雷諾病外,情緒護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患者長期受疾病的折磨,會導致情緒極其不穩定,這又會加重病情,造成惡性循環。

所以在治療的時候,應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保持愉快的心情,以此來增加患者的身體抵抗力,減弱病痛帶來的痛苦。除此之外,還要在患者的飲食上進行護理,根據患者表現出的不同特點來選擇不同的食物。 比如患者因肢體疼痛而影響睡眠,食慾不振的話,飲食應該以高營養、高蛋白、高維生素類為好;溼熱型患者應該飲食清淡,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另外,還要注意環境護理,注意室內衛生,保持病房中柔和的光線和適宜的溫度、溼度。還有應該注意空氣流通,保持病室中空氣新鮮。這也有利於患者心情舒暢。

問題回答:山東大學藥學院 仇亞琪 審核:吳一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