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政策有多好?土耳其戰俘不願回國

本文摘自《世界第一等戰俘營:聯合國軍戰俘在朝鮮》

土耳其在朝鮮戰爭中,出兵一個旅,僅次於英國,被俘官兵240餘人。

志願軍政策有多好?土耳其戰俘不願回國

志願軍痛擊土耳其旅

土耳其俘虜絕大部分都是農牧民,一般沒有什麼文化。由於他們在國內過慣了艱苦生活,所以他們對西方俘虜尤其是美國俘虜所不習慣的戰俘營早期生活完全不以為然,能夠適應得很好。最早被俘的一批土耳其戰俘到達碧潼戰俘營時,形勢還處在我志願軍沒有供應線、給養全靠朝鮮人民軍費力向四鄉農民徵集階段,每日伙食只供給黃豆、玉米和部分小米。美國戰俘吃不下去,也不知該怎麼吃,要由朝鮮或中國俘管人員為他們煮飯吃,而土耳其戰俘卻會想辦法來吃。他們在美機轟炸的廢墟瓦礫堆中,撿上一塊破鐵片,用幾塊磚支起來,燒火炒著吃。炒熟後的黃豆、玉米香噴噴,他們吃起來津津有味。沒有開水供應,他們就喝冷水,習以為常。因此,他們完全沒有受到飢餓的困擾。但他們卻不好管理,原因有二:一是戰俘營沒有翻譯,說話他們根本聽不懂;二是他們像一群散兵遊勇,四處跑,根本集中不起來。據最早收容俘虜的於忠智科長說:“集合時不是找不到他們,就是他們鑽到伙房或廁所,裝病不出來。真傷腦筋!”

我於1951年2月間到達碧潼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營,見營區有一些中東地區人面貌的俘虜在東遊西走,問隊裡幹部才知道他們乃是土耳其戰俘。據隊幹部反映,他們身體結實,不怕寒冷,在屋裡坐不住,整天在這裡扒,那裡挖,忙個不停,據說是想挖出一些財物來。有時他們把發給他們的原糧或麵粉,做成小餅,或炒熟,向美國人兜售,換取美鈔、手錶、鋼筆、戒指一類東西,搞“黑市交易”。他們多數人整天樂呵呵的,憨態可掬。問他們話時,他們指手畫腳又搖頭晃腦,往往能把人逗笑。

據後期調查,他們中約有85%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彼此以兄弟相待。一旦出現病號,他們個個都表示關心,噓寒問暖,打病號飯,盡心照料。所以土耳其戰俘病號不僅少見,而且有了病號也不愁沒有人照應。

1951年5月份以後,我志願軍戰俘營的生活條件好轉了,他們非常滿意。供應他們的牛、羊都交由他們自己宰殺或在近處放牧餵養。他們過節,如古爾邦節(宰牲節)和開齋節,我志願軍俘管人員都事先向他們調查瞭解,為他們準備豐盛的過節食物,他們的情緒十分高漲。平時他們有單獨的伙食,並由他們自己管理。

這些土耳其官兵都很淳樸,也並非總是不好管理,或蠻不講理。生活好了,又有了翻譯,他們也規規矩矩不惹是生非了。如我在的第4戰俘營中有幾十名土耳其戰俘是後來被俘的,其中有一名軍官,懂些英語,據說是土耳其軍隊中的英語翻譯。我志願軍俘管幹部無人懂土耳其語,就派一名英語幹部專管土耳其戰俘,他就是通過那名土耳其戰俘英語翻譯來實現管理的。這位我志願軍英語幹部終日與土耳其戰俘打成一片,待在一起,關係十分融洽親熱。土耳其戰俘把他當成自己的兄弟,對他尊敬而友好;這位我志願軍英語幹部向他們學習土耳其語,後來也能說一般日常用語了。 總體來講,土耳其戰俘淳厚、樸實、善良,內部團結、民性強悍,能吃苦,具有適應艱苦環境的能力。

1953年遣返時,有的土耳其戰俘明確表示不想回土耳其去,而想留在中國。但他們沒有文化,安置他們困難,再加上土耳其又是發展中國家,所以我們儘量勸他們回去。但還是有一個叫做卡浦基勃的土耳其戰俘一直堅持不願回去。他告訴新華社記者說他不願回去的原因,就是土耳其國內、軍內生活太苦,他感到我志願軍執行人道主義待他們很好。後來由於他掛念老母,經多方說服才決定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