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美國保護?對亞洲國家來說,北約就是最好的教訓

參考消息網4月11日報道新加坡《海峽時報》4月6日發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榮休教授休·懷特的文章稱,創建70週年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低調的週年慶祝活動表明,與其說這是慶祝北約過去的成就,倒不如說是在焦慮地思考它是否還有未來。美國在亞洲的盟友可從中汲取教訓。

文章稱,北約最顯而易見的問題是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他幾乎從不錯過貶低北約和詆譭其歐洲成員國的機會。他暗示,除非歐洲成員國增加本國防務開支,否則他將退出北約。現在,他又希望歐洲成員國也能給美國對北約的貢獻提供報酬。

文章認為,今天,美國對北約的承諾不是關乎自身安全,而是關乎維持美國全球領導地位這一願景,而北約是支撐這一地位的主要支柱。那麼,值得打一場核戰爭來維持這種願景嗎?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贊同特朗普的觀點,即不值得。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美國對北約的承諾以及這一聯盟本身已遭到嚴重削弱。

歐洲盟國彼此承諾有限

文章稱,現在歐洲有人擔心,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中的某一個會成為下一個與俄羅斯發生衝突的國家。

其他北約國家真的願意為這幾個國家與俄羅斯開戰嗎?他們明確斷言會這樣做,並且已經向波羅的海國家派遣小規模軍事部隊、構建“前哨試探性防線”。這是為了確保北約別無選擇、只能介入。

但文章指出,現實是,在波羅的海國家爆發的戰爭將是漫長和代價高昂的,北約要獲勝很困難。更糟糕的是,它很容易升級為一場核衝突。在面臨抉擇時,歐洲其他各國政府很可能選擇放棄象徵性的前哨試探性防線部隊,而不是陷入這一漩渦。

文章認為,對德國、法國和英國等歐洲大國來說,可能不值得為拯救波羅的海國家而打一場大規模戰爭。波羅的海國家離它們的邊界太遠,離俄羅斯的邊界太近。

亞洲應考慮“後美國秩序”

文章稱,在歐洲,一些人認為美國減少對北約的承諾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國重新聚焦亞洲的結果。他們認為歐洲之失是亞洲之得。但實際上北約的許多問題在美國的亞洲聯盟網絡中同樣存在。

在亞洲,人們也看到美國憤憤不平地抱怨低防務開支。看到華盛頓試圖對駐有美軍的亞洲盟友實行“成本加成50%”方案。看到美國的決策古怪無常,在從美國拋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到美國與朝鮮打交道等一系列問題上,缺乏磋商。

更重要的是,正如人們在歐洲看到的那樣,美國同樣在對亞洲的戰略利益和承諾進行重新評估——這些進行重新評估的人不是外交政策精英,而是美國選民以及尋求他們支持的領導人。

文章指出,如今在亞洲,一個重大問題是,未來是否會有美國總統願意為了盟友的利益而讓美國捲入一場亞洲大戰。

文章認為,亞洲與歐洲一樣,必須開始考慮一種後美國戰略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