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青少年社交社交平臺風向漂移

據統計,美國青少年人口總數在6000萬左右。目前,社交平臺上社交平臺上60後、70後的內容參與比重近來逐漸下滑,95後的活躍度正在增加,專門面向該群體的內容比重也有上升趨勢。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曾長期就美國該“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還是“置身事外”進行研究,發現美國“千禧一代”(即Millennials,國際專門的代際術語,泛指1982-2000出生的人群)在外交政策上並非衝突,而是更偏向和平和經貿。

美國青少年社交平臺使用偏好以及對於良莠不齊的信息辨別度能力均有較大程度提升。隨著平臺用戶比重變化,其社交行為偏好可能在未來一定程度影響本國外交政策。

社交平臺的圈群“遷徙”

隨著互聯網“去中心化”特徵日益明顯,“瀑布流”式的交互方式讓社交平臺內容更具智慧。圖片、視頻、短視頻、語音等各類型應用層出不窮,“平臺開放”、“興趣聚合”、“用戶分享”是這些社交媒體平臺展露的共同特徵。隨著社交平臺的多樣化發展,曾是“年輕”代名詞的Facebook已成為現今青少年口中的“古董貨”,Instagram、Snapchat、YouTube則成為該群體新晉“心頭好”。2018年5月31日,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佈研究報告《2018年美國青少年,社交媒體和技術》(Teens, Social Media & Technology 2018)。該報告超過3400餘名Facebook用戶做了跟蹤調查,年齡介於13歲至17歲的美國青少年中,51%使用Facebook,72%的人使用Instagram,69%的人使用Snapchat,使用YouTube的青少年比例高達85%。

但值得注意的是,42%的受訪者階段性暫停使用Facebook,54%受訪者則調整了隱私權限設置。以上行為可一定程度反映出,當一種平臺成為主流,吸引更多成年人用戶、尤其是青少年的父母時,青少年會毫不猶豫轉向另一個“自由”平臺;此外,有分析稱,由於年輕人的使用偏好往往能夠影響同輩,且新思路、新玩法可能吸引更多廣告主,Facebook流失年輕用戶面臨的風險將比私隱外洩風波對其公司業務威脅更加嚴重。

“個性化推薦”反成逃離社交平臺原因

Instagram的創始人Kevin Systrom曾力推機器算法,“個性化推薦可以幫助用戶看到信息流中最好的30%”,這一特性可助力分眾傳播渠道的擴展。在青少年群體中,符合該年齡層的賬號和內容,也會引發相應群體的高關注度和迅速傳播。例如16歲美國天使網紅Loren Gray因長得酷似芭比娃娃,在Instagram迅速躥紅,目前其主頁擁有超過1590萬粉絲;14歲的華裔少年Josh Reisner已經進入韓裔名廚David Chang的餐廳Momofuku擔任幫廚(Line Cook),其Instagram粉絲已近6萬名。

但值得注意的是,Instagram的個性化推薦功能幫助用戶看到30%優質內容同時,意味著用戶會錯過70%的其他信息,導致部分美國年輕人從平臺“逃離”的情況也不容忽視。

多數人肯定社交平臺積極一面

面對社交平臺可能充斥著罪惡內容,但青少年也擁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對於社交媒體仍持支持態度。2018年11月28日,皮尤研究中心發佈研究報告《美國青少年社交媒體偏好及體驗》(Teens’Social Media Habits and Experiences),通過採訪743名美國青少年,發現超過80%的受訪者認為,通過社交媒體可以讓自己感到與朋友生活的“關聯感”更強,有助於建立更牢固的友誼;還有年輕人認為數字環境是與朋友聯繫、與志同道合的人互動的重要空間,約60%的青少年表示每天或幾乎每天都與朋友在線交流;與在社交媒體上討論個人問題或政治信仰相比,青少年發佈個人成就或家庭生活更為常見,約50%的青少年稱很少或從不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自拍;此外,由於網絡暴力和鬧劇,導致部分受訪者選擇遠離社交平臺。

目前,出於時間規劃、情緒控制、隱私保護等方面的顧慮,越來越多的美國青少年在部分社交平臺上顯示出“活躍度降級”的表現,但其平臺“遷徙”行為說明仍有強烈的表達自我訴求,這對於獲取信息的方式、識別虛假信息的手段有了更高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