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蝗災,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了?

尚能劍否


蝗災與水災和旱災並稱為三大農業自然災害。在我國曆史上,蝗災曾經多次出現,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損失,只是近幾十年來才比較少見了,但是在世界範圍內,蝗災仍然很常見,去年4月份開始,一場源自於東非的蝗災就曾經橫越紅海席捲西亞諸國,直達數千公里外的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給這些國家的農業生產造成了較大損失。




至今那裡的人們對去年的蝗災記憶猶新,然而今年更甚,從1月份開始,東非就爆發了蝗災,蝗蟲多到遮天蔽日,據俄塔斯社報道,2月2日索馬里農業部長侯賽因·伊德發表聲明,索馬里政府因蝗蟲入侵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不只是索馬里,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也已宣佈因為蝗蟲進入緊急狀態。而且監測發現這些蝗蟲還正在進入坦桑尼亞,南蘇丹,烏干達等國。


在肯尼亞東部,飛行器拍到有一群蝗蟲,形成了一個長達60公里寬約40公里的蝗蟲群,猶如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覆蓋面積達2000平方公里左右。還有人統計發現一個沙漠蝗蟲群每平方公里可容納多達1.5億隻蝗蟲,那麼保持密度計算的話這個蝗蟲群的蝗蟲數量將可達3000億隻,這樣規模的“蝗軍”是不是讓人感到恐怖?置身其中,感覺周圍的蝗蟲簡直是無邊無際,飛起來的時候沙沙作響,猶如席捲天空的“蟲雲”。

蝗蟲群喜歡隨風遷移,一天可以覆蓋100到150公里,所到之處將會席捲所有的植物,就連枯木枯草都會啃食掉,地上長的莊稼、蔬菜等農作物當然是它們的食譜首選,因此其所到之處,必然給農業生產帶去極大危害。



聯合國糧農組織來到當地後也很吃驚,糧農組織緊急服務主任多米尼克·布爾根(Dominique Burgeon)表示,非洲爆發的蝗災是“前所未有的”,他呼籲國際援助來平息這場危機,蝗蟲這種昆蟲的繁殖力極強,如果不能有效消滅這些蝗蟲的話,那麼到今年6月份,這些蝗蟲的數量或會增長500倍,蔓延至30個不同的國家。


不只是東非地區,南亞的巴基斯坦等國也正在發生蝗災,巴基斯坦也於上週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當地爆發的蝗災被認為是27年未見。巴基斯坦新聞部長菲爾杜斯•阿西克•阿萬2月1日宣佈正面臨20多年來最嚴重的蝗災,蝗蟲成群結隊,數量多達千億只,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這一威脅,目前蝗蟲在靠近巴印邊境的沙漠地區,數量正在增長,或將造成更大的農業損失。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屈冬玉也在為東非和南亞及西亞地區的蝗災憂心,因為蝗災很可能會造成糧食短缺等人道主義危機,他呼籲為消滅蝗災和避免蝗災發生地糧食短缺而緊急撥款,糧農組織負責氣候和自然資源的副總幹事瑪麗亞·塞梅多則呼籲各國需要“立即”採取行動,因為“蝗蟲不會等待”,只要滅蝗不力,它們的數量每天都會增長。



1,《環球日報》1月18日文章《恐怖蝗災侵襲東非:單個蝗蟲手指長,每平方公里1.5億隻》

2,《亞太日報》2月11日文章《東非蝗災肆虐,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流出》

3,《南方日報》2月4日文章《巴基斯坦進入緊急狀態!無數蝗蟲遮天蔽日入侵,27年來前所未有》

4,《上觀新聞》2月11日文章《非洲爆發蝗災,已波及印度巴基斯坦》

5,《界面新聞》2月8日文章《時隔27年再戰嚴重蝗災,巴基斯坦進入全國緊急狀態》


科普大世界


原因如下:

1、現在科學分析了蝗災形成的地形、地貌、氣候、降水。如果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則及時撲滅。

2、現在撲滅的手段比較過去有了很大提升,例如採用運-5運輸機噴灑藥物等措施,很快就消滅蝗蟲。

3、現在大量養雞養鴨,1只鴨,每天能吃2斤蝗蟲,而一個地區養鴨數百萬只,蝗蟲都不夠吃。

4、最近也不是未發生過蝗災,如2002年入夏以來,我國河北、河南、山東、天津、新疆等13個省區市100多個縣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蝗蟲。只是規模和過去不能相比而已。

擴展資料

蝗災的產生原因:

1、從環境角度看,主要是由乾旱災引起的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乾旱的環境對蝗蟲的繁殖、生長髮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

在乾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同時,乾旱引起爆發性遷徙,由乾旱地方成群遷至低窪易澇地方。

2、生活習性

從其生活習性上看,主要是:

(1)它有群居的習性。

(2)它有很強的繁殖力。

(3)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種植物。

(4)它的飛翔能力很強,難於防治。

(5)它的卵深藏於地下,難於被破壞。

3、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尤其冬季溫度的上升,有利於蝗蟲越冬卵的增加,為第二年蝗災的爆發提供“蟲卵”;此外氣候變暖、乾旱加劇,草場退化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將為蝗蟲產卵提供合適的產地,而且蝗蟲適應乾旱的能力很強,這是因為其他昆蟲和鳥類在此情況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蟲疾病的一種絲狀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數量大增。

4、蟲密過大

在中等密度的時候(每平方米25到62頭蝗蟲),蝗蟲會排列成行,並開始朝著同一個方向運動,甚至統一地突然改變方向。在實驗中,當每平方米蝗蟲數量超過74的時候,有序前進的蝗群停止改變方向,而是向同一方向不斷前進了8小時。在這個定義密度上,蝗群容易越過“引爆點”,從而觸發蝗災。



笑侃說史


世界範圍還是經常有的,只是國內很少有了。

蝗災一般發生在大旱之年,因為乾旱出現了大量適合蝗蟲產卵的土地【蝗蟲必須在至於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所以蝗蟲大量繁殖,使得環境食物不足,蝗蟲群被迫集體“搬遷”,所過之處啃食禾田,破壞農業,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經過千年的發展,現代國家已經有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災害防治體系,在信息傳遞、物質傳遞等效率大幅度提升的情況下,很多災害剛冒頭就被遏制了。

比如根據種群增長曲線,以藥劑殺蟲、培育天敵等方式,限制蝗蟲的數量在大爆發之前的數值。2014年的黃河灘寨峪村就出現蝗災,相關部門用大網、人工/飛機噴藥,很快就把蝗蟲消滅。

又比如修建水利設施,減小旱災的發生率,也能有效的減小蝗災的發生概率和規模。

而且如今信息和物質的傳播效率很快,蝗蟲的天敵中出現了人類。因為利益的驅使下,有人開始捕食蝗蟲,在現代人類的手段,什麼斷子絕孫網都有,以至於蝗災剛冒頭就被捕捉殆盡。

例如2017年9月11日,山東蝗災,被聞訊而來的人們捕捉回去食用。【人們生產生活的不再嚴重依賴於農業生產,這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黑眼歷史觀


蝗災,顧名思義就是大量的蝗蟲出現,由於蝗蟲數量居多,地裡的莊稼農作物就會成為蝗蟲的首選發洩目標,蝗蟲入境,大量啃食莊稼和植物造成莊稼的赤地千里,赤地千里的後果就是爆發更嚴重饑荒,百姓沒有吃的了,自然開始鋌而走險,要麼換個地方重新開始,要麼揭竿起義造反,不過各位發現沒,在史書中頻頻記載的“蝗災”現在基本都消失了呢?原因很簡單,網友們也紛紛表示:一盤蝗蟲幾十塊,吃不起。

可就這麼一種困擾了中國農民千年的噩夢,現在基本消失了,之前小編在網上看了個視頻,視頻裡主要介紹了俄羅斯遭遇嚴重的蝗災後,農作物損失慘重,號稱戰鬥民族的俄羅斯雖然人高馬大,但面對小小的蝗蟲時,竟毫無抵抗之力,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那段時期剛好我國山東也爆發了蝗災,但是中國人瞬間開啟了“吃貨模式”,愣是將蝗災扼殺在了搖籃裡,據說蝗災剛開始爆發的時候,中國人一群一群的蜂擁而至,拿著網子捕捉蝗蟲,那場面,捕捉蝗蟲的人比蝗蟲都多。

不過話又說回來,蝗蟲固然是好吃,但是僅僅靠吃是消滅不了蝗蟲的,之所以現在蝗災越來越少,無非是我們從根本上解決了蝗災的問題——乾旱,蝗蟲這種災害跟人類農業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每次蝗災爆發的時間來看,人們早就注意到了嚴重的蝗災往往是伴隨著嚴重的旱災而出現的,古代書籍上記載的“旱極而蝗”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到了現代社會後吃貨固然是消滅了一部分蝗蟲,但人類消滅了大面積的乾旱問題後,蝗災自然也就少之又少甚至消失不見了。



我沙漠獨行者


原因如下:

1、現在科學分析了蝗災形成的地形、地貌、氣候、降水。如果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則及時撲滅。

2、現在撲滅的手段比較過去有了很大提升,例如採用運-5運輸機噴灑藥物等措施,很快就消滅蝗蟲。

3、現在大量養雞養鴨,1只鴨,每天能吃2斤蝗蟲,而一個地區養鴨數百萬只,蝗蟲都不夠吃。

4、最近也不是未發生過蝗災,如2002年入夏以來,我國河北、河南、山東、天津、新疆等13個省區市100多個縣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蝗蟲。只是規模和過去不能相比而已。

擴展資料

蝗災的產生原因:

1、從環境角度看,主要是由乾旱災引起的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乾旱的環境對蝗蟲的繁殖、生長髮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

在乾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同時,乾旱引起爆發性遷徙,由乾旱地方成群遷至低窪易澇地方。

2、生活習性

從其生活習性上看,主要是:

(1)它有群居的習性。

(2)它有很強的繁殖力。

(3)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種植物。

(4)它的飛翔能力很強,難於防治。

(5)它的卵深藏於地下,難於被破壞。

3、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尤其冬季溫度的上升,有利於蝗蟲越冬卵的增加,為第二年蝗災的爆發提供“蟲卵”;此外氣候變暖、乾旱加劇,草場退化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將為蝗蟲產卵提供合適的產地,而且蝗蟲適應乾旱的能力很強,這是因為其他昆蟲和鳥類在此情況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蟲疾病的一種絲狀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數量大增。

4、蟲密過大

在中等密度的時候(每平方米25到62頭蝗蟲),蝗蟲會排列成行,並開始朝著同一個方向運動,甚至統一地突然改變方向。在實驗中,當每平方米蝗蟲數量超過74的時候,有序前進的蝗群停止改變方向,而是向同一方向不斷前進了8小時。在這個定義密度上,蝗群容易越過“引爆點”,從而觸發蝗災。


頂天立地做人


最早關於蝗災的傳說,還是在中學課本里。


美國的鹽湖城遭遇了非常嚴重的蝗災,農民的莊稼面臨絕收的危險,幸好飛來許多的海鷗吃掉了蝗蟲,鹽湖城才僥倖躲過一劫,因此鹽湖城也把海鷗當成城市的吉祥物。

一場蝗災成就了一個城市,足見平時不起眼的蝗蟲破壞力是十分驚人的。

美國這次著名的蝗災出現在1877—1878年(清光緒初年),據資料記載,鹽湖城地區平地爬滿了厚達兩英寸的蝗蟲。火車爬坡時,因為軌道上的大量蝗蟲油脂而無法繼續前進。


美國爆發蝗災的同時,中國也爆發了“丁戊奇荒”(1877—1878年,這兩年的陰曆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

從天津以北至淮河流域各地,由大旱引發的蝗蟲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殘存莊稼吞食精光。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在奏摺中言道:“二百餘年未有之災”。

這場災害波及山西、直隸、陝西、河南、山東等省,1000餘萬人餓死,2000多萬人流離失所。

幾十年後的1942年,還是因為大旱爆發蝗災,席捲了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安徽。爆發位置、原因和“丁戊奇荒”如出一轍。


至少有150萬人餓死,300多萬人外出逃荒,馮小剛導演的影片《1942》就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的。

翻越史書可以看到,關於蝗災的記載比比皆是,爆發的地點主要集中在現在的黃淮海地區。

這片區域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素來有澇了收蛤蟆,旱了收螞蚱,不旱不澇收鹼嘎巴的諺語,大旱之後一定會出現蝗災已成定論。

水淹一條線,天旱一大片,由於旱災出現是個緩慢的過程,一旦成災,幾乎千里之內都難以倖免,即使出外逃荒也很難走出災區。

而這樣的氣候環境,很適宜蝗蟲集中孵化,在很短的時間內,大量的蝗蟲孵化出來,形成方圓幾十公里的種群,所過之處,只剩下無法啃噬的枝幹,所有的葉片都被吞噬一空,造成糧食絕收。


本來旱災已經讓人陷入絕境,蝗災屬於雪上加霜,因此給飢餓的老百姓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另外蝗蟲移動的速度非常快,一個小時能夠飛行十幾公里,縱然有人想捉它們充飢,機會也是轉瞬即逝,捕捉到的蝗蟲,最多能維持幾天的生活,難以維持接下來一年多缺糧的狀態。

現在出現蝗災的現象很少見了,究其原因,一個是農藥的大規模使用,極大的抑制了蝗蟲種群的繁衍。

還有就是獲取食物渠道的多樣性,讓飢餓徹底淪為記憶。

即使有小規模的蝗災爆發,大家也是懷著獵奇心理去捕捉,藉此機會大快朵頤,而不用擔心以後會餓死人。


現在人們不再擔心蝗災,而是擔心它們的種群日漸萎縮,會不會有朝一日,曾經不可一世的蝗蟲成為珍稀動物,這想法雖然很荒謬,卻很可能會出現的。


花近高樓1


連續五年大旱,就會鬧蝗蟲災。現在不鬧蝗災一方面是有機井給莊稼灌溉,不幹那麼旱了,另一方面,不排除農藥、旋耕有抑制蝗蟲的可能性



漂亮1366


蝗蟲的繁殖能力很強,這個物種在大旱之年更容易繁殖,繁殖過多就會形成蝗災。

近代也有小規模蝗災,不過影響不是很大。

主要原因是灌溉技術和能力的加強,導致蝗蟲沒有繁殖的溫度和環境,其次是大規模的農藥使用將幼蟲和蟲卵殺死,導致種群越來越小,用此蝗災在現代越來少了。


酒鬼丁大虎


古代蝗災嚴重,主要是以下4個原因

1.古時候大片沒有開發的荒地,大片的沼澤河川和農田並沒有明顯的界限,不像現在這樣的環境,這就為滋生蝗災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

2.古時候沒有什麼農藥,除草劑之類的產品,農田裡的作物都是天然無汙染的,為蝗蟲蟲卵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溫床。

3.古時候農民種地,基本上全是看天吃飯,沒有現代化的灌溉設備,遇大旱天,農作物基本都是枯焦,遇到蝗蟲繁殖的季節,乾旱的農田就會助長蝗蟲的生存。

4.古時候各地的農作物自然生長環境都基本差不多,而且相連不遠,一旦一個地方爆發蝗災,大量的蝗蟲把一個地方吃完,稍微一蔓延,就可以把周邊相似的農作物產地禍害,這樣,短期內蝗蟲數量就會更加激增,然後以點帶面,由於蝗蟲沒有農藥制約,星星之火可以迅速成燎原之勢,可以很快的爆發為面積更大的災患。



陽春三月的牽牛花


策劃的結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