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艦變輕巡——從“建威”級魚雷炮艦到“大同”級輕巡洋艦

炮艦變輕巡——從“建威”級魚雷炮艦到“大同”級輕巡洋艦

下水時的建威艦

該型二艦屬於福州船政在十九世紀末開工建造的魚雷炮艦。

1896年,在甲午戰爭戰敗的陰影下,重振海軍成為一時的新興輿論背景,在這一背景下,雄心勃勃的福州將軍裕祿兼充船政大臣,風風火火的重振廠務,僱傭法國造船專家工程師杜業爾團隊為顧問,制定了一系列龐大的包括鐵甲艦、巡洋艦和魚雷炮艦在內的造艦計劃,但隨著裕祿的調離,這項計劃在短時間內偃旗息鼓,此二艦成為該項計劃中唯二開工的軍艦。兩艦分別於1898年4月7日和1899年3月3日開工,編號第36號和第37號,命名為“建威”、“建安”。設計上參照了法國“迪波威爾”級魚雷炮艦。

炮艦變輕巡——從“建威”級魚雷炮艦到“大同”級輕巡洋艦

建威的母型迪波威爾級魚雷炮艦

兩艦分別於1899年1月29日和1900年3月3日下水,由於船政經費嚴重不足,兩艦的工程一直時斷時續,一直拖延到1904年,船政和南洋水師敲定由南洋方面承擔未付款項、完工後由南洋水師接收後兩艦方才竣工。由於動力系統設計存在缺陷,兩艦試航時的最高航速只有18節。

炮艦變輕巡——從“建威”級魚雷炮艦到“大同”級輕巡洋艦

炮艦變輕巡——從“建威”級魚雷炮艦到“大同”級輕巡洋艦

1909年清政府統編全國軍艦時,兩艦因為鍋爐問題導致開不到最大設計航速,只能編入以航速慢、淺吃水的軍艦為主的長江艦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建安”艦於11月2日在上海歸附革命軍,“建威”艦則在鎮江江面宣佈起義。由於兩艦此時的動力系統已經存在嚴重的問題,最高航速不超過13節。民國成立後,兩艦劃入由長江艦隊演變而來的海軍第二艦隊,1914年江蘇省組建水警廳時,“建威”艦被劃歸為水警廳當水巡船使用。北伐戰爭時,該艦曾在1927年以炮火支援了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裝起義。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海軍部鑑於兩艦艦齡老、戰力弱、動力遲緩,遂指定由海軍江南造船所對兩艦進行大修和改建。1930年3月23日“建安”艦首先進入江南造船所接受改造,改造內容包括拆除艉樓、側舷裝甲、更換全部武備,11月正式竣工,改名為“大同”。1931年1月26日“建威”艦也開始接受改造,於6月15日竣工,更名為“自強”。兩艦竣工後編入第一艦隊,艦級被渴望復興海軍的民國南京政府海軍部定為“輕巡洋艦”,其實就是炮艦。

炮艦變輕巡——從“建威”級魚雷炮艦到“大同”級輕巡洋艦

改造完成的大同艦

炮艦變輕巡——從“建威”級魚雷炮艦到“大同”級輕巡洋艦

大同艦

炮艦變輕巡——從“建威”級魚雷炮艦到“大同”級輕巡洋艦

改造完畢的自強艦

炮艦變輕巡——從“建威”級魚雷炮艦到“大同”級輕巡洋艦

自強艦

由於改造僅限於艦體和武備,並沒有更換已經形同報廢的鍋爐和主機,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兩艦近乎已經喪失正常的航行能力(只能低速航行),戰鬥價值有限,因此兩艦被選定為構築江陰阻塞線的自沉對象,最終在1937年8月11日,“大同”艦自沉在阻塞線北岸的靖江羅家橋一帶江面;“自強”艦自沉在江陰江段主航道。自沉前兩艦帶著全副武備,僅僅只拆除了高射機關炮。“大同”艦的20毫米高射機關炮被分配給“江元”號長江炮艦、“自強”艦的則被分配給“中山”號炮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靖江縣財政局打撈隊在羅家橋當地船民的指引下發現了“大同”沉艦,1957年對該艦進行了水下爆破,艦體殘骸被炸成幾段後起撈,堪用艦材和物資被回收。“自強”艦可能也在同期被打撈拆解。

排 水 量:830噸(新造時)/1050噸(改造後)

主 尺 度:78.58米×8.1米×2.48米×2.89米×3.3米(長、寬、艦艏吃水、中部吃水、艦尾吃水)(新造時);79.24米×7.94米×3.35米(長、寬、吃水)(“大同”);79.24米×8.1米×3.84米(“自強”)

動 力:2臺法國地中海船廠造立式四脹蒸汽機,4座水管鍋爐,雙軸推進,7000馬力

航 速:23節(設計航速)/17節(改造後最高)

武 備:法制施耐德100毫米艦炮1門,施耐德65毫米艦炮3門,哈奇開斯37毫米五管機關炮6座,356毫米魚雷發射管2具(新造時);英制阿姆斯特朗120毫米艦炮2門,阿姆斯特朗76毫米艦炮1門,哈奇開斯57毫米速射炮2門,美製厄立肯20毫米機關炮1門,馬克沁7.9毫米機槍6挺(改造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