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工作到底是教書還是育人?

室井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工作,其實根據教師職業道德來看。我們為什麼要把它分成兩個分離的觀念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社會需求,現在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首先對於大多數老師來講,他們的工作只是謀生的手段,通過這一點來看,那麼教師的工作就是教書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做好了,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性質,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務,很多老師就是做這樣一件事情,因此他們忙著抓成績,忙著提高孩子們的考試成績,因為考試成績也決定了他自己的收入這樣的一個現狀。

其次,我沒有說到育人這一個詞語呢,因為現在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發現孩子的觀念教育還是在於家長,也就是指孩子的是否成才,取決於家長。甚至有時候學校的教育行為都受到了家長的一些影響。基於這個原因,大多數學校對於人這個觀念,有時候真的是有一點點的放鬆。

最後整個社會來看,整個教育,整個家庭教育來看,教書育人是一個整體,甚至教書育人也是家庭教育的主題,因此我覺得任何時候都不能把教書和育人這兩個詞語進行分離,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希望在對待孩子的學習和教育過程中,我們應當客觀的看待知識和成才之間的關係。任何把知識和成才進行分離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宜城老師


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想必大家都會在心中默默發聲:"教師當然是既教書又育人的呀,怎麼能夠將其拆開來講還要比較一番!"可是就此問題我的大腦黯然迴轉,小女不才,下面來說一說我的看法:

我認為非要教書育人分開來講的話,"育人"應當為首要。

1.教師是孩子們的第二任"父母",如果說孩子自幼受家人良好教育卻在學校失去所謂的"修剪",儘管汲取了充分的知識,他們的人格也會變相發展,畢竟這個社會不缺乏那種聰明卻辦糊塗事的人,也不缺乏脫離學校就不知道怎麼去生活的人,如今最不缺的也就是漫無目的的大學生了吧(本人為在讀大學生,特別能理解當今的這種現象);

2.每位教師只能陪伴學生特定階段的時間,教師可以陪學生長大卻無法陪他們到老,學習這種事情可以從出生到老去,而自身的品德卻是越早樹立越有出息,先成人後成才嘛;

3.如今的教師大多已不再像古代的教書先生,現在的社會有很大一批教師都是為了找工作去考教師資格證,真正步入了學校也只是為了收穫一份穩定的工資過著自己安定的生活(當然,我指的只是一部分),有的根本不會太負責任,身邊也不乏家長和我嘮嗑談到這一點,家裡為孩子操碎了心也沒辦法,我認為如果此類教師更明白一些"育人"重要性的話,一定會極大改善學校的教育質量的;

4.人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便可以自學一些知識,可品德不是,品德是需要維持的,所以從一開始就應當好好灌輸高尚的思維,相信社會定能少些奸佞之人!

人之初,善惡無,如幼苗,剛出土,陽光照,雨露灑,常修剪,成大樹!

好了,這大概就是我能想到的了,僅代表個人觀點,可能也有些地方需要大家多多指教,想這麼多腦子有點累,打字打的手都麻了,enm…如果對大家這方面的認知有幫助的話,可不可以幫忙舉手之勞點個贊呢,點讚的朋友們明天會有意外的驚喜哦!





月光下的小喵喵


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麼人。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二者是有機的整體,但我個人認為教書是為了育人,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管是教授文化知識還是立德,根本的目的都是培養“人”。教授知識讓每位孩子掌握現代社會必備的基礎知識,孩子適合做科研,以後可大學深造;孩子適合其它,則走其它方向。不管孩子如何發展,但培養人格健全有思想,全面發展有特長的“人”才是目的,而絕不是培養只有知識的動物,這樣的人與智能機器有何區別?


jjs200477


教師的工作既要教書,又要育人。二者是一個”有機體”,不可偏波。

教師的最主要任務是教書,傳授理論知識,把知識的泉水源源不斷的輸送給孩子,讓孩子們學好科學理論知識,長大後報效國家。如果沒有知識,將來到社會上無法大顯身手,更談不上報效祖國了!可見教書是老師的首要任務。

但在教學的同時,老師也要不時的進行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教育,讓他們學會自立、學會做人。

讓孩子們明白做事先做人的道理,也是教師的責任,不能放棄不抓。



教育探討


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吧!怎麼能把教書跟育人分開呢?教書是教授知識,育人是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係,知識的積累離不開人格的發展,人格的完善需要知識的不斷積累。

很多老師覺得我教好課就行了,學生能給我考高分就行了,過於強調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學生人格的培養。豈不知一個壞人,他擁有的知識越多破壞力就越大。所以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時候更要注意學生人格的培養,也就是育人。使學生真正成為既有知識又有完善的人格,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又會促進孩子的學習,試想一下生活中你願意跟一個三觀完全不正的人接觸嗎?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所有人都不願意跟你接觸你還怎麼去學習。

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培養更要重視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也就是既要教書也要育人!


跟我學生物


當看到這問題時,讓我聯想起一位同學曾經讓他十分困饒的問題,做為男人,是前創業還是先成家。我們曾經問了許多人,意見無外否創業,成家,邊成家邊創業,三種情況。

回到樓主的問題,對於老師的工作,是教書還是育人,其實並不難回答,教書過程就是育人的過程,通過教書,傳授知識,講解道理,解決困惑,讓學生從中明事理,這些潛移默化,日移月累的過程中,學生養成尊紀守法,尊老愛幼,知道公平,正義,誠信等社會基本素養。

也許有人覺得教書僅僅只是傳遞知識,育人僅僅就是讓其明理,讓其健康成長,其實,我覺得有點片面,教書和育人是相輔相成的,老師在教書的過程中滲透著育人,所以我們將老師的工作定義為教育,將老師定義為教育工作者。

舉例:《石馬光砸缸》是小學生語文課中的文章,從教書的角度來說,讓學生知道其中的典故,知道生字詞,會寫,會拼,會讀,會背,從育人的角度來說,讓學生明白,幫助別人,怎樣遠離危險。這說明,教中滲育,育中透教。歷史中講述抗日戰爭,老師必須傳授知識,通過傳授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明白共產黨領導下,才會國富民強,才會不受外勢力侵略,這樣,學生才懂愛國,愛家,這難道還是育人麼?

做為一名2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知道教育的責任,但片面的將老師的工作粗糙的分為教書和育人兩部分,我相信一個有良知的老師不答應,因為………(哈哈:此處省略,歡迎大家補充〉



中年老唐


不能做沒有文化的好人,也不能做有文化的壞人。

教書和育人兩者並不衝突,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教書目的是什麼?不是單純的讓孩子去獲取知識,而是培養獲取知識和轉化知識的能力,是邏輯能力,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的全方面提升。

育人就是樹立孩子正確的三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說通俗點就是做一個有理想的好人。

教書和育人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不能做沒有文化的好人,也不能做有文化的壞人。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應該只是口頭說說。


山石評論


這個問題把教師限定在了教書和育人兩條,在兩條上轉來轉去,除了把人轉迷糊,形成不了對教師職業的真實認識。

教師教書沒錯,育人也沒錯,除了這兩條,教師不能做別的了嗎?比如,學生在教室裡的安全不屬於教書和育人範疇,教師不管了嗎?還有,若教師教邪教用書,把學生育成土匪盜寇,家長答應嗎?

教書,育人,說到底是按需教育時代的產物。現在,學生已經不再是家長、學校、社會的私產,他們不僅是獨立的個人,而且有權力在學校得到精心呵護,自由成長。教師的工作因此不應當限定在教書育人的狹隘歷史背景裡,而是學生求知和成長的守護人、引導人、支持者、幫助者,這才是現代人社會的教師工作。


胡氏口語文


教育的教,說的是傳授知識;育,說的是人格培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是判別教書與育人的很形象的比喻。

對於教師,因為脫離了師徒關係,只算做一個職業,優劣另有考核標準;到了從事教育職業的個人層面,還要看個人層次和追求。

好的老師,讓人受益終生,卻是極難遇到的。需要運氣!


真知駁見


教師的工作是在教書過程中達到育人。

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載體,藉助這個載體教師必須教會學生一定的知識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懂得如何做人。

知識易教,育人難為。

育人難,難在哪?

一,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我們教學生向善,然而社會卻告訴學生不能向善。如著名的扶不扶問題。孩子看到老人跌倒,於是好心幫扶。老師說這是學雷鋒做好事,可結果孩子被訛了,孩子從此不再相信好心有好報。

二,扭曲的家校關係。如今的家長比上世紀的家長更有“主見”,覺得學校老師都是不懂教育的,覺得自己的孩子總是與眾不同的。老師批評了,那是老師你沒有深入孩子心裡。家長溺愛孩子,不容許孩子受丁點委屈,於是老師寸步難行。

三,功利的社會心態。學校要出成績,分數是重中之重。課堂上除了刷題還是刷題,只要有分一切OK!生命安全教育?那是什麼東西!人文思想薰陶?整這些花架子幹嘛!

或許等有一天,這些問題解決了,教師便又能一邊教書一邊育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