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去世時“不悲不喜”?心理學家的解釋“字字戳心”

親人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給予了我們成長中所有的愛護與包容,也為我們付出了他們很多的心血。可萬物輪迴,人終有一死,我們很難接受最心愛的人離我們而去,可這確實誰也逃不開的現實。親人去世時,有的人也許會嚎啕大哭眼淚流盡,那是一種下意識的鼻尖發酸。但有的人卻會表現得看上去並不“悲傷”,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呢?心理學家的解釋“字字戳心”。

親人去世時“不悲不喜”?心理學家的解釋“字字戳心”

心理學家表示每個人在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的時候反應都是不一樣的,這是一種防禦機制。有的人在接到令人難過的消息時,不能接受然後崩潰痛哭,但是有的人會遲鈍一些不會立刻表現出什麼樣的情緒,所以看上去有些“不那麼悲傷”,又或者是已經麻木。人的心理是隨著成長環境和社會環境逐漸成熟的,年少的時候被家裡精心呵護,眼淚和撒嬌可以解決一切。可是長大後,我們發現,即使是眼淚流乾也不能解決任何事情,成年後我們見過太多讓我們無奈的事情,早就有了一顆稍許冷漠而麻木的內心。

親人去世時“不悲不喜”?心理學家的解釋“字字戳心”

與其說有的人表現出來的“不悲不喜”,不如說他們是在下意識的理智,因為他們知道,上天又一次對他殘酷了。在那一刻,他們是麻木的,他們偽裝著堅強,因為從這一刻起有更多要承擔的責任,只能將所有的傷口內都壓抑在了心中。但是在某一天,忽然驚覺家裡再也沒有了這個人的身影,飯桌那邊的位置空空蕩蕩,耳邊再也沒有了那時覺得吵鬧的叨擾時,所有的悲傷都會席捲而來,那是一種只有他們自己能夠感受到的巨大的悲傷。所以珍惜當下,才能讓以後儘量不後悔。

親人去世時“不悲不喜”?心理學家的解釋“字字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