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太監是如何開始掌權的?

nicole4


唐朝太監可謂是最恐怖的太監團隊,他們可以廢立皇帝,其地位是明清太監無法比的。

那唐朝太監之所以囂張,主要原因就是掌握了兵權。

唐朝的兵權是怎麼到了太監的手上呢?

一開始,唐朝兵權當然是在武將的手裡,到了唐玄宗的時候,開始有個別太監掌兵權。比如楊思勖,他曾經跟著唐玄宗平定宮廷之亂,被封為左監門衛將軍,後常常帶兵打仗。最遠的時候打進安南府,那已經是現在的越南了。

這個人很兇殘,抓住了俘虜,一般都是生剝面皮,還喜歡吃人心。

不過,他更多的是一個武將的身份,只是恰好是一個太監而已。並不代表太監已經染指兵權。

真正以太監身份開始執掌兵權的是李輔國。

安史之亂之後,李輔國輔助太子李亨。當時唐玄宗往四川跑。李輔國勸李亨留下來拒敵,又勸李亨稱帝。李亨這個人是比較軟弱的,他稱帝后,就把權力交給了李輔國,讓李輔國“專掌禁兵”

李輔國倒臺後,接替他掌兵的是程元振,此人也是一個太監。

此後還有魚朝恩也掌過兵權,但是,這些人還是個別現象,只是因為他們跟皇帝親近而獲得兵權,唐朝還沒有形成兵權一定給太監集團的慣例。

到了魚朝恩被殺後,太監已經不掌兵了。那什麼時候又掌兵,並形成慣例?

這就要說到涇原之亂。

那是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叛變。唐朝皇帝唐德宗調涇原的兵馬去平叛。結果因為勞務費沒有及時支付。涇原兵馬經過長安時,一窩蜂衝到長安城搶東西。

皇帝倉皇出逃,一路上,他的禁軍也不見了,大將也不見了,反而只有宦官霍仙鳴及竇文場跟在身邊護架。

等唐德宗回到長安之後,他就認清了一個現實:武將靠得住,母豬要上樹。有把的還不如沒把的來得牢靠。

於是,他專門設立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這個職位專門給太監準備。從此,太監就掌握了唐朝的禁軍。而唐朝皇帝也被太監給控制住了,不過,奇怪的是,等到了唐末的時候,把太監全部剷除後,唐朝也就滅亡了。

看來,兩者還是互生的關係。


腦洞歷史觀


唐代宦官干政“始於明皇、盛於肅代,成於德宗,極於昭宗”,在唐朝中後期150多年的歷史總,宦官由參政到專權再到把持朝政廢立皇帝,以致成為宦官干政之禍最慘烈的朝代之一。

唐代的宦官干政始於唐玄宗時期的著名太監高力士。在唐玄宗還是藩王的時候,高力士傾心附結,後由於幫助唐玄宗平定為黃河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唐玄宗寵信,擢升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累授驃騎大將軍,封渤海郡公。不可否認,唐玄宗時期當政的高力士權傾朝野,但那時因為高力士個人的才能和唐玄宗的信任所導,並沒有形成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

唐代真正的宦官專權是從唐肅宗、唐代宗二帝時期開始的。唐肅宗能夠直接把他老爹唐玄宗扶上太上皇的位置,有宦官李輔國的助力。宦官李輔國在肅宗朝權勢極大,深得唐肅宗的老婆張良娣所寵信,唐肅宗因為“懼內”,對李輔國的擅權行為有時候都是睜一眼閉一隻眼。

後來張皇后想要廢立太子,陰謀失敗,被李輔國與另外為宦官程元振殺死,唐代宗才得以繼承皇位。兩代帝王都是由宦官擁立,故皇權的鞏固與否、皇位的繼承權等方面,宦官都開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得以居功專權。但這一時期雖然肅、代二帝比較懦弱,但尚可利用朝臣的力量牽制宦官,不至於形成宦官全面專權的局面。

唐朝宦官的全面專權是因為太監掌握了軍權。而宦官掌握兵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監軍,二世掌握了禁軍。安史之亂後,為了控制藩鎮,唐政府制定了監軍制度,玄宗時始以太監為監軍,德宗貞元十一年,初鑄河東監軍使印,宦官監軍開始合法化、制度化。

宦官掌握禁軍始於肅、代二帝,在肅、代二宗時期,禁軍北衙六君均已“判元師行軍司馬”的名義委託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掌握,這是宦官典核裁軍的開端。到了德宗貞元12年,禁軍系統中的神策軍開始成為拱衛中央、滲透周邊藩鎮的主力,規模達20多萬。德宗為了保證這旨軍隊的控制權,設置了“神策中尉”來領導,而“神策中尉”的制度規定第一條即只能有宦官來擔任。由此,宦官成為了唐中後期握有軍政實權的核心人物。

德宗後期,地方藩鎮的節度使多從禁軍將領中擢用,朝廷的將相由宦官任免,各省的清要官職必須向宦官行賄才能做成。宦官的專權與朝臣之間形成了劇烈矛盾,愈演愈烈,自德宗之後的皇帝,幾乎都是由宦官擁立或廢除,可見其專權跋扈到了何種程度!


文話史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唐朝的中後期,宦官的專權已成了普遍現象,許多宦官的權力之大,已經到了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宦官逼宮弒帝的悲劇屢屢發生,簡直是專權橫行,無惡不作。

這裡有自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有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時的權閹楊復恭、劉季述等人。這些人個個都是生前顯赫無比,死後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為什麼這個時期的太監們,能達到如此猖狂的地步?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太監們手裡有兵權。他們手裡的兵權不是一天兩天取得的,而是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

(一)最早接觸兵權的太監

公元710年六月,韋后與李裹兒合謀下毒,唐中宗李顯中毒去世。韋皇后殺害李顯後,自知犯下了滔天大罪,所以秘不發喪,調集重兵把守長安,以防發生意外。

同時還命令左監門大將軍薛思簡等人帶領五百名士前往均州,以防範均州刺史譙王李重福起兵叛亂。

之後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遺詔,立李重茂為皇太子,李顯的弟弟李旦輔政,韋后為皇太后攝政,以平衡各方勢力。

薛思簡帶兵,是太監接觸軍隊的開始。

<strong>

(二)任命李輔國為元帥府行軍司馬

安史之亂爆發後,皇帝就對手上握有兵權的大將們產生戒心。由於李輔國(704年-762年)在靈武勸說太子李亨繼承帝位有功,唐肅宗即位後,加封其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握兵權。宦官正式掌握兵權,就發軔於此。

行軍司馬是個什麼職務,具體管些什麼呢?

既協理軍政戎務,練甲兵,修軍備,預軍機,掌軍法,也掌管軍資糧餉的分配。而唐朝後期,由於節度使的職權擴大,總攬轄區內的軍民財政,作為重要佐屬的行軍司馬,其職權也涉及到地方行政管理 。(《唐代藩鎮使府節度行軍司馬考論》李顯輝)

由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出,其權力非常大。按照今天的職務來類比,就相當於總參謀長的角色。這是一個相當有實權的職務。

(三)神策軍職能的轉變

唐玄宗時期,曾經派太監到軍隊中擔任監軍職務。雖然這是臨時性的任命,但習慣成自然,慢慢的就見怪不怪了。

公元754年七月十七日,哥舒翰請立澆河、洮陽兩郡並建立寧邊、威勝、金天、武寧、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軍。 至此,唐軍在西北邊境取得了對吐蕃的相對優勢,形成了網式的防禦鏈條。

神策軍設置於臨洮以西二百餘里的磨環川,位於洮水南岸,與洮陽郡隔水相望。擬洮陽太守成如繆充任首任神策軍使,自此,神策軍這支部隊正式登上了唐朝的歷史舞臺。

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令西北邊境的軍隊馳援內地:

“其河西、隴右、朔方,除先發蕃漢將士,及守軍郡城堡之外,自餘馬步軍將兵健等,一切並附行營。各委節度使統領,仍限今月二十日齊到。” (《唐大詔令集》卷119,第626頁)

公元758,宦官魚朝恩,被皇帝任命了一個很新穎的職務——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監領九個節度使的數十萬大軍,進行攻圍安慶緒的相州之戰,其中魚朝恩直接統領神策軍。

當時的功勳戰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都在他的領導之下。唐軍收復洛陽後,魚朝恩被封為馮翊郡公,開府儀同三司。

公元759年,魚朝恩把陝州節度使所轄軍隊併入神策軍,使其擴大為萬人以上的大軍。

公元763年,吐蕃進犯長安,禁軍潰敗,唐代宗奔放棄都城,逃往陝州,魚朝恩率此神策軍護衛唐代宗,不離左右。京師光復後,魚朝恩便率神策軍歸於禁中。

公元765年,吐蕃軍隊再次進攻關中,神策軍於是屯苑中,分為左、右廂,正式成為天子禁軍。

魚朝恩後來尾大不掉,輕慢皇帝,被唐代宗派人暗殺,但神策軍的統帥一直由原來魚朝恩所提拔的部將擔任。

神策軍是唐王朝自安史之亂以來得以繼續維持100多年統治的重要保證。唐文宗時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圓仁說:

“左右神策軍,天子護軍也,每年有十萬軍。自古君王,頻有臣叛之難,唯置此軍以來,無人敢奪國寶。”(《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日本·圓仁)

唐德宗即位後本來想削弱宦官的權力,任命不是神策軍出身的司衣卿白志貞擔任神策軍統帥。但不成想,公元783年,爆發了“涇原兵變”,唐德宗被一群亂兵趕出了長安,在逃亡時還差點丟了性命。

“涇原兵變”的發生,讓唐德宗從此不再信任外臣,將神策軍的指揮權完全交給了宦官,同時將神策軍完全提升為地位最高、距離皇帝最近的禁軍主力部隊,所給的待遇遠遠高於其他的軍隊,具體如下:

第一是給養三倍於其他軍隊,以及經常性的額外賞賜。

第二是在其將吏遷轉升任方面有優先權。

第三是法律上享有特權。

自唐穆宗以後,唐朝還經歷了九帝。在這九帝中,只有唐敬宗、唐哀帝是正常繼承皇權,其他的皇帝,都是在宦官的操縱下來完成皇位繼承的。而唐敬宗雖不是由宦官擁立,但他最終還是被宦官劉克明所弒。

唐朝後期,宦官集團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廢立大權,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完全掌握了神策軍兵權,以神策軍為工具進而控制皇權。

正是這種宦官的亂政,成為唐朝最後滅亡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


在唐代初期宦官的品級還是比較低的,太宗詔令:“內侍省不設三品官,以內侍為之長,階第四。”根據相關記載,內侍省的主要官員品級基本上維持在從四品和正八品之間,而某些從事具體工作的下屬宦官更是沒有品級,僅相當於一般的辦事人員。不過那些有品級的宦官,在當時也只能“黃衣廩食”。唐代“黃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可見宦官的地位之低。另外宦官雖然更接近皇帝及皇室成員,但在政治上處於邊緣地帶。唐初的政治核心是關攏集團,到武后時期則是庶族“政治新貴”,宦官在很長時間內都是承擔“門閣守禦、庭內掃除”的奴僕雜役。

可以說,唐初的宦官地位的低下是宦官“家奴”身份和當時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武則天執政後期,也有少數“衣朱紫”宦官的出現,這些人也多半是上層權力鬥爭被扶持的,如楊思勖就是參與中宗景龍政變有功,“超拜銀青光祿大夫、行內常侍”。而這類宦官的出現對內侍省現有的建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以後的宦官崛起埋下了伏筆。

在唐玄宗長達四十多年的統治時間裡,唐王朝經歷了由盛轉衰的重大變革。在這個時期,有越來越多的宦官參與到內侍省制度範圍以外的事件中。首先就是出現了“中貴人”為核心的宦官勢力,“中貴人”就是某些權宦的代稱,這一稱謂在唐史中並不罕見,楊思勖、高力士就是代表人物。這些宦官身份顯赫,身兼要職,多為皇帝或者皇室成員的心腹宦官。雖然“中貴人”的品級和權勢程度無法明確界定,但尚可從這些宦官所參與的政治活動中來推測其大致的權力範圍。如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安祿山、安思順、哥舒翰來朝,玄宗派以內侍高力士為首的“中貴人”為安祿山接風洗塵。這時的安祿山已經是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哥舒翰也是隴右節度使,由此可見“中貴人”的身份地位已經非同一般。其次“中貴人”除了內侍省職位外,還會承擔其他領域的使職差遣。如教坊使、內飛龍使、檢校進食使、功德使、十王宅使等,這些使職侵奪了原本屬於朝官們所掌握的權力。

玄宗朝著名權宦高力士與前輩們相比,開始積極的參與國家政治。高力士在於玄宗的日常交流中,逐漸瞭解了玄宗在用人方面的好惡,故而能迎逢上意,所以玄宗也樂於把高力士當做自己的“幕僚”或“參謀”。在涉及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高力士瞭解玄宗中意忠王李亨,因而能做出正確判斷:“初,太子瑛廢,武惠妃方嬖,李林甫等皆屬壽王,帝以肅宗長,意未決,居忽忽不食。力士曰:‘大家不食,亦膳羞不具耶?’帝曰:‘爾,我家老,揣我何為而然?’力士曰:‘嗣君未定耶?推長而立,孰敢爭?’帝曰:‘爾言是也。’儲位遂定”。當然高力士的建議也並不是所有都讓玄宗接受,對於李林甫掌權可能導致的潛在威脅,唐玄宗仍固執己見,非但沒有接受高力士的勸諫,甚至表露出不滿的情緒。嚇得高力士頓首自陳:“臣狂疾、發妄言、罪當死!”所以在玄宗看來,高力士只有一個“幕僚”,一旦有失言之舉,這種權利隨時會被剝奪。

晚期的玄宗認為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居樂意,逐漸怠於政事,也是高力士能參政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高力士更多的時候是“奏章”的傳遞者,玄宗為了減輕自己的政務負擔,允許力士預審“奏章”。高力士實際上能自己處理的政務都是一些小事,並沒有真的掌握中央決策大權。另外玄宗對於高力士等宦官的扶持,也是為了能監視群臣、分化宰相的權力。畢竟“刺探朝臣”之類的活動並不光彩,而宦官們本身出身地位就低下,相比於普通朝臣們來說,他們更適合這類“難登大雅之堂”的地下活動。

玄宗朝還有一個重要的權宦就是楊思勖,他開創了唐代宦官領兵之先河。在開元年間,嶺南地區多次反叛。玄宗為了快速平叛,起用宦官楊思勖領兵討伐。楊思勖採用“以蠻治蠻”的戰術,迅速平定了安南梅玄成叛亂,之後又三次出兵討伐,均大獲全勝。開元年間的四次平叛使其真正的進入唐代權宦的行列。“(楊思勖)以功進輔國大將軍,給俸祿、防閣。從封泰山,進鏢旗大將軍,封虢國公”。唐代宦官領兵的歷史由此開始。

自從馬嵬坡兵變後,李亨北上靈武即位。李輔國有擁立之功被肅宗倚重,從一個普通的宦官發展成為肅宗朝名副其實的“內相”。李輔國的權力慾望要比高力士大的多,“判元帥行軍司馬事,侍直帷幄,宣傳詔命,四方文奏,寶印府契,晨夕軍號,一以委之。乃還京師,專掌禁兵,常居內宅,制敕必經輔國押署,然後施行,宰相百司非時奏事,皆因輔國關白、承旨”。李輔國不但權傾朝野,並且和後宮張皇后勾結干預政事,肅宗雖不喜,但也無可奈何。在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輔國上書請求入相,遭到肅宗和時任宰相蕭華反對未能如願。

從肅宗朝野上下對李輔國封宰相的反對不難看出,宦官入相難度在當時是非常大的。畢竟肅宗不希望李輔國過分專權,威脅自己的地位。而且宰相作為百官之首,關係到國家的典章制度,若提拔本為“刑餘之人”為宰相,無異於是對制度的一種褻瀆。

次年,代宗即位。李輔國因“定策功”,“加司空、中書令、食實封八百戶”,成為名副其實的宦官宰相。代宗雖然對李輔國“投桃報李”大加封賞,同時代宗也對李輔國的專權跋扈非常忌憚,但礙於李輔國執掌禁軍,只能等待時機將其懲治。李輔國在加封僅一個月後就被罷免,可見代宗對李輔國的忌恨。

唐肅宗、唐代宗時期,宦官執掌禁軍。手握軍權的宦官們在皇位更替時,擁有了主動權,開始左右皇位人選,被擁立的皇帝也對宦官們加官鬻爵。宦官們的權力範圍也從皇室事務和宮廷管理,擴大到了關係國家民生的重要使職,如京畿鑄錢使、營田使、光祿使、鴻臚禮賓使等一些重要職位,進一步壓縮朝官們的權力空間。掌管禮儀外交類的使職,可以看出當時權宦們的地位顯著提高,畢竟古代王朝是非常看重禮儀制度的。

在肅宗朝,宦官的上位是皇帝想要內廷與外朝之間權力平衡的手段。肅宗時期的外朝宰相權力普遍弱化,這與肅宗的個人經歷脫不開關係。在肅宗還是東宮太子時,就備受李林甫和楊國忠的政治迫害,處境艱難使李亨一度“鬢髮斑禿”,在肅宗儲位不穩時,經常受到高力士的保護,這使得肅宗在情感上更願意相信宦官而不是朝臣。

到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平息。但藩鎮隨著戰爭的持續逐漸擴大起來,唐中央政府既要聯合節度使進行平叛,又要時刻提防節度使擁兵自重不受控制。出於制衡節度使的需要,肅宗、代宗有意識的通過扶持宦官來加強對節度使的控制。早在玄宗朝,宦官就以“監軍使”的身份滲透入地方軍隊中。

肅宗、代宗時期的宦官專權尚未完成制度化,宦官的集團意識還未形成,皇帝可以利用宦官們的內部矛盾,對權宦進行遏制,通過起用其他宦官來遏制宦官的專權。

大曆十四年唐德宗即位。德宗在即位之初,延續了代宗晚年削奪宦官職權的政策,如宦官不再執掌禁軍,限制內諸司使權力等。德宗厲行節儉,停止了一些奢侈浪費的活動,並將國家樂政的權力歸還太常寺。又針對肅宗、代宗時期宦官蠶食內庫、監守自盜的行為,德宗採納了宰相楊炎的建議,“凡財賦皆歸左藏,一用舊式,歲於數中擇精好者三、五千匹,進入大盈”,同時德宗也大力打擊宦官受賄等行為。

權宦魚朝恩在大曆五年(公元770年)被宰相元載設計暗殺後,代宗朝的宦官勢力有所收斂,但個別宦官仍舊握有實權,如劉清潭。劉清潭在代宗時,勸代宗立獨孤貴妃為皇后,妃子韓望䢛為太子。德宗以此為由,將其處死。與此同時,德宗放開對宰相權力的限制,“上方屬意宰輔,唯賢是擇,故求人於不次之地”,“以張涉為右散騎常侍,”“以道州司馬楊炎為門下侍郎,懷州刺史喬琳為御史大夫,並同平章事”。

經過德宗的一系列政策和人員整頓,宦官勢力失去了軍事、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的權力。宦官專權的基礎遭到破壞,一時宦官勢力轉入了低谷。

但是在涇源兵變後,唐德宗不再“疏斥宦官”,到貞元年間,官宦勢力再度崛起,一些重要領域的使職差遣,如神策軍中尉、監軍使成為定製,宦官勢力專權的基礎得以恢復和強化。此外,一些其他領域的新興使職也為宦官勢力帶來了擴張的契機,如少陽使院、闢仗使、宮市使等。

在涇源兵變後,唐德宗感念宦官在危難時刻的忠心護主,“(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以監句當左神策軍、右監門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竇文場為左神策軍護軍中尉,監句當右神策軍、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霍仙鳴為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監右神威軍使、內侍兼內謁者監張尚進為右神威軍中護軍,監左神威軍使、內侍兼內謁者監焦希望為左神威軍中護軍。”宦官勢力居於神策軍的領導核心,並以集團的形式統轄神策禁軍,使得宦官集團從此以後長期掌握中央兵權。

除了軍權,宦官掌握的少陽使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官職。如果說玄宗的十王宅使是“關押”皇室成員的柔性“集中營”,那麼少陽院則是軟禁太子或廢黜皇帝的高級監獄。史書記載: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十軍觀軍容使楊復恭請立其弟壽王傑……右軍中尉劉季述遣兵迎傑於六王宅,入居少陽院,宰相以下就見之。”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己丑,左右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王仲先、內樞密使王彥範、薛齊偓作亂,皇帝居於少陽院。”

而宮市使則加重了宦官對於財政的侵奪。宮市使類似於今天的政府採購,宦官經營宮市,公開侵奪了尚書省的職權。並且德宗對宦官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也是持縱容態度,宦官利用德宗的信任,逐漸回到了肅宗、代宗時期的貪汙、索賄的老路。

德宗這時為什麼這麼信任宦官呢?這是因為涇源兵變時,由於事發突然,大多數官員滯留長安。被德宗軟禁在朝的幽州節度使朱泚,依靠涇源節度使姚令言的軍事力量迅速的控制了局面。以源休為首的投機分子利用這一時機,不斷遊說文武大臣,令其歸順朱泚。在源休、姚令言的共同謀劃下,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改元應天。癸丑,朱泚以姚令言為侍中、關內元帥,李忠臣為司空兼侍中,源休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度支。”,殺郡王、王子、王孫凡七十七人。文武大臣的紛紛附逆讓德宗深受打擊,開始對朝臣們由推心置腹轉變為猜忌和多疑。

涇源兵變的慘痛教訓使得德宗意識到,當皇權受到威脅時,宦官仍然是皇帝最忠實的家奴,德宗因此重拾對宦官的信任。在依靠宦官的同時,將全力平衡的對象逐漸轉為武將和宰相。更為重要的是,德宗認識到若要從根本上維護皇權,必須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宦官雖然有可能回到飛揚跋扈的老路,但相比於朝臣武將的見風使舵,宦官更值得信賴。

從上文可以看出,唐德宗時期是宦官專權制度化的奠定時期。隨著神策中尉制度與監軍使制度的相繼確立及日益完善,宦官在政治、軍事等領域的權力得以固定下來。宦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唐王朝的統治,但也為中晚唐頻繁的宦官立君時間埋下伏筆。


晨光說史


封建王朝,權利是核心,也是皇帝最大的忌諱,因為大權旁落往往也意味著改朝換代,所以對於權利尤其是權利的核心軍權,皇帝總是格外的小心!

雖然皇帝掌握了整個王朝權利的核心,但畢竟皇帝也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什麼事都事無鉅細都親力親為,他又不的不需要人來替他辦事,可授予別人權利去辦事,又不得不面臨權利被逐漸蠶食旁落的風險!

所以縱觀歷朝歷代,在用人上,皇帝總是處於矛盾之中!不想放權,可又得需要人來辦事治理天下,可誰才能讓皇帝放心把權利交給他?

在糾結和矛盾中,太監宦官階層就脫穎而出了!

比如漢朝,大權長期掌握在外戚和宦官手裡!這兩個階層也是皇族最親近的階層,大權交給他們,皇帝多少有點放心!

明朝朱元璋,由於出身草根飽受疾苦痛恨貪官汙吏,當上了皇帝大開殺戒,殺了那麼多官吏,可又不得不啟用大量官吏,然後再殺光在啟用,就在於這種矛盾中,雖然痛恨官吏,但又不得不需要這個階層幫自己治理天下來鞏固四方,結果就是大明貪官越殺越多!

在用人上,皇帝該信任誰?皇帝其實是誰也不信任的,哪怕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信任,宮廷權利鬥爭殺父弒兄這事也不是啥新鮮事,皇帝兒子多,為了爭奪皇位也是明爭暗鬥,踏入宮廷深似海,自古無情帝王家!

皇帝連自己親生兒子都不信任,那他該找誰替自己辦事呢?

這就給了宦官階層接近權利核心機會!

因為一天二十小時都伴隨皇帝身邊的是誰?只有太監,就連皇子一年都未必能見到父皇幾面,無宣不得進大內禁宮,皇帝兒子多,父子感情也不那麼深厚,估計自己兒子都叫什麼,皇帝自己都不清楚!比如康熙二十多個兒子二十多個女兒七十多個孫子,作為人他怎麼可能這一百多號人都記得清楚!後宮妃子更是不計其數,皇帝是真的孤家寡人!

可皇帝一天二十四小時卻一分鐘都離不開太監,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樣樣都離不開太監侍候,皇帝喜怒哀樂,什麼心思,太監一清二楚!別說一個人,就算一條狗天天伴隨左右幾十年也有感情了,一塊石頭捂了幾十年也熱了!

皇帝在情感上自然更親近太監也更信任太監!真不的不需要人來掌權辦事,皇帝唯一能放心的也只有太監!

宋朝時,為了避免武將掌握軍權黃袍加身,出征作戰都要設立監軍統領實權監視武將,監軍往往都是皇帝貼身大太監!

明朝時邊關有戰事不得不調兵遣將出徵,也不讓武將掌軍權,實行兵府制度,平時兵交給兵府訓練,武將沒機會接觸兵避免武將培養自己勢力,有戰事,武將臨時從兵府領兵出征!可就這樣,皇帝還是不放心,這也是明朝皇帝御駕親征的最多,就算領兵出征,兵權也還是死死掌握在皇帝自己手裡,而伴隨皇帝出征自然少不了太監!比如土木堡事變,皇帝親征兵財,五十萬明軍全軍覆滅,就連皇帝都被瓦刺軍俘虜了!皇帝也是人不是萬能的,對軍事一竅不通,其實實際統兵權是皇帝貼身大太監王振!

由於皇權是封建王朝的核心,自然也是鬥爭最激烈地方,皇帝既要提防外姓染指改朝換代,又要提防皇族,任何朝代都少不了宮廷鬥爭,皇子爭奪皇位,手足相殘!秦始皇死去,二兒子胡亥奪取皇位,為了鞏固皇位,殺了秦始皇大兒子自己親哥哥太子扶蘇,不光殺了扶蘇,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子女自己親兄弟姐妹全都殺了!

三國時,曹丕繼承曹操王位,也對親兄弟大開殺戒,毒死曹彰,逼死曹熊,找茬要殺了曹植,下令七步以內做一首詩,做不出來就處死!曹植七步為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動了惻隱之心才沒殺他,但也逐出京城流放邊關,終身不得回朝!

唐朝玄武門事變,李世民親手射殺自己親哥哥李建成和親弟弟李元吉,帶兵入宮逼迫父親李淵退位做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李淵被軟禁沒幾年死了!隋煬帝親自給他爹隋文帝灌下毒藥,登基後又殺了自己親哥哥原先太子楊勇!

封建專制下,權利就意味著一切,權利就擁有一切,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普天之下,皆是王臣,權利誰不想要誰不喜歡?也正是如此,也最容易迷失人的心智,為了權利不惜把一切人類道德和親情踩在腳下!

也正是處於權利爭奪核心皇權的皇帝處於風暴的中心,皇帝也是如履薄冰,他能信任誰?

宦官階層正是因為最接近皇帝的優勢,也自然最容易博取皇帝的信任和依賴!皇帝有啥心事,可以不跟自己後宮老婆們說,不跟兒子們說,但會對太監說,也只有太監能讓皇帝放下警惕敞開心扉!

皇帝對太監的情感和依賴,甚至超越父母,因為皇帝都是被太監一手帶大的,從皇帝還是嬰兒時一把屎一把尿都是太監伺候,親生父母都平時很少見到!潛移默化中,皇帝內心裡把太監當成最親的人,不僅是君臣,而是一種親情!

當所有人都不值得信任時候,對於皇帝唯一可以信任的只有貼身太監!

另外由於太監特殊的身份,是沒有生育能力沒有子嗣沒有家室,太監對皇權也沒有慾望,奪取了天下又能傳給誰?所以縱觀歷史,雖然太監專權很常見,但篡位的一次都沒有,還從來沒有過太監謀朝篡位的!

太監往往孩童時就淨身入宮,一輩子在深宮,和以前家也沒什麼印象和感情,皇家就是他的家,他根本沒必要奪取皇權江山,他能傳承給誰!也正是沒有繼承者,太監喜歡專權但不會奪權,奪權是為了長遠能夠世代傳承,專權只是眼前,自己這輩子能榮華富貴風光榮耀就行了!

這也是皇帝更信任太監階層,皇帝可以允許專權,但絕不會允許奪權!只要不威脅皇位王朝,其他的皇帝都可以睜一眼閉一眼,專權榮華富貴,就當做皇恩浩蕩賞賜給家奴的,養狗還得給塊肉骨頭呢!只要養的狗不咬自己的主人就行!

就像康熙身邊一個大太監,貪汙受賄,各地官員為了巴結他給他送了大量錢財!後來康熙知道這事還問過他,這個太監回答說,別人送給我錢財,我並不覺得不妥,我認為這是皇恩浩蕩的結果!康熙竟然還點頭認同並沒有懲罰他!這個太監後來歲數大了告老還鄉,康熙還親自送到郊外,還賞賜不少錢財,還贈送一塊錦,百年之後做件壽衣!

別人能夠給這個太監送禮,還不是因為這個太監是康熙貼身的人,還不是因為康熙的這層關係看康熙的面子!所以太監說這是皇恩浩蕩,康熙也心裡清楚也能理解,這些錢財就當做是為皇家盡心效力賞賜給他的!

皇帝確實是孤家寡人,這一輩子沒有值得信任的人,風暴的中心,唯一能讓他感到溫暖溫心信任的,也只有一輩子不離左右的貼身太監!朝夕相處,可以說太監比皇帝親生父母都更瞭解更懂皇帝,皇帝哪怕一舉一動喜怒哀樂一個眼神,太監都瞭如指掌!這份情感已經超越了君臣,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也正是這種先天優勢,太監宦官階層就更容易接近權利核心掌握權利!這也是於情於理符合邏輯的!

皇帝也是人,是人都有豐富的情感世界,遠親都不如近鄰,一條狗不離左右幾十年也都會有感情了,何況大活人!

所以古代依賴甚至依戀太監的皇帝特別多很普遍,也給了太監掌握權利機會!

不過,皇帝信任太監也沒選錯,縱觀歷史證明,太監階層還真的從沒有過一次謀朝篡位的!反倒忠於皇帝赴死的到不少!比如明朝末年崇禎上吊自殺,滿朝文武沒有一個挺身而出保衛皇帝的,李自成破城,崇禎下令拼命敲鐘召集文武百官入宮護駕,結果沒一個來的,崇禎騎著馬出宮滿城挨個去敲大臣們的門想讓他進去避難,結果都大門緊閉不讓他進去,最後崇禎絕望了,跑到煤山上吊自殺了,一直不離左右的只有個太監吳承恩!伺候自己主子最後一件事後,吳承恩也在崇禎上吊的旁邊一棵樹上吊自盡了,隨自己主子一同而去!在國破家亡最後時刻,天下男兒最後都不如一個太監忠心護主!

慈禧最依戀依賴的也是貼身大太監李蓮英,李蓮英是慈禧太后晚年最離不開的人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經歷了一輩子你死我活爾虞我詐權利鬥爭,慈禧唯一能讓她最放心最安心最有安全感最依賴的也只有李蓮英!自己選的繼承人光緒皇帝都要派袁世凱帶兵去頤和園抓捕殺了慈禧,要不是袁世凱連夜跑去頤和園告密,慈禧立刻反擊軟禁了光緒!慈禧還能信任誰?

太監雖然身體殘缺沒生育能力,但也是人,也有情感!和皇帝的關係超越了任何人!


齊天小聖143432292


大概是因為宦官在皇帝的身邊,和皇帝的相處時間最長,長年累月的察言觀色,讓皇帝和宦官之間關係最緊密。就拿唐後期李亨來說吧性格又較為懦弱,沒有安全感。在這樣的亂世,他信任的人只有李輔國,但是李膽大,也不是小角色,經過安史之亂之後,李亨和李隆基相處的不咋地,李輔國掌權後不願意放手,多次為難李隆基,趁機掌控了國家大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