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盲俠》到《鐵探》,破局“新港劇”靠的終究不是情懷

從《盲俠》到《鐵探》,破局“新港劇”靠的終究不是情懷

文|熊秋晨

一個是氣場逼人的總區副指揮官,一個是柔中帶剛的內調科總警司。

當第8集末,惠英紅和黃智賢之間那場風捲雷動的對峙戲上演後,《鐵探》這部講臥底更講警隊高層角力的劇,品質便坐穩了。

風格復歸,口碑迴轉。

從內地視頻網站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合制港劇”《盲俠大律師》,到如今重回風評高峰的《鐵探》,植入了大陸基因的“新港劇”在僅3年的發展軌跡上,繞了一個圈。

從《盲俠》到《鐵探》,破局“新港劇”靠的終究不是情懷

如果說,在2017年的合作初期,由香港團隊掌舵內容,在合制中探索類型前沿的選擇,是因為磨合期的客觀限制;

那麼,經過後續諸多內地定製的IP續拍與“情懷”翻拍的試路,如今“新港劇”擺脫特殊化的復歸路線,算得上合制港劇的主觀選擇。

今天,如果歸攏2017年以來“新港劇”創作,我們不難發現,即便在合拍環境下,真正能在內地受到好評的作品,依舊是劇迷口中的“真港劇”。

不過,在兩地人才、資本流動頻繁的大環境下,“真港劇”的標準卻越來越面目模糊。

是否血統純正的經典IP就意味著“真”?是否港劇熟面孔+TVB靈魂臺詞就是“港味”?怎樣的審美取向,才能醞釀出“越是香港的就越是大陸的”作品?

今天,我們跳過合作模式變遷,也不談TVB的改革,僅從風格、題材角度細聊合制港劇如何向“真港劇”靠攏的理路。

IP儲備賦能難

初獲TVB、邵氏、寰亞這些“寶藏”,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巨大的片庫和IP儲備。

於是,老劇新拍和經典續拍,便成了順理成章的選擇。

在續拍方面,包括《溏心風暴3》《使徒行者2》《再創世紀》在內的多部大IP續作,在近兩年相繼出爐。

這些作品雖然有內地資本參與,但創作主導權掌握在香港團隊手中,算得上血統純正。但從播出表現上看,這些作品大多未能承繼原作的轟動。

細究原因,與IP本身的“基因”侷限不無關係。

以《再創世紀》為例,它繼承了前一部的宏闊筆調,以香港近10年來風雲際會的發展為背景,講述了一段時代感十足的商業史。

從《盲俠》到《鐵探》,破局“新港劇”靠的終究不是情懷

但從根本架構來看,它並沒有脫離20年前的家族恩怨主線,只不過從《創世紀》中三個年輕人的白手起家,變成了現在頗有些《紙牌屋》風味的“夫妻檔”商業帝國。

然而,在如今內地劇集接受環境下,觀眾們對家族劇的熱情,早已經不復當初。想用IP打撈的目標“港劇粉”,雖然存有期待值,但眼界漸寬的“這一群”對內容的要求也見長,想打動並不容易;對於新觀眾來說,已經習慣了類型迭代以“半年”為單位的劇集消費習慣,僅家族恩怨的外殼就足以構成欣賞壁壘。

從《盲俠》到《鐵探》,破局“新港劇”靠的終究不是情懷

因此,儘管《再創世紀》中也用年輕一代的成長,穿入了科技、金融、地產交融的新商戰元素,但終究難再掀收視熱潮。

如果說,續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原作的“基因”限定的話,那麼翻拍雖然更自由,但也面臨著難度更高的尺度拿捏。

小到應該強化哪些風格元素、偏向哪邊市場和觀眾,大到內地團隊是應當以投資為主還是要深入參與到製作中,都成為需要重新考量的問題。

與寰亞合作翻拍自經典電影IP的網劇《無間道》,追求的是港劇風味。

從《盲俠》到《鐵探》,破局“新港劇”靠的終究不是情懷

但是,雖然劇集配備了來自TVB的金牌製作班底,並在香港完成了超過7成的拍攝,但是由內地演員出演的男主角,以內地警察身份貫穿的臥底線,全劇普通話的配音……這些跳脫細節,讓人難以喚醒對那個黑白難辨的無間世界的記憶。

翻拍自香港著名科幻IP的《冒險王衛斯理》則走得更遠,踏上了內地資本搭臺,香港主創唱戲的路子。

從《盲俠》到《鐵探》,破局“新港劇”靠的終究不是情懷

這部劇由王晶監製、鍾少雄執導,主演聚攏了包括余文樂、任達華、林家棟在內的香港面孔,在製作上也搭配了大量的內地力量。遺憾的是,這種團隊的混搭風和本身不甚明確的地域定位,讓《冒險王衛斯理》失去了倪匡筆下的那種都市奇談風味,導致劇作最終口碑也不盡如人意。

不易配平的“情懷”方程式

如果說,香港IP不能為港劇“保真”上保險,那麼我們常說的“情懷”是否能成為“真港劇”的硬指標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情懷”,也就是很多劇迷口中的“港味”究竟是什麼。

在筆者看來,“港味”是香港曲折狹窄的街道,是中環路上林立的招牌,是茶餐廳、大排檔裡熙攘的人情人氣,是“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的靈魂臺詞,更是根植於警匪、醫療、律政等特長類型中的香港節奏。

從《盲俠》到《鐵探》,破局“新港劇”靠的終究不是情懷

簡單來說,就是港地、港人和港劇類型。不過,這種看似簡單的“港味”卻不易復原。

比如有些劇集走“類型”集萃路線,在一部劇中集齊O記、飛虎隊、臥底等諸多警匪類型元素,可惜的是在越拍越大的景,和越布越美的光之外,角色塑造和劇情邏輯卻沒跟上,導致記憶殺的“小火苗”總是一起就滅,呼之難出。

還有一些作品,略顯急切地放大了港劇擅長的類型元素,一拍警匪就要涉及國際集團、跨國追兇的高概念,節奏“無緩只急”快到腳跟打腦勺,但故事後承卻難跟上,露出諸如跨國犯罪集團搞定不了一個小廠的劇情bug,高走低落,讓人興味索然。

總而言之,情懷不等於大雜燴。“港味”的醞釀就像化學反應,元素湊齊了但方程式配不平也難企及“正宗正統”。

“合制”

更要站在港劇本土發展前沿

究竟怎樣的“新港劇”才是“越香港才越大陸”的作品?

我們不妨以《鐵探》為例回答這個問題。

一方面,少不了純正的“港地、港人、港事”。

香港取景,人多地小成本高。但是在根植“港地”的故事中,一旦脫離那種繁華中帶著逼仄的空間感,脫離滿帶記憶的地標,就難稱“真港劇”了。

從《盲俠》到《鐵探》,破局“新港劇”靠的終究不是情懷

導演蘇萬聰才採訪中說道,《鐵探》中有好幾場圍捕、飛車等大場面。劇組選擇在市中心最旺的地方、交通繁忙的要道拍攝,在人山人海的旅遊旺區取景,為的就是純正的港地味道。

“港人”既是從演員角度來說,也是從角色角度來說。陣容上,《鐵探》集結了金馬、金像雙料影后惠英紅和TVB如今的精英力量,算得上真正根正苗紅。而角色上,不論是為了上位不擇手段的大佬女警,還是在槍林彈雨和上層內鬥間都不曾退縮的警探,或是因為一次誤傷而內心撕扯的臥底Bingo,一切都是港劇中似曾相識,又帶有新鮮感的角色。

從《盲俠》到《鐵探》,破局“新港劇”靠的終究不是情懷

至於說“港事”是事件和地域的緊密關聯。且不說諸如街頭毒品案、扔硫酸案等有原型可循的真實案件,就單說關係複雜的警內部門表現和遷升年警局的內鬥,在國產劇中,也就港劇能有此視野了。

另一方面,又要在純正之餘尋求“出位”。

在文化底色上,與內地劇有區分。《鐵探》把香港特殊體制背景下生成的秩序感、嚴謹性和專業性表達得非常通透。而這樣的引領,才是內地觀眾想在港劇上找到的文化滿足。

從《盲俠》到《鐵探》,破局“新港劇”靠的終究不是情懷

在表達形式上,站在類型發展前沿。《鐵探》沒有走警匪老套路,把臥底元素,放在高層競爭的大框架下,含蓄、收斂,有滋味。站好港劇老大哥的崗,給觀眾一些“仰角”觀看的機會,這或許正是“新港劇”在努力擺好的姿態。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編 | 鐵皮小鼓

校對 | 黃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