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15座陵寢全被盜,但孫殿英只盜了其中2座,餘下13座是被誰盜的?怎麼盜的?

用戶6154503160167


清東陵遭遇過2次大規模的盜墓,第1次是孫殿英在1928年乾的,他帶著部隊遮遮掩掩挖了7天7夜,盜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第2次發生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這次盜墓轟轟烈烈地幹了4個月,幾乎把清東陵15座陵寢裡能挖開的都挖開了。

雖然“東陵大盜”的名號被給到孫殿英的頭上,但是無論盜墓的規模還是持續的時間,第2次盜陵的主謀張盡忠(時任冀東十五軍分區敵工部長)、王紹義(綠林慣匪),顯然更配得上這個稱號。

當時日本戰敗投降,駐守清東陵的關東軍部隊以及所謂“滿洲軍”和偽警察,在8月16日全部撤走或潰散。冀東軍區接收了清東陵所在的馬蘭峪地區,並向清東陵陵區派出一個營作為護陵部隊。

但是隨後隨著形勢的變化,冀東軍區的主力部隊被調往東北,那一個營的護陵部隊也因為戰事需要而被調走,清東陵就這樣失去了保護。這讓居留在當地的資深土匪王紹義,看到了重操舊業的機會,他早在孫殿英之前就動過盜陵的心思。

抗日戰爭期間王紹義蟄伏在當地以務農為生,認識不少流氓地痞以及軍隊和地方幹部。冀東軍區守陵部隊一走,王紹義就找來楊芝草(王紹義的鐵桿)、穆樹軒(東陵周邊村莊副村長)、賈正國(東陵周邊村莊副村長)、郭正(薊遵興聯合縣八區幹部)等人,他們糾集了三四百名村民,於1945年9月潛入陵區正式開始盜陵。

咸豐的定陵、慈安的定東陵、同治的惠陵、康熙的景陵……依次被挖開,陪葬品被洗劫一空。最初在盜完定陵的時候,王紹義用從裡面得到的財寶,把當時冀東十五軍分區敵工部長張盡忠、薊遵興聯合縣的八區區長介儒、區小隊隊長張森等人拉進來入夥,這使他們的盜墓隊伍壯大到足以盜空整個清東陵。

敵工部長張盡忠的背景比較複雜,他原先給日本人當過礦警,後來棄暗投明參加了八路軍,並一步步升任敵工部長,當時是十五軍分區司令員的紅人。他加入進來之後,馬上接管了盜墓行動的指揮權,他利用軍分區司令員的名義,拉了許多村幹部、區幹部以及民兵和群眾參加盜墓,由此使盜墓人數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到超過千人。

王紹義、張盡忠的盜墓隊伍雖然比不上孫殿英的精銳,但他們的手段也並不遜色。對於地宮的石門,他們也是熟練地使用炸藥一道一道地炸開,而且不急不躁、不遮不掩,張盡忠甚至光明正大地宣稱盜皇陵是“幫助群眾度過饑荒”。

當然盜墓過程中也遇到過意外,在盜開康熙景陵地宮的時候,就遇到了機關噴火的情況,燒傷了幾個人。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康熙景陵被盜得最為乾淨,以至於六年後河北省文化局派專家進去查看後,只能無奈地將這座已經沒有考古價值的空陵一封了事。

王紹義、張盡忠的盜陵活動一直持續到1946年1月,清東陵15座陵園中除順治的孝陵倖免被盜外,其它陵寢基本上全被挖開了,被盜走的古董文物不計其數,這也使得清東陵周邊村莊至今仍是文物販子愛去的地方。

當年事發後,郭正、賈正國、穆樹軒、楊芝草等人,先後被八路軍抓捕並槍決。張盡忠在逃到唐山後被軍統抓獲,後來病逝在北平獄中。王紹義則在潛逃5年後,被遵化縣公安局抓獲並槍決。但時至今日那些被盜出的大量文物仍然下落不明,清東陵的第二次大盜案堪稱數百年來最嚴重的文物浩劫。


讀歷見聞


清東陵位於河北唐山遵化,佔地80多平方公里,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佈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從順治十八年一直經營到光緒三十四年,歷時247年,有15座陵園,217座宮殿牌樓,埋葬著順治帝、康熙帝、乾隆帝、咸豐帝、同治帝五位皇帝,此外還有十五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位妃嬪、兩位公主和三位阿哥。

在這些陵墓中最苦逼的是咸豐帝的定陵,咸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突然病逝,清廷倉促修建陵墓,加上當時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清廷賠款,咸豐帝的陵墓用了大量道光帝之前使用的廢料,規制也大不如前,石像生只有五對,玉帶橋被改為平便橋,聖德神功碑、柱門、孔拱橋被裁掉。

最差的應該是同治帝,他的陵墓連自己老爹的都不如,陵墓沒有了石像生,連與孝陵相連接的神道都沒有修,可能是當時清廷真的沒有錢了,被太平天國、捻軍、西北戰事折騰窮了。

最壕的是乾隆帝的裕陵,乾隆帝在位時期清朝國力達到了鼎盛,後期雖有所衰敗,但是乾隆老爺子還是有錢。

1912年宣統帝退位,清朝滅亡,根據《清室優待條例》,清室的宗廟、陵寢,永遠被奉祀,並且由政府派兵保衛,沒有修完了,政府還撥款修建。

民國成立不久,我國就是陷入了軍閥混戰時期,所謂的《清室優待條例》被真正履行的並沒有幾個,末代皇帝溥儀在1924年11月被馮玉祥派兵趕出紫禁城,由於時間緊急,溥儀沒能帶走宮中所有的財物。

馮玉祥修改了《清室優待條例》,但是清室的宗廟陵寢仍然是永遠奉祀,並由民國派兵保護。

在亂世,只有槍桿子才是道理,雖然有《清室優待條例》做保障,但是清陵還是沒有逃脫被盜掘的命運。

1926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1928年張作霖的奉軍退外關外,北伐軍進入河北。

在河北東北地區有很多盜匪,國民革命軍遂派孫殿英率部前往剿撫,清東陵就在孫殿英的轄區內,孫殿英看見這座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墓,眼睛直冒金星,起了不義之心。

孫殿英之後以軍事演習掩人耳目,率部盜掘清東陵,孫殿英部盜掘了七天七夜,將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盜得一乾二淨。

孫殿英之後依靠賄賂逃脫了法律的制裁,溥儀急忙派人前往清東陵善後,清室重新安葬了乾隆和慈禧等人,然後將隧道再次填封。

經過孫殿英盜掘之後,清東陵一直沒有被盜掘,由專門看守,直到1945年,倭寇敗退,冀東軍區人手不夠,抽不出軍隊守護陵寢,只好派一些民兵來看管,清東陵又出事了。

這次清東陵其他的陵墓被盜掘而光。

這次盜掘是由張盡忠、王紹義、楊芝草帶領,其他從犯有穆樹軒、趙國正、李樹卿、賈正國、劉恩等人,王紹義等人先是盜了咸豐帝的定陵和慈安太后的陵墓,其中有二十多個村民參與,盜掘陵墓很快被發現,王紹義便把情報隊隊長張盡忠拉入隊伍。

張盡忠蠱惑民眾,說是鬥皇帝大地主,隨後將清東陵的陵墓全部盜空。

清東陵被盜引起了南京的注意,軍統介入,妄圖栽贓陷害冀東軍區。人民政府遂成立專案組介入,穆樹生、趙國正等六名主犯在大年三十被槍斃,張盡忠被軍統捉獲,之後病死在看守所,王紹義畏罪潛逃,人民公安連續追捕五年,最終將其捉獲,1951年將其槍斃。

兩次盜掘,使得無數珍寶下落不明,是我國的損失,第二次盜掘,一些珍寶被截獲,小部分被送到故宮。

1952年,政府成了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在70年代的時候對裕陵進行整理,管理人員發掘出一小部分文物,這些都是孫殿英沒要的,但卻是珍寶,不知道被盜墓賊盜走的寶物是有多珍貴?


司馬長史


清東陵始建於順治年間,裡面分別埋葬著五位皇帝、十五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位嬪妃、三位阿哥、兩位公主一共一百六十一人,大大小小十五座陵園,規模要比清西陵大,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園。


清東陵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那自然也是盜墓者的眼中寶了,首先對清東陵展開盜墓的自然是臭名昭著的民國大盜,國民黨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了,孫殿英打著剿匪的名義光天化日的盜了乾隆的裕陵與慈禧的定東陵,據在場者形容,慈禧被扒的渾身赤裸,僅剩一條褲衩,襪子也才勉強保住,十全老人乾隆更是屍骨都被撇在了了地上,據說光寶物就搜刮了三十輛卡車,氣的身在天津的溥儀沒一口氣過去。

十七年後,日本剛剛遞交投降書後不久,來了一位比孫殿英更加變本加厲的人物,這幾個人直接聯手把清東陵一百五十七座墓翻個底朝天,這個團伙就是張盡忠與王紹義等人組成的盜墓團伙,僅僅三個月的時間這兩個人聯手盜了景陵、定陵、惠陵等等一批,這二人手段可謂是慘絕人寰,他們將康熙的遺骨拖到棺外施暴,將同治皇后肚子割開,切斷腸子,只為了一點點金子等等 ,不禁讓人唏噓,兩年後,張盡忠染疾身亡,六名主犯被抓,執行槍決,五年後,賊頭王紹義被抓槍決,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