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京劇名家與流派

細數京劇名家與流派


從 20 世紀初開始,譚鑫培、梅蘭芳異軍突起,京劇由班社制走向明星制,凡有能力挑班唱戲的角,為了生存,都以自己的優長與特色招攬觀眾,逐漸從劇目、表演、服裝、頭飾等方面凸顯出自己的獨特風格。如四大名旦都唱《玉堂春》,都唱《白蛇傳》,劇本、唱腔、風格,甚至劇目的名字卻迥然不同。

梅蘭芳排演一出宮廷戲《太真外傳》,尚小云就排演一出《漢明妃》,程硯秋會排演一出《梅妃》,荀慧生則排演一出《魚藻宮》;梅蘭芳有紅字打頭的《紅線盜盒》,尚小云有《紅綃》,程硯秋有《紅拂傳》,荀慧生有《紅娘》;梅蘭芳有以劍為名的《宇宙鋒》,尚小云有《峨嵋劍》,程硯秋有《青霜劍》,荀慧生有《鴛鴦劍》。“四宮廷戲”、“四紅戲”、“四劍戲”的產生,並非刻意而為,但是足以說明各位名家競爭的激烈和當年百花爭豔的繁榮景象。

由於梅、尚、程、荀等各自創造出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在他們的後面又追隨著大量的弟子和效仿者,傳承著他們的衣缽,因此流派紛呈,爭奇鬥豔。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梅程荀尚四大京劇流派。

梅派 :伶界大王梅蘭芳

梅蘭芳(1894 ~ 1961 年),四大名旦之一。祖父梅巧齡,父親梅竹芬,伯父梅雨田,家學淵源。自幼師從吳菱仙學青衣,師從茹萊卿等奠定了紮實的崑腔基礎。19 歲隨汪派鬚生前輩王鳳卿赴上海演出,得王鳳卿力薦,主演大軸戲《穆柯寨》,從此大紅。後來,又得到祖輩譚鑫培教誨、提攜,多次合演《四郎探母》、《汾河灣》等戲,受益匪淺。在觀摩譚鑫培主演的《捉放曹》一戲時,梅蘭芳從譚鑫培扮演的陳宮中看到演戲的奧妙和訣竅,從此苦練鑽研,在演技上得到飛躍的發展。與餘叔巖搭班喜群社,共同加工整理了《游龍戲鳳》和《打漁殺家》兩出戏,獲得極大成功,被後世奉為經典。與楊小樓、餘叔巖並稱京劇“三大賢”,創造了京劇歷史上的藝術巔峰。

細數京劇名家與流派


細數京劇名家與流派


《穆柯寨》梅蘭芳飾穆桂英(左)

《思凡》梅蘭芳飾色空(右)


梅蘭芳在早年主演《思凡》、《鬧學》、《斷橋》等崑腔戲和《宇宙鋒》、《樊江關》等傳統戲的同時也排演了許多新戲,有古裝戲,也有時裝戲,但是除了《霸王別姬》、《太真外傳》、《西施》、《鳳還巢》等戲外,大都沒有得到保留。

梅蘭芳中年以後赴美國、日本和前蘇聯演出,尤其晚年在國內外演出和拍攝電影時,主要以《貴妃醉酒》、《二堂舍子》、《奇雙會》、《宇宙鋒》《斷橋》、《汾河灣》、《四郎探母》和《遊園驚夢》等純正傳統戲為主。40 歲以後排演的新戲《生死恨》和 60 歲以後排演的《穆桂英掛帥》則完全迴歸傳統,從唱腔、做派、表演、服裝、頭飾到劇本結構等完全是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從不以怪奇、別緻取勝,更不以技巧的表面繁雜賺取彩聲。他的表演和唱腔看似平正無奇,但精妙絕倫,耐人回味。儘管旦角唱腔日漸花哨,旋律趨於繁雜,但梅蘭芳先生只追求唱腔的舒緩流暢,聲情並茂,決無“耍腔”、“碎腔”、“雜腔”的弊端。今天,梅派弟子依然不以高腔、長腔贏人,深得觀眾敬佩,流行最為廣泛。戲劇家範鈞宏稱:“梅派乃以無特色為其特色。”可謂不怪而怪,不奇而奇。梅蘭芳總結自己幾十年的經驗教訓,特別強調在戲曲改革中必須“移步而不換形”,“用佈景要謹慎”等,為京劇藝術的繁衍和發展指出了明確的道路。


細數京劇名家與流派


左上為《霸王別姬》梅蘭芳飾虞姬

右上為《貴妃醉酒》梅蘭芳飾楊玉環

下圖為《太真外傳》梅葆玖飾楊玉環,梅葆玥飾唐明皇


梅派主要傳人有魏蓮芳、李世芳、言慧珠、張君秋、杜近芳、梅葆玖、李玉芙等,再傳弟子和私淑弟子無數,如今更是家家“海島冰輪”,到處“掛帥”、“別姬”。程硯秋的程派藝術、張君秋的張派藝術等也自梅派處得益良多。

尚派 :文戲武唱的尚小云

尚小云(1900 ~ 1976 年),四大名旦之一。河北省南宮縣人,因家貧進京入正樂科班學藝,藝名尚三錫,先學京劇武生,後改旦角,師從孫怡雲,於是改藝名為尚小云。因學業優秀,在科班演戲時就小有名氣,與荀慧生、趙桐珊並稱“正樂三傑”。出科後與八十多歲的老前輩孫菊仙合演《 三孃教子》,一炮而紅。後來與楊小樓排演《霸王與虞姬》,聲名大振。

細數京劇名家與流派


細數京劇名家與流派


《漢明妃》尚小云飾王昭君(左)

《九曲黃河陣》尚小云飾趙雲霄(右)


尚小云是大武生出身,因此擅長的劇目,名為文戲,卻都需要繁重的武功,有文戲武唱的特色。如《乾坤福壽鏡》中為表現夫人失子後的驚瘋狀態,就需要繁重的圓場功、水袖功以及邊唱邊走“ 三起三落”等 ;在《漢明妃》中的《出塞》一折更是載歌載舞,“唱死昭君,累死王龍,翻死馬童”,幾乎沒有絲毫喘息的時候;而《梁紅玉》要扎大靠,全身甲冑,邊唱邊舞邊打邊擊鼓,也非一般旦角演員能夠問津。他獨創的劇目有風靡一時的《摩登伽女》、《青城十九俠》、《紅綃》、《九曲黃河陣》、《雙陽公主》等,也以武俠戲居多。不過他的花旦戲《思凡》、《得意緣》、《樊江關》也極為精彩。

尚小云的唱法最接近陳德霖的老陳派唱法,但嗓音甘甜柔媚,先聲奪人。後來協助主持富連成教學工作,又創辦榮春社科班,因此弟子眾多,有張君秋、楊榮環、吳素秋等。

荀派 :“十旦九荀”荀慧生

荀慧生(1900 ~ 1968 年),四大名旦之一。生於河北東光縣,名秉彝,字慧聲,藝名白牡丹,號留香館主,1925年改藝名為荀慧生。幼年時隨父母逃難至天津,被父親賣給梆子藝人龐啟發為徒,經過極其嚴格的培訓,7 歲登臺,又進京得師爺“十三旦”侯俊山親自點撥,奠定下堅實的從藝基礎,與尚小云、趙桐珊並稱“正樂三傑”,一出《小放牛》紅極一時。16 歲時因變聲改學京劇。19 歲隨楊小樓赴上海演出《花田八錯》等,從此正式走紅。排演了大量新戲,主演的新戲和新改編的劇目有《勘玉釧》、《釵頭鳳》、全本《玉堂春》、《杜十娘》、《十三妹》、《紅樓二尤》等三四百出戲。按一般常規,排演《西廂記》均扮演崔鶯鶯,而他卻扮演丫鬟紅娘;排演紅樓戲,一般都扮演黛玉、寶釵,而他則扮演平兒、晴雯、寶蟾、鴛鴦、襲人和尤二姐、尤三姐。

細數京劇名家與流派


細數京劇名家與流派


《紅樓二尤》荀慧生飾尤二姐、尤三姐


荀慧生以花旦戲取勝,他的一出《紅娘》紅遍全國,被譽為“當代活紅娘”。他的弟子童芷苓、李玉茹、趙燕俠、許翰英、毛世來、吳素秋、畢谷雲、孫毓敏、宋長榮、劉長瑜等以及再傳弟子均以《紅娘》一戲標榜自己為正宗荀派,有“十旦九荀,十荀九紅”一說。不過,他的青衣戲《霍小玉》等絲毫不比他的花旦戲遜色;他的《玉堂春》可以說是最叫座的看家戲;他飾演的杜十娘在船頭嘆五更時,唱得觀眾潸然淚下,唱得內行歎為觀止;他的《美人一丈青》、《荀灌娘》、《十三妹》、《白娘子》等戲武功繁重,顯示出他在刀馬旦、武旦方面的特長;他在《大英傑烈》中女扮男裝,扎男式硬靠起霸、大開打,可知他反串長靠大武生的功夫。

細數京劇名家與流派


左為《紅娘》荀慧生飾紅娘

中為《霍小玉》荀慧生飾霍小玉

右為《杜十娘》荀慧生飾杜十娘 

荀慧生以深厚的傳統技藝和自己的獨特理解,創造出非同一般的表演風格。例如一般花旦念京白或韻白,而他在京白與韻白之間又創造出一種似上韻又不上韻的諧白;再如一般旦角演員上場都是壓著小碎步跑圓場上,而他的紅娘上場是“大步踉”;一般認為嗓子不好者唱花旦,所以花旦對唱工不大重視,而他的唱工特別講究,並且經常演出青衣的重頭唱工戲,例如《杜十娘》中,得知被李甲賣與孫富後,杜十娘在嘆五更時有大段唱腔,感人肺腑。按慣例,演員應該同時運用充滿激情的動作和大幅度的面部表情來誇張杜十娘極度悲傷的心情,然而他卻在唱“月暗星稀二更後”時木然呆立,兩目空空,沒有使用任何動作和表情就深刻地表現出杜十孃的絕望和哀傷,從而緊扣觀眾的心絃,甚至令人窒息。



細數京劇名家與流派


《大英傑烈》荀慧生飾陳秀英


在他的晚年,儘管體型、嗓音和容貌都已經顯得比較蒼老,但是憑藉高超的表演技藝,不用五分鐘,就奇蹟般地把全場觀眾都吸引到劇情之中,讓你感覺到面前六十多歲的老先生變成了妙齡少女。荀慧生就是以他精湛的表演藝術塑造出許許多多個性鮮明的少女形象而被稱為荀派的。

程派 :唱腔獨具一格的程硯秋

程硯秋(1904 ~ 1958 年),四大名旦之一。滿族正黃旗人,原名承麟,後改名程豔秋,1932 年又改為程硯秋。早年拜師學藝,先學武生,後師從榮蝶仙學花旦、青衣、刀馬旦,成為文武昆亂不擋的旦角演員。他的戲路很寬,青衣的《四郎探母》、《紅鬃烈馬》、《貴妃醉酒》,花旦戲《思凡》、《穆柯寨》,甚至連《巴駱和》中潑辣旦扮演的巴九奶奶都演得非常精彩。變聲後嗓音發生較大變化,在梅蘭芳、羅癭公、王瑤卿等人指導下,他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創造了一種“以字行腔,以氣帶聲”的新唱法,特別是他創造的新花腔,時而連續纏綿,時而閃轉騰挪,時而洪如波濤,時而微如遊絲,把唱腔與情感融為一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以《鎖麟囊》、《荒山淚》、《紅拂傳》、《朱痕記》、《文姬歸漢》等戲最為擅長,被稱為“程腔”、“程劇”,廣為傳唱。

細數京劇名家與流派

《荒山淚》程硯秋飾張慧珠

《投軍別窯》程硯秋飾王寶釧

俞振飛飾薛平貴

細數京劇名家與流派


程派弟子有荀令香、李丹林、趙榮琛、王吟秋等。因其不收女弟子,新豔秋、李薔華、李世濟等均是私淑弟子。再傳弟子和業餘仿效者遍及海內外。不過,在學習程派藝術的內外行中,仿效、誇張程硯秋先生本人特徵的現象比較嚴重,程硯秋先生在生前曾極力反對如此模仿他,認為這不是在學他,而是在罵他。

摘自《畫說京劇》(修訂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