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安高科再次“叩門”創業板 應收賬款大幅上升或成上市絆腳石

本報記者 尹麗梅 童海華 北京報道

鄭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安高科”,430373.OC)擬於創業板上市。4月8日,捷安高科發佈公告稱,公司已於3月28日向證監會提交了上市申請,並於4月4日獲得了證監會受理。

《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發現,這是捷安高科第二次擬登陸創業板上市。早在2016年底,捷安高科就曾啟動其第一次創業板上市計劃。不過,2018年3月2日捷安高科公告稱“因調整上市計劃,將向證監會申請撤回上市申報材料”。由此,捷安高科第一次IPO計劃中止。

就此前中止上市背後的具體戰略考量及一年後再闖創業板是基於哪些考慮等相關問題,本報記者致電致函捷安高科方面,其董事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董秘牛紅勳這一段時間都不在公司,會盡快將採訪信息傳達給他。”不過,截至發稿,記者尚未收到對方回覆。

再闖創業板

公開資料顯示,捷安高科主要從事軌道交通、安全作業、船舶和軍工領域仿真實訓系統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同時提供相關技術服務。捷安高科的前身為成立於2002年6月的鄭州捷安網絡科技開發有限公司,2011年9月,該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即為捷安高科。2014年1月,捷安高科在新三板掛牌。

掛牌5年的捷安高科欲闖關創業板。2019年4月8日,捷安高科發佈公告稱,3月28日公司向證監會提交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巿的申請,並於4月4日取得《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受理單》,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巿的申請已被證監會正式受理。

根據招股書,捷安高科擬首次公開發行股份總數不超過2309萬股,且不低於本次公開發行後總股本的25%,本次發行前公司總股本為 6926.6萬股。據悉,本次募集資金將用於投向“軌道交通虛擬仿真實訓系統技術改造項目”“安全作業仿真產業化項目”“研發中心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分別擬使用募集資金11553.25萬元、9665萬元、4798.87萬元及8000萬元。

這並非捷安高科首次衝擊創業板。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16年捷安高科就啟動其首次IPO輔導。2016年12月,河南監管局在其官網公示稱,捷安高科擬在A股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正在接受中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原證券”,601375.SH)對其進行輔導,已於2016年12月15日在河南證監局進行輔導備案。

頗為蹊蹺的是,僅3個多月後,捷安高科就解除了與中原證券的IPO輔導協議,並同時將IPO輔導券商變更為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彼時,對於中止與中原證券的IPO輔導協議,捷安高科方面僅模糊稱“鑑於公司戰略發展需要及慎重考慮”,並未披露具體因由。

隨後,捷安高科繼續推動上市計劃。2017年7月,捷安高科通過董事會決議,擬於深交所創業板發行不超過2183.87萬股新股。2017年8月,捷安高科向證監會提交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巿的申請,並隨後取得《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受理通知書》(171678 號)。

2017年12月,捷安高科收到證監會出具的《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項目審查一次反饋意見通知書》(171678號)。不過,劇情旋即出現反轉。在排隊等待近7個月後,2018年3月2日捷安高科發佈公告稱,公司因調整上市計劃,將向證監會申請撤回上市申報材料。

對於捷安高科中止IPO,業內不乏猜測,有業內人士表示,或是因為公司淨利潤較低。據《大河報》報道,與同時期排隊企業營收均值2.95億元和淨利潤均值3331.6萬元相比,首次衝擊IPO的捷安高科不僅營收偏低,淨利潤規模也相對偏小。

本報記者注意到,根據其當時提交的IPO申請文件,捷安高科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第一季度分別實現營收5443.11萬元、8747.82萬元、1.6億元和1147.41萬元,分別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1375.05萬元、1920萬元、2904.25萬元和-828.12萬元。

應收賬款持續大幅增加

近年來,捷安高科的營業收入及淨利潤均呈現較大增幅。根據招股書,2016 年末、2017 年末和 2018 年末(以下簡稱“報告期內”),捷安高科營業收入分別為1.59億元、2.17億元和2.69億元;同期歸屬於發行人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2904.26萬元、4990.55萬元和7296.81萬元。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在軌道交通領域,捷安高科與同行業上市公司成都運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運達科技”,300440 .SZ)存在較大差距。

根據運達科技2019年2月26日披露的2018年度業績快報,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億元。同時,財報數據顯示,2016年與2017年,運達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97億元、5.95億元,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1.35億元和1.19億元。

具體到軌道交通仿真實訓系統業務方面,目前運達科技2018年年報尚未出爐,不過根據2016年和2017年財報數據,運達科技軌道交通運營仿真培訓系統業務分別實現1.57億元和1.86億元營收;而同期捷安高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軌道交通仿真實訓系統收入實現的營收分別為1.41億元和1.68億元。

與此同時,應收賬款高企或成為捷安高科登陸創業板的“絆腳石”。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捷安高科應收賬款淨額分別為5623.66萬元、9758.98萬元和12160.16萬元,應收賬款淨額佔當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35.12%、44.94%和45.14%。報告期內,捷安高科應收賬款淨額大幅增加,應收賬款淨額佔營業收入比例呈上升趨勢。

捷安高科方面表示,公司應收賬款大幅度增加,主要原因包括: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帶動應收賬款增長;公司收入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特別是12月份,各年12月份確認收入形成的應收賬款賬齡較短,且客戶付款審批流程週期較長,難以在年末收回;隨著與大客戶交易金額的持續增加,公司大額應收賬款中,對應單個客戶應收賬款金額提高。

本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捷安高科應收賬款增速超過營收增速。報告期內,其營收分別為1.60億元、2.17億元和2.69億元,營收增速分別為83.90%、35.63%、23.96%。其應收賬款增速分別約為329.51%、73.53%和24.60%。同時,與之對應的是,報告期內公司應收賬款週轉率分別為4.36次、2.72次和2.38次,呈逐年下降趨勢,這表明公司回款能力降低。

捷安高科方面在招股書中表示,隨著公司營業收入的增長和公司處理大型合同能力的提高,公司的應收賬款、存貨等資產的規模也隨之呈現上升趨勢,對公司流動資金產生較大佔用。

“應收賬款大幅增加,將影響公司的資金週轉,進而帶來營運資金壓力的風險,是上市進程中的一道‘坎’。”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此前曾分析稱。

捷安高科方面在招股書中坦承,公司應收賬款存在不能及時收回甚至發生壞賬的風險;並表示,公司目前嚴格按照與客戶簽署的合同相關條款及時收款,同時加大對應收賬款的催收力度,努力改善賬款回收情況。

本報記者梳理發現,2018年捷安高科的存貨金額達4413.28萬元,同比2017年上升24.26%。2016年~2018年捷安高科的流動負債分別為8848.12萬元、9389.23萬元和10523.12萬元,2017年、2018年分別同比上升6.12%、12.08%。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作為一家以研發為核心的企業,捷安高科近年研發投入上稍有減緩趨勢。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1703.14萬元、2046.10萬元和2173.64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0.67%、9.42%和8.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