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在世界流行文化史中,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在各種文化潮流翻新的今天,香港流行文化卻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比如說香港電影,如果你是朋友圈影評之王,那你一定會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精明的電影院年年都會重映經典港片,賺足影迷的情懷。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2016年重映的《緣分》,你能在電影中看到青澀的張國榮和嬰兒肥的張曼玉,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部1984年的電影,距今已經34年了


文學方面就更不用說了,前段時間金庸先生仙逝,悲痛的空氣中也印證了一個道理:“凡是有中國人,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這句話從來都不是溢美之詞。

而就像提到文藝復興就不得不提達芬奇一樣,提到香港,就繞不開香港音樂。

前些年,香港音樂網站 I KNOW THIS SONG.ORG搞了一次活動,他們將人們熟悉的香港音樂歌詞打到街頭巷尾。這就像是一陣風中暖流,引起了網民熱議,有人評價:

「散落各方的這些隻言片語,組合起來就是我們的港樂樂壇」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這一舉動在香港引發了一波“估歌高潮”


全世界的新潮男女都有點驚訝,為什麼香港音樂的歌詞如此充滿魅力?

其實,如果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香港音樂的歌詞中總會隱藏著溫暖的細節,而這些溫暖的細節,也剛好串聯起了大眾的香港記憶。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提起香港,大家可能會想到兩個概念。

首先是文化多元:自開埠以來,香港一直都被評價為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的重鎮。

其次,是近幾年大家經常提及的“賽博朋克”。瞭解香港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八十年代的香港,文化、經濟一片繁榮。燈紅酒綠之下存在著一種飄忽的未來感。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燈紅酒綠的香港,一種恍惚的未來感


這種燈紅酒綠的未來感和文化多元的要素,彷彿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香港文化的基調,應該是一種含蓄的冷色調。但與之相反的卻是,香港音樂的歌詞中,卻總是不由自主地滲透出溫暖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香港文化就給了日本一次經典的“文化反向輸出”。這一年,日本citypop代表人物角松敏生以香港為主題,演唱了一首名為《香港街燈》的經典之作。

歌詞中,沒有異鄉人刻板印象中的“功夫”,也沒有日本人眼中“賽博朋克”的冷酷感。有的只是樸實而溫暖的香港式愛情。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あるがままに 角松敏生


如果聽過這首歌,你很可能會感嘆:日本人怎麼這麼能抓住香港愛情的溫暖精髓。我隨便摘抄兩句給大家感受下:

那天的你微笑著

挽著手離開銅鑼灣

止旗山的上面

雲霧繚繞

香港仔的小船

照映在發光的水面上

意象的堆砌,美好的景象就在香港街燈溫暖的空氣中像電影一樣重現。而這種用溫暖“以歌訴情”基調,其實則是貫穿了香港粵語歌的發展史。

在70年代之前,國語歌和英文歌在香港掛帥,粵語歌是不入流的門類,許冠傑不避雅俗,創造出了許多通俗的粵語歌,但這並不代表歌詞有失水準。

1974年,許冠傑寫了一首《雙星情歌》,歌曲表達的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相思之情,但歌詞對仗,字裡行間還蘊含了一種古典式的愛情溫暖,聽上去頗有李商隱的韻味。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曳搖共對輕舟飄

互傳誓約慶春曉

兩心相邀影相照

願化海鷗輕唱悅情調

1983年,唱作型歌手陳百強也勢如破竹,創作了一首《偏偏喜歡你》。這首歌的歌詞並沒有太多文學上的描寫和打磨,有的只是對一片痴情的表述:

為何我心分秒想著過去

為何你一點都不記起

情義已失去,恩愛都失去

我卻為何偏偏喜歡你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這些歌的歌詞,不都是描寫的失戀嗎?跟溫暖有什麼關係?

我想這或許就是粵語愛情歌的精髓。在港產情歌中,簡單直接吐露愛意的情歌固然經典,但抒發戀愛不得志的情歌也十分有韻味。這些情歌中,內容含有苦楚的成分,但絕非是為了無病呻吟,而是演唱者替聽眾表達,幫你找到情緒宣洩的出口。從細節中凸顯溫暖的關懷。

這種感覺就像是草蜢的《失戀陣線聯盟》,失戀了並不可怕,你總能在音樂中找到溫暖的通道。那些不開心,就在記憶裡畫一個叉吧。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對於男人來說,香港音樂的經典之處並不僅限於愛情。因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在男性價值觀的生成上,就有了不可替代的意義。

彼時,一種叫“VHS”的影像載體被二道販子們帶到了全國各地。於是在民間,香港開始以“錄像廳”這個帶有原罪的名稱,源源不斷地吸納著男孩們的好奇心和零花錢。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在這其中,流連於錄像廳的男孩總會被兩部電影所吸引。企圖以暴力為從業資本的男孩總是一樣的,他們都會沉淪於《古惑仔》系列電影。

對於雄性動物來說,青春期帶來了第二性特徵,也帶來了無處安放的荷爾蒙。而《古惑仔》中的陳浩南就是這種心態的投射。試問哪個男孩不想成為陳浩南的小弟,然後有朝一日取代他?

但是時隔多年之後,我們明白了古惑仔中的做人道理,喊打喊殺只會違法犯罪,聰明才能出人頭地。可是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兄弟齊心才能其利斷金。於是,古惑仔的主題歌《友情歲月》就是他們的金句: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來忘掉錯對,來懷念過去,曾共渡患難日子總有樂趣。不相信會絕望,不感覺到躊躇,在美夢裡競爭,每日拼命進取。”

相信百分之99的筆直大男孩聽到這首歌,身上都會有一股暖流經過。只要聽到這首歌,手足情比金堅,共同奮鬥的回憶依然溫暖,依然能催人奮進。

同樣,在訴說友情故事的香港音樂中,還有一首歌是繞不開的,這首歌就是張國榮的《當年情》。沒錯,就是那部經典得不能再經典的《英雄本色》插曲。這其中,與劇情聯繫最緊密,最巧妙的莫過於開頭兩句歌詞: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輕輕笑聲,在為我送溫暖

你為我注入快樂強電

聽到這兩句歌詞,大家很容易聯想到電影中失落的小馬哥和豪哥碰面的一刻。豪哥受奸人陷害入獄,小馬哥在幫派中失勢,淪落為擦車小弟。

為了不讓豪哥擔心,小馬哥在信中說自己過得很好。然而二人再次相見,豪哥發現小馬不僅瘸了腿,還倍受欺負,心中百種滋味難以言表。

而這個時候,朋友間的溫暖,根本不必多言,一個微笑,一個動作,足以表達。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有的時候,大家愛聽當年情,愛看《英雄本色》,作品優秀僅是一方面。或許溫暖的回憶才是更為彌足珍貴的吧。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歌頌完愛情和友情,我們會發現香港經典音樂的底色,往往是溫暖的暖色調。那麼在香港這樣文化複雜多元的社會環境下,到底有沒有一首歌能高度概括這種溫暖呢?

這個問題,最終還得是香港人自己說了算。在香港民間,香港有一首非官方的“區歌”,這就是羅文演唱的《獅子山下》。


香港音樂的發展歷史,它就象冬日的一股風中暖流


因為這首歌的歌詞十分勵志,有一種同舟共濟的溫暖內核和拼搏精神。因此在香港人看來,“獅子山精神”,就是香港精神。

人生 不免崎嶇

難以 絕無掛慮

既是同舟 在獅子山下

且共濟 拋棄區分求共對

這樣的歌詞,傳達出了一種不屈不撓,同舟共濟的溫暖情誼。這樣經典的音樂,總是不會有精神內核的缺席。許多年過去了,或許香港的風光已經不在,但這些膾炙人口的音樂卻依然歷久彌新。不管身處何地,只要熟悉的音樂響起,我們總能從這些歌詞中找尋到屬於自己的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