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大旱之年,寸草不生卻生蝗蟲,這是為何?

幻想爩宙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大旱之年必有蝗災,似乎已經成為了歷史性規律;在《河南蝗蟲災害史》中對於河南地區發生蝗災的年份與當年的氣象狀況互有比對,歷史規律也確實如此,如果說一兩次如此的話,或許是巧合,但是巧合次數如此之多的話,那可就是歷史的必然了。

乾旱與蝗災似乎成為了統一性的話題,乾旱之後接著就是蝗災,在古代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東西方文明將這種災害歸咎於上天對於人類施政者的懲罰,也就是施政不當,遭到天譴。不過漫漫歷史長河中來看,乾旱與蝗災都具有十分高的統一性,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支撐了乾旱與蝗災之間的統一性呢?

這就要從蝗蟲的生長繁殖規律看了,雖說動物都需要水分,但是蝗蟲的取水靠的是植物中,並不像其他動物一般需要單獨飲水。因此這一特點也使得蝗蟲對於乾旱並不敏感,不會因為乾旱導致其渴死。但是乾旱卻提供了另一大優勢:繁殖,蝗蟲產卵的地方往往需要較為乾燥的環境,產卵於土壤,這也就是為乾旱條件下,蝗蟲快速繁殖擴張提供了先決條件。

對於上述情況,我們可以在內蒙古草原牧場得到印證,對於風調雨順的年份,往往蝗蟲災害反而沒有那麼嚴重,然而乾旱情況下,或者草原過度放牧,刺激土表過於乾旱後則會導致蝗災的發生。

蝗蟲不僅繁殖能力強,而且還具有非常強的遷移能力,這也就使得他們可以迅速從一個乾旱災區轉移至另外一個乾旱災區,這也正是1944河南鬧旱災之際,全省大蝗災的一大原因了。

有印象的老一輩講,在當年河南發生蝗災的時候,從地裡或者草地過去,黑壓壓一片全是蟲子,而且由於蝗蟲數量過大,這也導致群落性的蝗蟲飛過之後,農田寸草不生,地裡的稻穀、玉米、高粱、穀子等,任你糧食還是蔬菜,飛過之後真的什麼收成也就指望不上了。

對於過去那個年代蝗蟲災害發生率高,對於如今來說即便是再度爆發大幹旱,其實發生蝗蟲災害的幾率也要大大降低很多。比如說在去年我國也同樣發生了普遍性的乾旱,但是並未形成蝗蟲災害,一來得益於如今的病蟲害防空預警,二來如今農田灌溉設備已經比較完善,不至於在田間導致乾旱,其三生物化學防治手段技術水平已經大大提高,能夠對蝗災寓意有效控制。


科學興農


今年是“八龍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餅”,按農村老人的說法,“龍多靠,龍少澇”,龍越多越乾旱,當然這樣的預測沒有什麼依據,但對於古人來說,遇上八龍治水的年份,估計心裡又有一大石頭懸著了,就怕預測成真,真的乾旱。

蝗災帶來的危害

僅僅是乾旱,不足以讓人們害怕,舊時人們最為害怕的是"旱極而蝗",乾旱最多導致糧食減產,但乾旱伴隨的蝗災,對種地的老百姓來說,那將會是顆粒無收,是鐵定帶來飢.荒的。

根據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歷史上,蝗災跨度最長的時間也不過是8年一次,而元朝,似乎和蒙古鐵騎一起過來的還有大草原的蝗蟲,達到了每一年半就會出現一次蝗災,給人類史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災.難。

而到了明朝,蝗災依然非常活躍,崇禎年間,天下蝗災氾濫,有人說,大明的江山要不是有蝗災,就憑愛新覺羅的十萬鐵騎,再給他十萬,再給他幾個吳三桂、李自成,也起不了什麼浪,從這一點上來說,也並無道理。

為什麼大旱之後會有蝗災?

書上早有定論,主要原因: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換句話說,對於蝗蟲這種昆蟲來說,乾旱更適合它繁殖、生存。

乾旱年代,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沿岸的泥土成了蝗蟲產卵最佳之地,蝗蟲產卵在土裡,當土壤的溼度和溫度適宜時,卵就會孵化,而產卵最多的時候,一平方米能產下20萬~40萬粒卵,這是非常誇張的,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大旱之後必有蝗災的說法。

人們如何面對蝗災?

歷史上,百姓對蝗災極為害怕,認為是上.天.降下的懲.罰,遇上之後,只能祈禱糧食還能多少再收一點,希望國家能及時播下救濟糧,渡過難關。

但也有帶頭消滅蝗蟲的,據說當年唐太宗做了一件事,讓全國上下為之震動,蝗災來臨,人們打心裡以為是上天降下的懲罰,只能接受不能反抗,蝗蟲更是上天派下來的使者,是神蟲,人們眼看著蝗蟲規模越來越大,損失越來越大,蝗災危難之時,這唐太宗當著所有人的面,吃下了蝗蟲,引領災區老百姓一起抗擊蝗蟲,把損失降到最低。

到了現代,我們國家已經很久沒有在出現大規模的蝗災了,這得益於對蝗災的監控,西北草原上天氣一旦惡劣,蝗蟲大量出現之初,就會有專門的人或者飛機過來拋灑殺蟲劑,蝗蟲難以倖免,所以幾乎沒了南下造成蝗災的可能。

總結:到如今,蝗災是沒有了,蝗蟲更是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老百姓不僅不怕蝗蟲,有的甚至搞起了養殖。隨著農業技術的突飛猛進,在抗擊上千年都頭疼的蝗災,成功從源頭把農業頭號敵人給消滅在了萌芽之中。


農人解說


每逢大旱之年,寸草不生卻生蝗蟲,這是為何?

蝗蟲,現在成為美食了。但是在幾十年之前,卻是談蝗色變,尤其是在乾旱的年景下,最是易出現蝗災的年頭。而且,蝗蟲具有極強的遷移能力,橫跨幾個省都不是問題,所到之處可謂是寸草不生。那麼為什麼乾旱的年頭易出現蝗災呢?


蝗蟲,也是一種螞蚱,但是種類比較多,在以前的歷史中出現的蝗災基本都是飛蝗類的蝗蟲。依靠腹部的氣孔呼吸。蝗蟲的卵在乾旱的環境下孵化率更高,並且乾旱的環境下蝗蟲的覓食性更強。這也是為什麼在乾旱的年景下更易爆發蝗災的原因。蝗蟲的遷移能力較強,大批量的蝗蟲卵孵化,危害農作物、草原,很多時候蝗蟲啃食綠葉並不是為了覓食,而是為了吸收葉子中的水份滿足自身的需要,這也是為什麼蝗蟲的危害性較高的原因。甚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都有蝗災的爆發。

那麼為什麼現在沒有蝗災出現的情況呢?主要興修水利的原因,擺脫了以往靠天吃飯的節奏。在乾旱時,可以通過水裡設施及田間設施進行灌溉、取水,減少了因為乾旱而出現的耕地和草場缺水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蝗蟲卵的孵化,並且現在的農藥效果也比較好,即使出現了蝗災,也能控制在小範圍的區域內。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在農耕時代,蝗災跟水災、旱災並稱為“三大自然災害”,正如明代農學家徐光啟在他的《農政全書》中論述的那樣:“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水、旱多災,尚多幸免之處;為旱極而蝗,數千裡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所以人們對蝗災的忌憚要遠甚於其他兩災。

自古以來人們談到蝗災往往跟乾旱聯繫起來,就像上文徐光啟說的“旱極而蝗”。在古代人們並不瞭解蝗災跟乾旱之間的聯繫的具體機理,很多都是臆想出來的,例如漢代有一種說法“旱之,魚螺變為蝗。”,認為大量的蝗蟲是由乾旱後的魚螺變成的。

實際上乾旱的環境為蝗蟲營造了良好的產卵、孵化等條件,但並不是說只要具備條件就一定會發生蝗災,並且還要區分開春旱、夏旱和秋旱。例如蝗蟲夏秋季節產卵後,遇到充足雨水會“爛壞”,而春天干旱少雨則有利於越冬蝗蟲卵的孵化,所以適度、適時的乾旱會大大提高蝗蟲的繁殖成功率,繼而發生蝗災。

在乾旱季節裡本來草本植物、禾本植物就不充足,會使蝗蟲掠食完當下的作物後,在乾旱造成的“壓迫機制”下遷徙到其他區域,所以就會發生寸草不生,但飛蝗卻蔽天如黑雲,聲如風雨而過的現象。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和您一起回味鄉土、鄉村、鄉情!

大鄉


蝗蟲是另我國農民伯伯最頭疼的一種昆蟲,歷史上我國發生國很多次蝗災,我們常常用“遮天蔽日”、“漫山遍野”、“赤地千里”、“寸草不留”等詞語來形容蝗災的所到之處。

蝗蟲在我國北方華北地區一般一年生兩代,第一代被稱為夏蝗,第二代被稱為秋蝗,有時候夏秋其後乾燥還有可能會生出第三代。西北地區一般一年生一代。蝗蟲是群居動物,並且有遷徙的習性,喜歡在湖灘、草地或者空地上產卵越冬。所以如果是乾旱的年份,水位下降,湖沼河灘大量暴露在外面,給蝗蟲產卵繁殖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

如果秋季多雨,那麼湖沼河灘的水位就會上升,把夏蝗的蟲卵或者幼蟲就會淹沒,蝗蟲也就不會大量孳生,秋蝗產卵也沒有較多合適的地點,所以來年夏天蝗蟲也就不會過多。此外由於雨水多、溫度低,蟲卵的生長率低、死亡率高,加上它們的天敵例如青蛙的數量也會增長,所以蝗蟲得數量才會少。



一個男人在流浪


我國俗語有說“旱極而蝗”、“大旱之後必有蝗災”。蝗災和旱災的這種特性使得古時候人們把蝗蟲視為神明,他們蝗蟲是神蟲,一旦發生規模性蝗災,便認為是帝王犯了錯,上天降下派其進行懲戒,這時候統治者應該沐浴更衣,向天謝罪,不久之後神蟲就會在地上趴著不動,最終退去。



當然了,這是那時候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家的片面認識。其實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越是乾旱的環境越適合它們繁殖,當乾旱發生時,土壤會變的堅實,土壤含水量較低,這時候事蝗蟲繁殖的最佳時期。



乾旱後,水位的下降,為其提供了大量合適的繁殖場所;含水量較低的植物,為其提供了大量的食物;青蛙等天敵的減少,物種的數量也隨之增加。每當這時候蝗蟲產卵數增加數倍,最多的每平方米土中產卵量高達4 000~5 000個,其中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這樣每平方米就有20萬~40萬粒卵,蝗災因此產生。


小局貓


俗語說“大旱之後必有蝗災”,乾旱和蝗災似乎聯繫緊密。在古代東西方文化中都認為蝗災是對上天對人類的懲罰,可見蝗災的危害之大。


蝗蟲主要從植物中獲取水分,並不像人一樣,要額外補充水分。因此,只要有植被,乾旱並不會對蝗蟲的生存造成影響。蝗蟲在土壤中產卵,相對乾燥的條件肯定更利於孵化成活。還有一點,乾旱的條件,會使大量的土地利於產卵,這相當於棲息地擴大,為蝗蟲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條件。

蝗蟲在高溫潮溼的環境更容易生病,其實這跟兔子吃多了帶露水和雨水的草料容易生病有點像。相對溫暖乾燥的環境更利於蝗蟲生存。較乾旱的環境,植物的含水率低,吃進同樣多的植物,蝗蟲的營養物質攝入更高,生長更快。



蝗蟲的遷徙能力非常強,像山東一帶的蝗蟲可能是由西北方向蒙古大草原遷徙而來。植被覆蓋率高的地方不適合蝗蟲產卵,那種半長草,半裸露的地區最適合蝗蟲繁殖。現在蝗災減少一是和防治力度大有關,另一個是西北地區土壤沙漠化,蝗蟲的源頭減少了。


蝗蟲的產地由於乾旱造成蝗蟲的大量繁殖和植被減少。這會造成蝗蟲向植被豐富的地方集中。蝗蟲在低密度下是獨居的,危害不大,當蝗蟲密度達到臨界值,蝗蟲會變的狂躁,焦慮,變得有攻擊性,並會出現同類相食的現象,這時蝗蟲會你追我趕,像烏雲般集結,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產生嚴重危害。


養花家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

原因是,頭年乾旱,造成土地缺乏水分,冬天難以上凍,無法徹底殺死土中的蝗蟲卵。

一般來說,中國蝗蟲來源於西北及北方的半植被半乾旱地區,因為頭年旱災,春天蝗蟲大量孵化,散佈蝗蟲並無什麼危害,就如我們平常看到的蚱蜢一樣。但蝗蟲一旦大群體聚集將變得具有攻擊性,無論飛蝗還是跳蝗,橫掃過後會吞吃幾乎所有綠色植物的葉及嫩莖,造成糧食大面積減產乃至絕收。


四川達州


"天機玄妙,妙不可言”。

這句話是先賢對以“陰陽三才”為道的智慧之言。國學之所以高深,就是因為它通“天"而知人之始終。天之為道,“渡人也"。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罰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斯人即是我們所有的人。試想,如果天對於人只是一味的行婦人之仁,怎麼能鍛造人的心性相合而使之達到智慧的彼岸呢。

所以,“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這即是天在用現實的方法在鍛造人的智慧,無分貧富貴賤,是人都在其之中。

所以,無論是本題之天災,還是其它之天災,亦或是災中之災,都是對人的磨練與鍛造,使我們在不斷的發展中,更加創造智慧的未來,從而抵禦更大的災難而提升我們應有的智慧。


無為24472


這是和蝗蟲的孵化機理有密切關係!土壤乾燥,蝗蟲孵化率高!我記得十多年前看到過相關研究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