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遊之緊箍兒:沒有自我約束就沒有真正的自由

從小看西遊,最高興的是嬉戲花果山,大鬧天宮,何等自由,何等威風!最難過的是被壓五行山,戴上緊箍兒,何等失意,何等拘束!對這種轉變,孫悟空怨言不少,我也恨恨良久,難以釋懷。這種不忿和遺憾,絕對不是我一個人獨有,而應該是大量——甚至是絕大部分讀者所共有的。可以作為一個例證的就是周星馳的“大話西遊”,最催淚的是哪一刻?毫無疑問是至尊寶戴上緊箍的那一刻。“如果上天給我機會再來一次的話”,當時說的這一段話,凝成多少人心頭的一滴淚。

戴上緊箍兒,就意味著以前的自由和威風都不在了,美猴王沒有了,有的只是一個苦哈哈的孫行者。這種對比之大,即使小孩子,也能由本能而深覺痛惜。這大概可以證明人的本性的確是嚮往自由、厭惡約束的。

不過慢慢思想也有些變化。在戴上緊箍兒之前,孫悟空的確是自由極了,可是這種自由是完全基於個人的自由,這種自由給身邊的人帶來的並不是益處,而是無窮的妨礙甚或災難。孫悟空的自由必須以其他所有人的不自由為代價,旁邊其他妖怪不自由,一不小心就被打破頭,老龍王一家子不自由,什麼寶貝都隨便被拿走,閻王一窩不自由,筆記本都被塗得烏七八糟,玉帝也不得自由,嚐個新鮮桃子請誰不請誰都不能自己做主,更不必說被孫悟空截殺吃掉的所有人,他們除了做食品的自由,除了當鮮肉或者當醃肉的自由外,毫無任何其他自由。這樣的自由全世界只能有一個人擁有,如果有兩個人都擁有這樣的自由,他們兩個必然產生對立衝突,其結果是無窮煩惱,誰都不能自由,除非一個把另一個完全消滅。想一想,假如這樣自由的孫悟空就住在你隔壁,或者和你要做朋友,你會放心嗎?你會願意嗎?恐怕不會。反正我不能忘記,他的自由使他可以在任何一個不高興時,把我捻為齏粉,而他甚至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和愧疚。

這種完全基於個人的自由,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自由,它有另一個更準確的名字——任性。它的存在,和社會存在相對立,會使社會整體失去更多的自由,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這種任性的自由,根本上是反社會的。

社會不需要這種任性的自由,世界不需要這種任性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必須能使更多人得益,能使世界更美。真正的自由可以有很多人同時擁有它而毫不相互妨礙;不僅如此,越多人享有它,其中每個人所享有的自由就更廣闊深刻,換言之,真正的自由會隨著分享和擴散而增多,而得到自我發展。這是自由和任性的根本對立處和根本區別。

我們可以也借用伊賽亞·伯林關於兩種自由的概念,即消極的自由和積極的自由,來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和把握這裡自由和任性的區別。當然這兩個問題不會是一一對應。關於伯林這兩種自由的概念,有興趣的可以進一步瞭解,這裡就不再展開。

任性的自由是胎中帶來的,如果說我們很容易理解這一點,那麼真正的自由從哪裡得到呢?當我們考慮到真正的自由以把握世界內在運行規律和了解自己能力邊界為前提,以尊重每個身邊人的自由為邊界和前提,那麼,獲知這種規律和邊界並習慣這種邊界的存在,當然需要認知上的學習和行為上的鍛鍊,這一點也就很容易明白了。孔夫子十有五而志於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輩子不懈學習,最高境界是什麼?是從心所欲。這不就是完全自由了麼?再看孫悟空,戴上緊箍兒,不再任性,轉而勤苦肯幹,任勞任怨,把八十一難一個一個經過,最後怎樣了?緊箍兒自然脫去,立地成佛。這時的孫悟空,無疑就是七十歲的孔夫子。回到起初的問題,這時的孫悟空,成了鬥戰勝佛的孫悟空,要是他住在你隔壁,或者和你要做朋友,你會放心嗎?你會願意嗎?哎呀呀,恐怕求之不得吧!

回頭看,當孫悟空戴上緊箍兒那一刻,他並不是失去了自由。他其實是選擇了告別任性,開始學習和修煉,他其實是選擇了從任性的孩子向負責任的成人的成長。他的選擇是對的。由於這種選擇,他最終得到了真正的自由,達到了人生的星辰大海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