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討論一下中國式的應試教育,課後各種補習班、這樣的學習方式對孩子好麼?

lvxia160505


參與一下這個話題的討論!

首先說一下應試教育,對於應試教育,我們就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應試教育帶來的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對於我們那個年代的學生來說,就是在它的指揮下,一步一步的走來,每走一步都有一些學生被淘汰,留下的學生升入高一級的學校,最後進去大學。那個年代的學生,不光是有應試的能力,除此之外,包括生存能力,還是社會的合作意識,等都沒有問題。最後,我們進去工作崗位,仍然可以勝任各種挑戰。記得剛剛準備上學時,讓家長給準備書包,非常願意去學校讀書!感覺那時應試教育沒有什麼不好的!

近十幾年,國家提倡素質教育,也就是由原來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這也是社會發展了,應試教育帶來的問題一定是越來越嚴重,所以教育要改革。所以應試教育的好壞不言而喻。

接下來我想談一下現在各種課後班,記得十幾年前,課後班主要是奧數,作文等。我先談一下奧數。我不知奧數課如何上,因為有些學校需要奧數,比如,你要是奧數取得名次,就連上初中,還是高中都有政策,可以被破格錄取。至於奧數受益的孩子我就不說了,我想說的是他帶來的問題。我是高中教師,高中數學講究解題過程,也就是要的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學過奧數的多數學生,在學習奧數時養成一個習慣,就是不願意動筆,不講究解題過程。致使好多孩子學了一段時間高中數學,還是沒有形成動筆的習慣,幾次考試下來,沒有好的成績,孩子就自我放棄的!曾遇到一位家長就曾抱怨,我家孩子在小學,初中奧數學的都很好,怎麼到了高中數學成績直線下降?!就拿現在的孩子來說,有好多孩子上了高中簡單的運算能力都沒有,一讓做題,拿著筆,就是在那看看看!這顯然不是高中數學想要的,學不好,一定是必然。說到這,有的人會說,你讓他改呀!是的,我們一定會讓他改,可我們都知道,習慣養成,改真的是需要時間。可高中學習的內容太多,不給你時間改,就讓你儘快適應!

再說,課後班產生的影響。孩子有點時間,就被課後班所佔領,所以,孩子慢慢的,就產生厭學情緒!

最後,說一下課後班對正常教學有衝擊。比如,我在上課時,有的孩子在課後班有可能提前學了,上課一類是不聽,一類是跟我老師一起說,而沒學的孩子,在上課就不知道是聽誰的!還有,就是課後班教師資格問題,我們這出現笑話的事兒,就是有的家長陪讀三年後,就辦起了課後班。大家想想他們教和我們教能一樣嗎?而孩子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一旦,學了,老師再教,知識上有可能就出現問題,老師教的他很難記住,腦裡有可能就是課後班學的!

但,有的孩子去了課後班,再學一遍,接受起來有可能容易一些,這也是存在的!

綜上,課後班的存在,是非只有家長和孩子自己去裁決!希望能給你點建議!


南極人21


你好,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我講一下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應試教育並沒有“危害”。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句話後,會有立刻點“反對”的衝動,彆著急,因為你可能誤解了我說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我的真實含義是:用 “危害” 來描述應試教育並不妥當,更為恰當的詞是 “侷限性”。

“危害” 和 “侷限性” 的區別是什麼呢?舉個例子:
  • 喜歡吸菸的人得肺癌的概率更高,因此,吸菸對身體是有 “危害” 的。
  • 素菜中幾乎不含有蛋白質,通常鈣的含量也較低。它很難讓人變得強壯和漂亮,所以,吃素菜是有 “侷限性” 的。

這下就很清楚了,危害和侷限性的區別在於:“危害” 會讓你在某些方面直接遭受損失,而 “侷限性” 只是無法讓你在某些方面得到進步,但並不會讓你損失什麼。

之所以我用 “煙” 和 “素菜” 來舉例,是因為我覺得它們確實很好地刻畫了“應試教育”的地位:

  • 接受應試教育,並不相當於吸菸,而是更接近於吃素菜——為了身體的健康,我們不應該吸菸,但不該停止吃素菜,而是應該去吃點葷菜;同樣地,對於教育來說,我們不應該完全拋棄應試教育,而是在維持應試教育的同時,去慢慢地添加一些其他的教育方式,讓人才選拔和自身發展變得更加多元化一些。
應試教育的存在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應試教育最大的優點,是它的 “高效”。


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應試教育評判標準明確,動用的資源少,不需要太多的師資力量,通過幾張考卷就可以迅速篩選出相當數量的優秀學生。而且篩選出來的結果,也是大體合理的:985 學生總體來說確實比普通一本學生優秀,本科生總體來說也確實比中專生優秀。這樣的教育制度,也的確 適合那些人口眾多而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 —— 我們都知道鼓勵學生討論的小班化教育甚至是一對一輔導有著更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學生那麼多,哪裡有那麼多匹配的高質量教師呢?

對於學生來說,應試教育能幫助我們迅速地瞭解到一個知識點下的知識架構,通過對知識點的傳授和一定量難題的訓練,我們可以迅速拿下一個知識點。事實上,總體而言,中國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高效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非常有名的。看看大部分美國大一學生們的教材吧,國內的高中生們基本都可以盡情地嘲笑他們。

這種簡單高效的教育制度,也帶來了另一個優點,那就是相對公平。因為應試教育主要依賴課本,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不那麼高,加上相對統一的試卷,使得即使是條件落後的地區,也能受到可以接受的教育。“寒門貴子” 的比例雖然遠不如發達地區的孩子高,但好歹人們還看得到希望。

當然了,我寫這篇回答,並不是在給應試教育洗地。因為應試教育的侷限性,也確實不少。

  • 第一,應試教育窄化了優秀的標準
在應試教育有什麼危害中,一位網友提到:“數學,在我們傳統的應試考核體系中, 在“對人的智力進行評判”這件事上,權重過高。一個語文很好的人和一個語文很差的人,可能是90分和65分的差異,但一個數學很好的人和一個數學很差的人,就是99分和20分的差距。”

這種說法很吸引眼球,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覺得並不算準確。

假設這種說法是準確的,那我們像 TOEFL 和 GRE 一樣,對考試分數進行修正,使它符合相同的分佈(比如把語文分數的 [65,90] 映射到 [20,99]),這樣數學的權重就和語文一樣了,行不行?

並不會有太大的效果。誠然,有些文科好而數學稍差的人會脫穎而出,但是那些數學特別好而語文稍差的人會抱怨自己的優勢科目變得不明顯;而對那些語文並不突出但數學很差的人來說,基本沒什麼幫助,他們依舊會覺得數學比例太高。

因此,問題的本質並不在此。問題的本質在於: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都是我們無法迴避的東西。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文科生就是要考語數英政史地,理科生就是要考語數英理化生,這六門課,只要有一門不好,就會影響升學。

實際上,儘管對全人類來說,數學是很有用的學科,但有些職業是真的用不上初中以上的數學的:學新聞的人基本不會用到解析幾何,學美術的人也很少用到數列。

應試教育的侷限性在於,它給你的考試科目和難度提供了太少的選擇,從另一個角度說,就是給“優秀” 定下了一個標準:優秀就是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全面發展,最好有幾科還特別突出。除非你在某些方面特別突出(比如奧賽金牌、國家運動員),否則你是無法脫離這個標準的。(好在這種狀況正在好轉:一些省份的教育改革,讓我們在考試科目上有了更多的選擇)

這種被窄化的優秀標準,極大地限制了我們對興趣愛好的培養,很多所謂的優秀學生,本來可能會在很多其他方面擁有潛能,但卻不願意利用好自己的業餘時間發展興趣,只是一味地做題,這樣的生活是很無聊的。

而另一方面,到了真正上大學和找工作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高中把這幾門課學到這種程度,對自己的幫助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效果也確實不明顯。而曾經那些多才多藝而被定義成“不務正業”或者因為偏科被我們嘲笑的人,反而過得更好,這讓我們對 “優秀” 的定義產生了動搖,只是,已經有點晚了。

  • 第二,應試教育並不鼓勵對真理的探索

簡單地說,應試教育傾向於告訴你什麼是正確的,而不會告訴你它為什麼正確,以及我們是如何探索到正確答案的,中間又踩了多少坑。

這種教育方式的原因很明確:它需要高效,需要學生們在每堂課上都學到知識,所以無法接受很多討論和探索的過程,更不用說錯誤的討論。

當學生們回到家時,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學到什麼知識。
  • 若孩子說:“我們今天學習了 XX 定理,然後用這個定理講了幾道例題,然後佈置了幾道相關的作業題。” 家長們會感到滿意。
  • 若孩子說:“今天老師讓我們討論了一道難題的解法,我們各執己見,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然後老師分析了每個人答案的錯誤和不足之處,但並沒有告訴我們正確答案,他讓我們回家查閱資料,繼續想,明天上課討論。” 家長們則會想:這老師教的是什麼玩意兒!那麼低效!

但實際上,哪種教育方式更好呢?

如果為了追求考試分數,當然是前一種很好。如果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還真的是後一種好啊。讓我們進入社會時,過去學的知識點和考試分數很多都用不上了,但獨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卻是受益終生的。

如果我們不鼓勵探索能力的培養,永遠只告訴你結論,那我們學習東西,永遠是線性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還容易遺忘;但如果我們掌握了思考的方法,那麼我們就擁有學習大量知識的潛能,讓我們越學越快。在缺乏學習資料的情況下,這種潛能也能幫助我們自主地學到更多的東西。

  • 第三,應試教育缺乏對實際生活的聯繫,難以讓我們產生職業興趣
為了讓我們學習理科,應試教育 “發明了” 一些奇怪的場景,比如:
  • 一邊蓄水一邊放水的水池,最終水池幹了;
  • 白天往上爬,晚上在牆上休息,掉下去一點點的井底之蛙;
  • 傻乎乎沿著直線逃跑的羊和按照螺旋線追羊的奇怪的狼……

我承認這些題目背後的知識點是有用的,但是這些所謂 “應用題” 的場景卻是理想化而難以在現實中發生的。而真正用到這些知識的場景,其實要複雜得多,而相關的綜合性題目卻並不多見——哪怕作為課後探索題也好啊!

當我們在做這些題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的把它們抽象成某道理科題,但由於場景本身距離生活太遠,這些例子很難讓我們真正意識到理科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類似地,當我們學習英語的時候,為了提高區分度,我們會出一些英國人根本用不到的語法,出一些英國人也不知道答案的閱讀題。這才出現了 “英國教授做高考英語卷竟然不及格”、“英語高分學生完全無法在美國生存” 之類的奇怪事。

總之,為了追求分數和區分度,一些科目的學習會脫離學習初衷,到最後,我們掌握了一堆細枝末節的知識和考試技巧,卻難以對科目產生真正的興趣,亦或是產生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等我們進了大學,突然發現,學習和中學階段變得完全不同,學習目標不再是一張張試卷而是一個個項目時,我們發現工作完全不是我們想象的那個樣子。曾經覺得特別有趣的東西可能非常無聊,曾經不屑一顧的東西到反而會有點意思……但這時發現這些,就已經錯過了很多擇業良機了。

以上這些,是我心中應試教育存在的侷限性,但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徹底摒棄應試教育,而是讓我們更加客觀地看待它,並採用其他方式彌補這些不足。如果未來有條件,我們可以豐富大學的錄取方式、適當增加討論和探索相關的課程、多讓學生參加工程實踐和項目實踐並瞭解職業,那麼,應試教育的侷限性,也是可以被慢慢消化的。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交流


事業大師


所謂“應試教育”我認為挺好的,因為它給了普通人、窮人“逆襲”的機會。

但是它也是不好的,因為它又讓很多孩子不得不過度的投入到大量的“無效”學習中去——畢竟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夠做得到給孩子提供的教育資源正好都是符合他們需求的。而每一所學校也不能夠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在他們所能提供的教育之下學習成才。

教育資源分佈的客觀不公平是我們作為家長我發打破的,更多的時候我們只能被動的去選擇(比如擇校、比如學區房),而這些選擇的行為本身,實際上大多數情況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去適應未來的“應試選拔”。


談起“應試教育”就不得不去說說它的死對頭“素質教育”

這些年上上下下沒少談素質教育也沒少做各種改革,但是為什麼更多的人不但沒覺得減負了,反而覺得投入的各種成本反而更大了?原因就是即便是你再怎麼推行“素質教育”你都是用“分數”來決定孩子是否能夠升入下一個學段中更好的學校!

所以,雖然素質教育試圖打破“唯分數論”的教育弊端,但是客觀上卻沒有辦法迴避這個問題,

而且現實是:你會發現搞素質教育的成本和代價一點不比搞應試更低,但是應試那部分你還是不能夠丟掉……

實際上“應試教育”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提出素質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否定應試,而是儘可能的削弱“唯分數論”的極端表現,但是正如我們看到的一樣,面對中考、高考等這些影響人的命運的考試的時候,還是要看分數!所以應試這塊是我們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

<strong>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生活條件一般或者比較差的大多數人,他們享受不起素質教育。

人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溫飽”問題,而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自己的孩子連中考都沒法順利通過,沒法上個普通高中,或者讀了三年高中最後連個像樣的大學都沒考上,你還要跟他們談素質教育我認為這就真的是太具有諷刺意味了。

我並不否認素質教育理念中存在著非常好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同應交教育一樣,並不是合適每個家庭、孩子的客觀能力。


而對於那些條件一般的家庭來說,反而是應試教育更加適合他們。

只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只要求孩子學習好顯然已經不行了,所以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讓更多的家長懂得、學習怎樣的家庭教育才是對孩子的最好幫助。否則家長們總是讓孩子學啊學啊卻忽視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建設,那麼對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是危害巨大的。

孩子的學習方式取決於孩子自身能力,更取決於家庭教育以及他所能夠接收到的學校教育質量,“補習班”不過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小環節而已,有的人需要,有的人不需要,有的人求而不得,有的人卻並不願意去……我們沒法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更沒法用一個統一的要求去強制,否則無論怎麼去做都會對另外一部分孩子帶來傷害!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應試教育沒什麼不好,因為它保證了大面兒上的公平,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別的選拔人才制度比它好能替代它。

它就像一件老式的古董傢俱,笨拙陳舊但耐用。

儘管應試教育有人抨擊但它幾十年來選拔出了無數英才充實到了國家的各個層面,整個中國蒸蒸日上,大國已經開始崛起,這就是它的功績所在,無人有資格質疑!

說它遺漏了一些人才但世上哪兒有完美的制度?一些選拔人才的制度,只要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麼即使有些疏漏也是好制度!

至於補習班,和應試教育有點關係,但更多的是社會輿論和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的家長的鍋。

高考,就是一個標準,選拔人才的標準,錄取的比率去年是82.1%,這已經很高了,可社會輿論還在整天抬舉吹捧什麼名校如何如何好,家長們還是拼命地推著抬著孩子蜂擁而來,怪得了誰?

上了大學之後只要有心向學什麼知識學不到?

如果心智不堅無心向學進了名校也是渣渣。


鋼筆刀


看到這個問題,讓人想到這幾天鬧得沸沸揚揚的996,看來,我們社會的加班文化真是從人的小時候就開始培育和傳承了。補習與加班的可比性非常強。父母就像企業的老總,教育孩子就像父母經營一家公司,父母希望這個公司能不斷成長壯大。但競爭是殘酷和激烈的,為了不被淘汰,增強競爭力,於是父母就會讓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別的父母看到人家的孩子去上補習班,自己的孩子不能被落下,所以也讓自己的孩子去上補習班。由此,就說明為什麼996會在某個行業普遍實行的原因。

但這種方式對人的成長又有多大益處呢?補習佔用了孩子大量的課餘時間,讓他們失去了很多童年、少年時期的成長樂趣。而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補習孩子往往是被迫的,並非他們的自覺自願,所以孩子學習的動力不是來自人內在對學習的熱愛,而是來自父母的壓力、考上大學能有一個好出路等的外部動力。因此,當孩子高考金榜題名後,都會感到壓力被釋放,人自在輕鬆,但也會產生懈怠心理,讓人在本該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本質力量的關鍵時期放飛自我,浪費人生最寶貴的時光。

生活不只是學習、工作。當人被迫把大量時間用於學習和工作,自己想做的事很少時間或沒有時間去做,由此,人在生活中能獲得多少快樂呢?而沒有愉快的心情,又能激發出多少人對學習、工作的熱情呢?沒有熱情,人的學習、工作的效率又能有多高呢?

所以,無論是補習還是加班,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並不大。不過,反過來看,卻能發現讓孩子補習,讓員工加班反映出父母的教育能力、企業老總的管理能力不高這樣一個事實。原因不多說,就憑企業老總能認可996工作制,就表明老總能有這樣的思路,不是給自己的孩子報過補習班,就是從這種補習文化薰陶出來的。而讓孩子上補習班,又能體現人的什麼能力出來呢?


馬尾侯


中國的應試教育的確不是最好的教育模式,但確是目前相對比較公平公正的升學,選拔人才的競爭模式。也是唯一一條普通老百姓通往更高社會階層的通道,很多人通過高考改變了人生的道路。

很多學生之所以不惜重金,不顧辛勞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就是為了擠上這個獨木橋,到達輝煌燦爛的彼岸。


阿明老師說教育


最近幾年各種各樣補習班五花八門,其目的有些還不事想多掙點錢嗎?真正要作貢獻就不要收那麼高的費。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但也有個限度,好比機器一樣,用久了是要壞的,補習多了,未必有好處。如憑你自己,勞累了你疲憊不?孩子本身在學校學習就累,家庭作業多,我個人認為給孩子減壓對身體,身心都有好處。


用戶火熱夏季116


這叫過度學習,有害無益。不管什麼事都必須有度。任何事超過度就是害。我們當今的應試教育就嚴重過度,對孩子身心傷害巨大。


望星空154397213


應試敎育害死人,學生只為分數學習,什麼國家大事,國家棟梁,接班人統統在腦後,爭分奪秒的學習就是為兩個字“分數"。


正義191567868


誰都知道不好,孩子特累,家長費錢,可是有什麼辦法呢?有高考壓著,不能不補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