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音響大行其道的時代,就是戲曲演員個人演唱能力衰敗之時

當今的時代,只要是傳媒業和演藝業,都離不開電子音響設備的輔助,戲曲也如此。在這方面,我並不反對現在音響和現代電子設備對戲曲傳播的參與,讓大家回到過去全憑肉嗓子,或者油燈蠟燭照明舞臺的時代,也是不現實不可能的。

電子音響大行其道的時代,就是戲曲演員個人演唱能力衰敗之時

大型明星歌會

但是不知道大家進劇場最大的感覺是什麼呢?就是有時候,聲音感覺特別的響,但是卻非常的不舒服,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現在所傳播聲音的媒介,舞臺上聲音的輸出,都是通過電子設備來完成的。往往我們看到有些音樂晚會,那震耳欲聾的聲響使人非常的受不了。那麼戲曲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過去的藝人刻苦喊嗓練功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就是因為,演員必須通過嗓音的共鳴力度,把聲音打出去,讓觀眾聽清楚聽明白。

據記載,有一回張君秋譚富英在一個露天舞臺演唱,據說這是一個類似廣場的這麼個露天劇場,人家臺前就放著一個立麥,幾千人的劇場後來有人回憶說,張君秋譚富英的嗓子最後邊的人都能聽見,可見此二位大師的嗓音的力度共鳴 功力超強到了什麼程度!

電子音響大行其道的時代,就是戲曲演員個人演唱能力衰敗之時

京劇大師張君秋

當然,現在舞臺由於這些設備的原因,彌補了有些演員嗓音的不足兒,但是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利的是觀眾聽清楚了,但是他們聽的是電子的;經過處理的;並非人真正的那種聲音,那種物質傳播到人身上已經變了,不一樣了,不是人真正的聲音的直接體現,而是一種變相的;被處理過的聲音,是另一種物質媒介的展現。

過去劇場的建設,首先考慮的是劇場與演員聲音,如何經過其他媒介,擴散出去的一種方式和辦法。比如劇場的下面埋大缸呀,或者把劇場建成什麼形狀,當然現在科學更精準的解決了這些問題,但是,音響這方面呢,給藝人帶來聲音便利的同時,卻帶來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胸麥。有一回我看演出,一個女演員在臺後叫板,結果那個聲音大得讓人簡直是無法忍受,毫無美感可言,什麼原因呢,這裡有幾個原因,第一調音師不能清楚臺下聽的聲音的大小,演員也不清楚,幾個不清楚,就讓聲音震耳欲聾。

古人有句話:“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就是說,絲絃彈撥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動聽,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嚨唱出的聲音悅耳動聽。實際這些古代傳下來的說法,它有很高明很高級,很科學的意思在裡頭。

電子音響大行其道的時代,就是戲曲演員個人演唱能力衰敗之時

琴簫和鳴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比如語言的交流,歌唱的交流,其實都是一種物質的傳遞,人與人的這種交流有時候不用語言就能明白,就能感同身受,如果用通過電子設備處理過的聲音,它好像是那個演員的聲音,其實已經是另外一種物質了,是通過電子處理過的還原演員的聲音,並不是原來演員的聲音,雖然聽的比較接近於這個演員的聲音,但是他已經不是了,完全是另外一種物質的呈現了。人聽了以後,和原演員真正演唱比較,也許觀眾接受的感覺會差很多,但是這些年都是這樣過來的,誰也不會拿這個去對比,我說的只是一種情況,怎麼理解大家自己去斟酌。

當然,我們也不可能回到幾百年前沒有麥克的那個時代,那談何發展?但是任何事不能太過火了,現在過分的依賴電子音響設備,依賴胸麥麥克,聲音還弄的老大,為什麼不能找到一箇中和的辦法,讓他們協調起來,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人聲的這種美好,又能利用電子設備把聲音打出去,讓觀眾聽清楚,往往現在的這些舞臺配樂人員做得很極端,他們不但沒有覺得這樣不好,而且還笑話不理解的人落後陳舊。

電子音響大行其道的時代,就是戲曲演員個人演唱能力衰敗之時

歌星在演唱

還有一種弊端,就是演員過分依賴胸麥,有時候也不去喊嗓了,因為輕輕一唱,聲音就很大,就給傳播出去了,但是那種演唱的質量和過去的演員,通過艱苦的喊嗓,能發出那種有力度的,有光澤的那種音色是無法相比的,如果長期這樣,那麼聲音質量就會大打折扣,什麼立音呀?什麼程派的遊絲腔,因為演員沒有練功,他也唱不出來,另一方面很多細節,被這些電子音響設備抹得一乾二淨,所以有些人老說繼承呀,發展呀,你先把人家那種有力度的通過丹田演唱出來的,這種技巧技術學出來再說發展吧。

現在臺上的那些演員哪叫唱戲,那就是唱歌,天天說:氣沉丹田聲灌於頂,可是哪個氣沉丹田了,聲音輕輕一吼就如同炸雷似的,用得著那樣用力氣去唱嗎?其實,程派三代演唱都是橫音,沒有立音,也有這些因素在裡頭。所以,音響的越來越高級,越來越便捷,由此帶來了演唱運用和練習的方便省事,但是聲音的質量呢?聲音又炸又響,聽了及其不舒服,全拜這種電子設備的功勞,演員省事了,但很多時候聲音質量卻非常的不理想,非常的差,人們往往聽的覺得不好聽,不舒服,但是就是說不出什麼原因,實際很多時候,都是這些設備造成的。

電子音響大行其道的時代,就是戲曲演員個人演唱能力衰敗之時

戲曲演唱會

由於電子設備的方便性,居然拯救了好多本來不適合吃這口飯的藝人,有些演員由於個人的嗓音不行,他們就利用音響設備為他那窄嗓服務,已經到了讓人覺得可笑的程度,比如有一位花臉演員,人家叫他“六麥神劍”就說他有時候身上要插六個小蜜蜂,我去,天線寶寶啊,是不是真的,我們不去深究,但是既然坊間有這種說法,我看也難說,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他那叫唱戲呀?那明天抓只貓,旁邊兒別六個麥,那通過電子設備出去,那聲音也如雷吼,不能那樣吧,畢竟你演員還得靠自身的藝術功力來支撐舞臺,光想在這些左道旁門上下功夫,藝術只能越玩越完啊。

有位專家說過這樣的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他說:“我不是一個反對現代技術與表演藝術相結合的保守主義者,但我反對用現代技術取代表演藝術。技術革命與藝術創新是兩個範疇的命題,二者不能混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清晰清醒的認識這個問題,讓戲曲能夠更好的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