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舰变轻巡——从“建威”级鱼雷炮舰到“大同”级轻巡洋舰

炮舰变轻巡——从“建威”级鱼雷炮舰到“大同”级轻巡洋舰

下水时的建威舰

该型二舰属于福州船政在十九世纪末开工建造的鱼雷炮舰。

1896年,在甲午战争战败的阴影下,重振海军成为一时的新兴舆论背景,在这一背景下,雄心勃勃的福州将军裕禄兼充船政大臣,风风火火的重振厂务,雇佣法国造船专家工程师杜业尔团队为顾问,制定了一系列庞大的包括铁甲舰、巡洋舰和鱼雷炮舰在内的造舰计划,但随着裕禄的调离,这项计划在短时间内偃旗息鼓,此二舰成为该项计划中唯二开工的军舰。两舰分别于1898年4月7日和1899年3月3日开工,编号第36号和第37号,命名为“建威”、“建安”。设计上参照了法国“迪波威尔”级鱼雷炮舰。

炮舰变轻巡——从“建威”级鱼雷炮舰到“大同”级轻巡洋舰

建威的母型迪波威尔级鱼雷炮舰

两舰分别于1899年1月29日和1900年3月3日下水,由于船政经费严重不足,两舰的工程一直时断时续,一直拖延到1904年,船政和南洋水师敲定由南洋方面承担未付款项、完工后由南洋水师接收后两舰方才竣工。由于动力系统设计存在缺陷,两舰试航时的最高航速只有18节。

炮舰变轻巡——从“建威”级鱼雷炮舰到“大同”级轻巡洋舰

炮舰变轻巡——从“建威”级鱼雷炮舰到“大同”级轻巡洋舰

1909年清政府统编全国军舰时,两舰因为锅炉问题导致开不到最大设计航速,只能编入以航速慢、浅吃水的军舰为主的长江舰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建安”舰于11月2日在上海归附革命军,“建威”舰则在镇江江面宣布起义。由于两舰此时的动力系统已经存在严重的问题,最高航速不超过13节。民国成立后,两舰划入由长江舰队演变而来的海军第二舰队,1914年江苏省组建水警厅时,“建威”舰被划归为水警厅当水巡船使用。北伐战争时,该舰曾在1927年以炮火支援了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海军部鉴于两舰舰龄老、战力弱、动力迟缓,遂指定由海军江南造船所对两舰进行大修和改建。1930年3月23日“建安”舰首先进入江南造船所接受改造,改造内容包括拆除艉楼、侧舷装甲、更换全部武备,11月正式竣工,改名为“大同”。1931年1月26日“建威”舰也开始接受改造,于6月15日竣工,更名为“自强”。两舰竣工后编入第一舰队,舰级被渴望复兴海军的民国南京政府海军部定为“轻巡洋舰”,其实就是炮舰。

炮舰变轻巡——从“建威”级鱼雷炮舰到“大同”级轻巡洋舰

改造完成的大同舰

炮舰变轻巡——从“建威”级鱼雷炮舰到“大同”级轻巡洋舰

大同舰

炮舰变轻巡——从“建威”级鱼雷炮舰到“大同”级轻巡洋舰

改造完毕的自强舰

炮舰变轻巡——从“建威”级鱼雷炮舰到“大同”级轻巡洋舰

自强舰

由于改造仅限于舰体和武备,并没有更换已经形同报废的锅炉和主机,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两舰近乎已经丧失正常的航行能力(只能低速航行),战斗价值有限,因此两舰被选定为构筑江阴阻塞线的自沉对象,最终在1937年8月11日,“大同”舰自沉在阻塞线北岸的靖江罗家桥一带江面;“自强”舰自沉在江阴江段主航道。自沉前两舰带着全副武备,仅仅只拆除了高射机关炮。“大同”舰的20毫米高射机关炮被分配给“江元”号长江炮舰、“自强”舰的则被分配给“中山”号炮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靖江县财政局打捞队在罗家桥当地船民的指引下发现了“大同”沉舰,1957年对该舰进行了水下爆破,舰体残骸被炸成几段后起捞,堪用舰材和物资被回收。“自强”舰可能也在同期被打捞拆解。

排 水 量:830吨(新造时)/1050吨(改造后)

主 尺 度:78.58米×8.1米×2.48米×2.89米×3.3米(长、宽、舰艏吃水、中部吃水、舰尾吃水)(新造时);79.24米×7.94米×3.35米(长、宽、吃水)(“大同”);79.24米×8.1米×3.84米(“自强”)

动 力:2台法国地中海船厂造立式四胀蒸汽机,4座水管锅炉,双轴推进,7000马力

航 速:23节(设计航速)/17节(改造后最高)

武 备:法制施耐德100毫米舰炮1门,施耐德65毫米舰炮3门,哈奇开斯37毫米五管机关炮6座,356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新造时);英制阿姆斯特朗120毫米舰炮2门,阿姆斯特朗76毫米舰炮1门,哈奇开斯57毫米速射炮2门,美制厄立肯20毫米机关炮1门,马克沁7.9毫米机枪6挺(改造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