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虎魄造办处——致力于学习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琥珀艺术,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

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

及相关问题研究

虎魄造办处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5)河南篇第15页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5)河南篇第15页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5)河南篇第15页有关这件微雕绿松石兽的记录“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其实笔者想说,如果不是将这件微雕绿松石兽的年代断为二里头文化,这本书中根本不会将它记录进来的。

据说,这件并非二里头土层出土,而是考古过程中,由遗址上层土层中采集。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兽形饰

乔梁在《偃师商城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虽然不是同一件瑞兽,但也同样可以用于分析现收藏于洛阳博物馆的这件绿松石微雕兽形饰的相关问题。其实只要对比下洛阳出土的类似微雕小饰物,有关这件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就十分清晰了。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洛阳出土微雕金质兽形饰(西晋)

洛阳出土的这6件金质兽形饰与洛阳博物馆的这件绿松石微雕兽形饰造型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向右转头作俯卧姿势,头尾穿孔,尺寸也差不多长约1厘米。如果这是巧合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或者,我们再把视野拓宽,把全国各地出土的同类饰物做下对比。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1965年江苏南京象山M3东晋(王丹虎)墓出土的一串微雕项饰

1965年江苏南京象山M3东晋(王丹虎)墓出土的一串微雕项饰,里面4件不同材质的兽形饰,其造型与洛阳博物馆的这件绿松石微雕兽形饰可以说是一样的。

笔者目测,此墓出土的4只兽形饰,有2只是向左转头作俯卧姿势,另外2只是向右转头作俯卧姿势,除一件腰间、头尾十字穿孔外,其它的3件都是头尾穿孔,尺寸长约2厘米。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1970年江苏省南京市象山M7号(东晋)墓出土多宝项饰

1970年江苏省南京市象山M7号(东晋)墓出土多宝项饰一串,其中绿松石辟邪1件,卧伏状,腹部有圆形穿孔。这件绿松石兽形饰虽然只有上面的图,但这种造型和洛阳博物馆的这件绿松石微雕兽形饰可以说是一样的。

向右转头作俯卧姿势,头尾穿孔,尺寸长约2厘米。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南京博物馆藏两件东晋时期的煤精微雕兽形饰

南京博物馆还收藏了两件东晋时期的煤精微雕兽形饰,左边这件是1997年南京富贵山M4(东晋)号墓出土,尺寸:高1.03、长2.07、宽1.72厘米。煤精质,黑色。卧伏状,身躯圆浑,两端穿孔。右边这件1981年南京北固山M1(东晋)号墓出土,尺寸:高1.4、长2.2、宽1.9厘米。煤精质,黑色。卧伏状,通体圆雕,腹部有圆形穿孔。这两件虽然材质是煤精,但造型和洛阳博物馆的这件绿松石微雕兽形饰还是一样的。

俯卧姿势,一只向左转头,一只向右转头,不同的是腰间左右穿孔。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河北定县北陵头43号墓(东汉中山国中山穆王刘畅)出土微雕饰物

1969年,河北省定县(现定州市)北陵头43号(东汉中山国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一批微雕饰物,材质主要以琥珀绿松石为主,定州市博物馆展示的数量有33件。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河北定县北陵头43号墓(东汉中山国中山穆王刘畅)出土微雕饰物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河北定县北陵头43号墓(东汉中山国中山穆王刘畅)出土微雕饰物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河北定县北陵头43号墓(东汉中山国中山穆王刘畅)出土微雕饰物

笔者挑出3件造型与洛阳博物馆的这件绿松石微雕兽形饰相近的作为参考。

这3件均是俯卧向左转头,腰间左右穿孔。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收藏,1957年出土于敦煌杨家桥乡东汉墓,尺寸:长3.5、宽3

1957年敦煌杨家桥乡东汉墓出土于一件琥珀兽形饰,尺寸:长3.5、宽3、厚1.3厘米。

这件是俯卧向左转头,腰间左右穿孔。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收藏,1957年出土于敦煌杨家桥乡东汉墓,尺寸:长3.5、宽3

个头比较大,但其造型与洛阳博物馆的这件绿松石微雕兽形饰相近。敦煌博物馆的这件琥珀兽形饰,在展柜里放的太靠里面,距离比较远,笔者设备有限,所以拍不到清晰的照片。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虎魄造办处收藏的东汉琥珀兽形饰

笔者手中也收藏有类似的兽形饰,这件东汉的琥珀兽形饰个头巨大,尺寸:长4.1、宽3.5、厚2.2厘米。其造型和敦煌出土的那件造型十分相似,只是一只是向左转头(敦煌),另一只是向右转头(笔者收藏),且笔者这件为头尾和腰间十字穿孔。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西汉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1975年2月陕西省咸阳市北原的马泉公社大泉大队西汉晚期(惠君)墓出土微雕多宝饰

1975年2月陕西省咸阳市北原的马泉公社大泉大队西汉晚期(惠君)墓出土微雕多宝饰物。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2011年江苏盱眙金马高速公路东阳段M30号新莽时期合葬墓女棺内胸部位置出土

2011年江苏盱眙金马高速公路东阳段M30号新莽时期合葬墓女棺内胸部位置出土。

首先,从造型上来看,前面所展示全国各地出土文物中,造型俯卧转头的基本出现于东汉晚期到东晋时期。而抬头蹲卧姿态的兽形饰主要以西汉中期偏晚(例子如上面三图)到东汉中期(例子如徐州土山一号东汉墓)。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洛阳博物馆收藏的绿松石微雕兽形饰

我们再回过头来探讨下洛阳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绿松石微雕兽形饰。从展示的实物来看,其头尾有穿孔。前面介绍的几例相似的出土文物中,洛阳出土的那6件微雕金质兽形饰(西晋)、1965年江苏南京象山M3东晋(王丹虎)墓出土的那一串微雕项饰、1970年江苏省南京市象山M7号(东晋)墓出土的多宝项饰,这三处出土的微雕兽形饰中,所见的兽形饰都是前后(头尾)穿孔的。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虎魄造办处收藏的西汉獅形饰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1975年2月陕西省咸阳市北原的马泉公社大泉大队西汉晚期(惠君)墓出土微雕多宝饰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中期,笔者所收集的出土文物中,头尾穿孔的兽形饰比例非常小,主要以左右腰间穿孔为主,占了90%以上。而头尾穿孔的此类微雕饰物主要出现在东汉晚期到东晋时期。另外,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晚期出现少部分的这种头尾穿孔的兽形饰笔者所见都是很写实的,且以蹲卧姿势为主(见上图)。而洛阳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绿松石微雕兽形饰是俯卧姿势。

笔者参考全国各地出土的这些文物资料,综合这些信息后得出的结论是:洛阳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绿松石微雕兽形饰其年代上限不会超过东汉晚期,下限是东晋,也就是东汉晚期到东晋这段时间。

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由乔梁写的《偃师商城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图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