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主任介绍浙江省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典型经验做法

张平主任介绍浙江省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典型经验做法

4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浙江湖州长兴县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省推进综合医改、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张平主任介绍浙江省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典型经验做法

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张平介绍浙江省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典型经验做法。

张平主任介绍浙江省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典型经验做法

一直以来,浙江的卫生健康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新一轮医改以来,特别是2016年浙江省被纳入综合医改试点省后,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浙江省全面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聚焦破解卫生健康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聚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央要求、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具有浙江特色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

主要做法体现在四个方面:

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夯实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

“基层不强”是长期以来制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块主要短板,也是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大制约。所以我们把推进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重组、体系重构、机制重建和服务重塑,实现基层服务能力达标升级,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一是深化“双下沉、两提升”, 既要“城市医院强”,也要“县级医院强”

针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全面推进城市医院和医生下沉,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54家省市级三甲医院与122家县级医院开展了紧密型合作,累计建成各种类型的医联体526个,通过“双下沉、两提升”,县级龙头医院的管理、技术和服务能力全面增强。

二是推开县域医共体建设,既要“县级医院强”,也要“县域医疗强”

如果说“双下沉、两提升”促成了紧密型、半紧密型的医联体建设,解决了县级医院龙头带动不强的问题;那么县域医共体就是要把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一家人”,形成管理、服务、利益、责任和文化“五大共同体”,我们认为这是破解“基层不强”、推动实现“乡活”的根本出路,也是改革的主战场。

在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当中,在改革路径上,坚持试点先行与高位推动相统一,2017年9月在全省11个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整合县乡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制机制。从试点情况来看,县级医院急危重症抢救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三、四类手术例数增长10%以上;乡镇卫生院对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也得到了增强,三分之一以上乡镇卫生院恢复或者新开设了一二类手术,门急诊和出院人次分别增长12%和22.3%,基层就诊率提高6.1个百分点,达到67%,县域就诊率达到86%,医疗费用也得到了较好控制。

基于试点成效,在去年9月,由省委、省政府在德清县召开会议,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全面推进医共体改革。在改革的内涵上,提出了“一体两层级、三医四机制、五中心六统一”的改革新要求。“一体、两层级”就是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融为一体、成为“一家人”,但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统分结合,重点是解决体系重建的问题;“三医、四机制”,就是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改革医保支付、服务价格、药品供应及人事薪酬等机制,重点解决制度供给的问题;“五中心、六统一”,就是在医共体层面,要求成立人力资源、财务、医保、公共卫生和信息化“五大中心”,统一医共体的资产运营、物资采购、人员使用、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和绩效评价,重点解决运行保障的问题。

在推进医共体建设上,目前70个县(市、区)已经全面推开医共体改革。208家县级医院、1063家卫生院,一共组建成了161家医共体。改革以后,县乡机构人、财、物等要素流动的渠道被打通,医务人员的编制、岗位、身份等“藩篱”被打破,职称评审、内部考核、绩效分配等内部机制被激活,碎片化的资源被攥成了一个个“拳头”。

三是落实“三个强化”,既要“基本医疗强”、也要“公共卫生强”

增强医共体合理诊治、主动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内生动力,强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看病有钱”向“防病省钱”转变。实行“1名全科医生+1名专科医生+1个签约团队”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机制,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面已经达到了73%,县乡村层级断裂、服务脱节的问题逐步得到扭转和解决,“村稳”的良好态势已经显示出来了。根据第三方评估显示,群众对县域医共体的满意度达97.8%,医务人员满意度达94.8%。

以打造“数字健康”为支撑,加快构建“上下联、信息通”的运行新模式

坚持以“数字健康”驱动改革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为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赋能。

一是在布局上,突出系统性

拉开信息大框架,谋划“五个一”的重点建设项目。

二是在建设上,突出见效快

省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启动建设,县(市、区)检查检验、影像、心电、病理等应用共享实现全覆盖,5G远程会诊系统初步构架。居民电子健康卡和医保卡“两卡融合、一网通办”,发卡量累计超过1500万张,群众不论在哪家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哪张卡的入口,挂号、诊疗、检查、取药、付费等线上线下服务可“一步到位”。“浙江健康导航”全面运行,一键挂号、就医导航、排队叫号、报告查询等由一个APP实现;互联网医院服务与监管平台正式上线,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慢病网上复诊、家庭医师网上签约等服务,并实现数据留痕、全程监管。

三是在应用上,突出新体验

省市级医院门诊智慧结算率达77%,病区智慧结算率达62%,湖州市首创“医后付”,把付费环节从诊疗流程中彻底剥离,杭州等地全面推开;检查检验结果,具备2种以上智慧查询方式的医院比例达98.53%,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均建立“智慧药房”,过去“人等药”、现在“药等人”。

以实现“四个分开”为目标,不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既要补短板、提能力,更要优层级、建秩序。浙江省把建立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紧扣“四个分开”的要求,合理布局资源、分流病人,积极推动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到基层”的就医新秩序。

一是围绕推进区域分开,打造“医学高峰”

浙江省主动对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打好医疗质量安全提升攻坚战,加强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去年全省三级综合医院三四类手术占比提升19.17%,出院患者中RW≥2的疑难重症病例数增长29.21%。恶性肿瘤、心脏大血管手术省域外转人次有效下降,区域医疗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是围绕推进城乡分开,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

开展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县级医院能力水平不断提升,诸暨、东阳、瑞安等县(市)人民医院达到省市级医院水平,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三是围绕推进上下分开,强化基层网底作用

制定了基层首诊、县级医院首诊和县域不轻易外转三张“病种清单”,畅通双向转诊通道,让急性病和术后恢复期患者转到家门口康复。为了让下面乐于接、接得稳,2017年,在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要求,建立了乡镇卫生院“建设运行靠政府、增加收入靠绩效”的服务补偿新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

四是围绕推进急慢分开,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用好医保支付政策的杠杆调节作用,在金华市、德清县等地试点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推进住院按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结合点数、门诊按人头结合家庭医生签约付费等改革,进一步完善日间手术、慢病“长处方”等制度,既节省了医保资金、减轻了病人医药负担,也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让群众看病更有序、就医更加协调。

以深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努力实现服务的优质高效

服务是医疗卫生的本质属性;实现服务的优质高效,也是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去年以来,紧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烦”等“关键小事”,持续推进服务更优、效率更快、技术更高。

一是优化“服务用情”

坚持从群众的视角谋划政策体系、用群众的语言设定发展目标、以群众的感受来确立工作标准。从17家省级医院做起,建立医疗服务月度“心”级排行榜,每个月向社会公布,倒逼医院主动创新服务的理念、作风和方式,实现就诊更便利、体验更舒适。

二是提升效率用劲

一些群众反映,到大医院看病有“三长一短”,就是候诊长、缴费长、取药长、但就诊短,为此,浙江省推出“看病少排队”“检查少跑腿”“付费更便捷”等十大举措,各级医院再压流程、再简项目、再优环节,城市医院高峰时段排队平均时间从8.26分钟缩短到3.06分钟,分时段精准预约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排长队”“人满为患”已经大为减少,协同、高效、智慧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加速形成。

三是提高技术用心

在城市医院,推广常态化、个性化、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在县级医院,建好县域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新生儿救治等专病中心,努力实现技术更精准、诊疗更安全。浙江省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得到了各方肯定,并被评为2018年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今年,浙江省将以“领跑者”的标准,再推新“十大举措”,提质、扩面、增效一起抓,坚决把改革进行到底。

总之,浙江省将始终不忘医改的“初心”和“使命”,牢牢把握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精髓和要义,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持续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融合、创新和升级,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

张平主任介绍浙江省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典型经验做法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微

扫描指纹关注“健康浙江”

注:长按指纹,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