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和重慶怎樣才可以避免“瑜亮情結”,加速同城化?

忘了天空的翅膀


成都與重慶既然是老天爺要放在一起的,想分都分不開,想不搭理對方都不可能。就好好的過唄!

為什麼一定要爭個高低?

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同屬一個城市群,好像就沒有重慶成都人這麼糾結。

重慶成都人大度一點吧。鄧爺爺早都說過“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點在全國,全世界都是真理了。為什麼這句話的發源地反而不好使呢?

我的老家是重慶的,也在重慶買了房子,退休後肯定會重慶養老。但是我在成都生活了10多年。我覺得重慶成都都是非常好的。

重慶成都都不排外,外地人到了重慶成都都覺得很友好,很容易融進當地人的圈子。

為什麼重慶成都人自己就不能包容呢?

以前的事,不要再提了。不要像怨婦和小男人似的,彼此釋懷吧。首先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再彼此取長補短,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建設好,以整體的方式參與城市的競爭,把成都重慶,以及成渝地區都建設好。

遠親不如近鄰!何況又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何必呢?

成渝協同發展,或同城發展對成都重慶是最好的選擇。

成都與重慶雖然各自發展得都還不錯。但是比起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差距還是挺大的。再不協同,就有被中部城市群所超越了。

這些年武漢,鄭州也發展得很好。他們抱團,一定會對成渝造成危險。兩個沒有什麼交往的城市因為共同的經濟利益都能走到一起。我們重慶成都為什麼就不行呢?

重慶成都誰做老大,誰當帶頭人真的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當中國經濟的第四極穩穩的建設起來時,重慶成都以及成渝地區都是值得自豪的。


藏像


這是什麼話?

"既生渝,何生亮″,不是巴國才子周渝被氣死時的臨終喋血之言嗎?怎麼能用到宇宙第一大城市,欣欣向榮發展好的不要不要的大重慶身上。

中央要求以城市群的經濟增長極模式,完成供給側改革和產業轉型,以拉動全國的經濟增長水平。成渝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四大城市群之一的成渝城市群的兩大支點,應該以中央政策精神為宗旨,以國務院的要求為目標,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心,團結一致,相向而行,而不是像江東小周郎那樣嫉賢妒能,不顧大局,心胸狹窄,打肚皮官司。

古語有云: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與智長者共事,良益頗多也。請記住,"度″乃氣度之度,非俗中愚人之"毒"也。


瘋舞光頭Jilon


吃地溝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一個城市GDP高還是低,跟你們這些屌絲有啥關係?

一個城市某某產業有優勢,跟你們的自豪感有啥關係?

一趴牛屎又大又新鮮,屎殼郎有沒有感到光榮?

你是政府決策者?還是納稅大戶?還是建設標兵?

一天到晚,搞些求莫明堂搞地域之爭,累不累

你只是一隻螻蟻!

城市繁榮或衰敗,有你不多無你不少。


旅行顧問招財貓


不久前看見一個帖子,一群重慶人正在商量怎麼阻止成都的發展。在為他們的歹毒感到吃驚之餘,也真為他們的智商著急呀。這群記吃不記打的蠢貨,他們的祖先就幹過這樣的事兒,勾結外敵,滅掉了當時的蜀國。但自己也被順手滅掉。在當今一箇中國的前提下,憑你幾隻猴子臂能阻擋成都前進的步伐嗎?


戈61


這個問題根本不存在,本質上並非什麼瑜亮情結,而是民間的口水仗互鬥,這其中也是有緣起的。

重慶、成都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分別代表先秦巴和蜀的核心區域,但嚴格地講,是古有巴蜀、今有川渝。這兩座城市的歷史發展各有特色。

(一)

重慶有著3000年餘年曆史文化,歷江州、楚州、渝州、恭州而至重慶。宋徽宗之恭王府,帝王發家之地,古代重慶雖無驚天之史,也是西南重鎮,畢竟重慶扼守長江、嘉陵江,在古代,最現代化的交通便是水運,所以重慶自古便是西南物流集散地、商賈發達、信息交匯。元朝,釣魚城保護戰作為重慶護國的首勳之戰,這場深刻影響歐亞大陸格局的戰役載入了世界戰爭史,也展示了重慶不同凡響的豪錚性格。

而成都,因長安雨露而盛於唐宋,是成都作為長安後花園的輝煌時代,有種說法形容當時盛況:“揚一益二",不過文學家的褒稱,勿把客套當真,揚既遠非一,益更遠非二。元之後,國家政治文化中心東移,成都實際偏居,明清頹廢,至民國已極其殘敗,甚至不如自貢,更遠遠不如重慶。成都地處四川盆地深處,成都平原是兩個山脈對峙間的狹長小型平原,孕育了發達的農耕文化,但在農耕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成都的地緣和意識讓其慢了半個世紀。

(二)

重慶是長江上游和整個西部地區中最早開埠之城,是西部最早形成現代城市雛形的地方,也是西南迎接現代文化的前哨基地,彼時,航運升級,重慶外商雲集、外國使領館紛紛登陸,至今遺址尚存。民國期間,四川省政府實際駐於重慶,四川大軍閥楊森府邸也在重慶。上世紀中葉,重慶迎來近代第二次大發展的機遇,抗戰爆發,作為民國政府院轄市(相當於今直轄市)的重慶以戰時首都的身份,成為二戰同盟國遠東指揮中心,與倫敦、華盛頓、莫斯科並稱四大城市。

解放後,重慶繼續作為中央直轄市,併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府地,劉伯承、鄧小平、賀龍主政。50年代中期,全國行政轄區大調整,全國六大區撤銷、12個直轄市除北京和上海外全部撤銷,重慶降為副省級城市與四川省、西康省先後成立新四川省,原川西行署所在地,成都,被定為四川省會(地級)。當時還有個背景,中印對峙,戰雲密佈。

從此,開始四十餘年的川渝合併期,重慶和成都開始分別扮演經濟工業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的雙城角色。在經濟工業上,重慶是解放後滬漢沈渝四大發動機的老四,是西南工業和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輸血機,六十年代其總產值能佔整個西南的三分之一、為成都的四倍,也是首個百萬人口大市。從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重慶還三次成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表明其西南經濟中心地位牢不可撼。在政治文化上,成都則開始接受近代百年來的第一次洗禮,省會城市基礎建設大幹快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或開始興建,或從昆明、重慶等地遷轉。還有現在成都人喜歡掛在嘴邊的鐵總、民航局、軍區也開始在成都布點(軍區是八十年代從昆明轉至成都的);外國領事館也向成都設點。這些,作為區域派出機構雖無實權,更多隻是協調機構,但體現了當時時代的通常的合理做法。

(三)

八十年代初期,小平同志視察重慶(震怒於重慶民生建設),提出了川渝分治。由於當時各種現實力量的博弈,出現了長達十幾年的論證期,直到三峽工程開工,才最終以恢復直轄+擴編入原屬四川的萬/涪/黔三個庫區地級地區的方式完成小平同志構想。

但恰恰是那十幾年,由於重慶即將恢復分治的國家戰略已成定勢,由於眾所周知的釜底抽薪式搶遷和攔阻原因(有興趣的自行查閱),導致重慶建設嚴重衰退,雖然其仍保住了西南最大工商業城市的地位,但元氣大傷,重慶的經濟產出從三倍於成都降為1.5倍於成都。

這十幾年的變故,恰恰是兩地口水仗的矛盾根源。講了這麼多,才終於講到兩地"矛盾"的起因。

城市間有競爭是正常的,良性的競爭有好處,但惡性的爭鬥卻無益。重慶-成都的民間口水仗,無外乎三:

一則是重慶作為西南老大哥為四川的建設無可爭議地講,功勳卓著。但卻在少數成都人口中,不僅不感恩還不承認,不僅不承認還倒打一釘鈀。人心之悲莫過於此,換位思考,概當何如? 這是癥結之根。

二則是同處西南,西南總體區位優勢不突出、經濟落後、軟硬資源等投資環境差於沿海,在此情況下,城市營銷、宣傳大戰在中西部揭開。成都是出色的炒作者,但過於急功近利,大量拔高自己、貶低近鄰(漢渝西)的軟文一波接一波,雖然成都人娛樂了自己,實則在本來矛盾上再火上澆油。至今仍有大量成都噴子刻意抹黑重慶發展歷史、扭曲重慶發展現狀,形成了事實上的局部的(違法的)惡性毀謗。加之重慶性格火爆、忍不得氣,造成了局部的嚴重的口舌互鬥。

三則是新世紀後,區域發展你追我趕,對有限的發展資源的拼搶愈加白熱化。實際上,九十年代末原四川省委某領導已提出舉全省之力建設成都,進一步強化了資源的拼搶。但我認為,此舉的後遺症更主要的體現,是在於造成了四川省內的發展更加嚴重的不平衡,造成了川內矛盾居多。

重慶、成都,總體上講,兩地都有厚重的歷史人文,也有相當好的發展基礎,都是內地的重要中心城市。

適當的競爭可以有,必須有。但不合理的比拼、拆臺大可不必。成都有成都的優劣,重慶有重慶的優劣,國家賦與的城市責任也各有側重。

說到這裡,我想起成都人喜歡黑噴重慶的一個習慣性謠言,說重慶山高路陡環境惡劣,在此有必要順道予以澄清。因為世界是丈量出來的,諮訊時代還造謠是極其愚蠢的。

重慶其實是一個多地貌城市,既有大山(主要在渝東的涪萬黔庫區)、也有淺丘(主要在渝北、渝西)、也有大量平地(渝西郊區、嘉陵江以北的主城區、西永片區)、還有大江大河湖泊。很多人以為到了重慶的洪崖洞抖了幾下音,那就是重慶,錯了,其實那是重慶最小的區,也是真正的山城得名處,而主城區很大,平的地方很多。一座城市,有這麼豐富的地貌,不是城之幸事麼?


故鄉廣安


開門見山,亮明觀點:

成都和重慶無法避免瑜亮情結

成都和重慶不可能同城化。

首先說說瑜亮情結為何無法避免

1.這種情結存在於民間,無法用法律法規來規範,也無法用指示通知來禁止。對此,成都人說,莫得法,重慶人說,不得行。

2.這種情結由來已久,根深蒂固,而且群眾基礎廣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對此,成都人說,好煩喲,重慶人說,麻球煩。

3.這種情結其實並沒有真正妨礙兩地的發展和交往,不必談虎色變。對此,成都人說,莫切管,重慶人說,管球他的。

4.這種情結反而會加強兩地的聯繫和了解,相互關注著對方的動靜,心裡時常惦記著對方,三天不說嘴巴癢,給兩地圍觀群眾增添不少話題。對此,成都人說,你個瓜娃子又在做抓子,重慶人說,你崽兒又在搞啥子名堂。

接著說說兩地為何不可能同城化: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雙方一致同意堅持自己的特色,發揮各自的優勢,差異化發展,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橋。對此,成都人說,這樣子好好喲,重慶人說,對頭。


想用的名稱被搶注


大學以前很少去重慶,從電視小說李伯清知道的重慶和成都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是直轄市而已。後頭切重慶多了幾回,發現和成都確實差不多,無外乎就是重慶路陡一點,成都路平一點。說話口音有點區別。現在30多歲了,慢慢發現重慶成都有敵我矛盾了一樣。


BI8BGM


成渝自古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巴山蜀水山水相依命運與共,兄弟再有競爭也還是兄弟,瑜亮雖有情節終究聯手抗曹。


手機用戶60262807500


成渝同城這個怕是要百年以後了吧,除非在中間弄一個雄安新區一樣的未來新城,不然同不到,太遠了。


一右228


參與討論這類問題,頓時有一種當了大領導的趕腳。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