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政策有多好?土耳其战俘不愿回国

本文摘自《世界第一等战俘营:联合国军战俘在朝鲜》

土耳其在朝鲜战争中,出兵一个旅,仅次于英国,被俘官兵240余人。

志愿军政策有多好?土耳其战俘不愿回国

志愿军痛击土耳其旅

土耳其俘虏绝大部分都是农牧民,一般没有什么文化。由于他们在国内过惯了艰苦生活,所以他们对西方俘虏尤其是美国俘虏所不习惯的战俘营早期生活完全不以为然,能够适应得很好。最早被俘的一批土耳其战俘到达碧潼战俘营时,形势还处在我志愿军没有供应线、给养全靠朝鲜人民军费力向四乡农民征集阶段,每日伙食只供给黄豆、玉米和部分小米。美国战俘吃不下去,也不知该怎么吃,要由朝鲜或中国俘管人员为他们煮饭吃,而土耳其战俘却会想办法来吃。他们在美机轰炸的废墟瓦砾堆中,捡上一块破铁片,用几块砖支起来,烧火炒着吃。炒熟后的黄豆、玉米香喷喷,他们吃起来津津有味。没有开水供应,他们就喝冷水,习以为常。因此,他们完全没有受到饥饿的困扰。但他们却不好管理,原因有二:一是战俘营没有翻译,说话他们根本听不懂;二是他们像一群散兵游勇,四处跑,根本集中不起来。据最早收容俘虏的于忠智科长说:“集合时不是找不到他们,就是他们钻到伙房或厕所,装病不出来。真伤脑筋!”

我于1951年2月间到达碧潼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营,见营区有一些中东地区人面貌的俘虏在东游西走,问队里干部才知道他们乃是土耳其战俘。据队干部反映,他们身体结实,不怕寒冷,在屋里坐不住,整天在这里扒,那里挖,忙个不停,据说是想挖出一些财物来。有时他们把发给他们的原粮或面粉,做成小饼,或炒熟,向美国人兜售,换取美钞、手表、钢笔、戒指一类东西,搞“黑市交易”。他们多数人整天乐呵呵的,憨态可掬。问他们话时,他们指手画脚又摇头晃脑,往往能把人逗笑。

据后期调查,他们中约有85%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彼此以兄弟相待。一旦出现病号,他们个个都表示关心,嘘寒问暖,打病号饭,尽心照料。所以土耳其战俘病号不仅少见,而且有了病号也不愁没有人照应。

1951年5月份以后,我志愿军战俘营的生活条件好转了,他们非常满意。供应他们的牛、羊都交由他们自己宰杀或在近处放牧喂养。他们过节,如古尔邦节(宰牲节)和开斋节,我志愿军俘管人员都事先向他们调查了解,为他们准备丰盛的过节食物,他们的情绪十分高涨。平时他们有单独的伙食,并由他们自己管理。

这些土耳其官兵都很淳朴,也并非总是不好管理,或蛮不讲理。生活好了,又有了翻译,他们也规规矩矩不惹是生非了。如我在的第4战俘营中有几十名土耳其战俘是后来被俘的,其中有一名军官,懂些英语,据说是土耳其军队中的英语翻译。我志愿军俘管干部无人懂土耳其语,就派一名英语干部专管土耳其战俘,他就是通过那名土耳其战俘英语翻译来实现管理的。这位我志愿军英语干部终日与土耳其战俘打成一片,待在一起,关系十分融洽亲热。土耳其战俘把他当成自己的兄弟,对他尊敬而友好;这位我志愿军英语干部向他们学习土耳其语,后来也能说一般日常用语了。 总体来讲,土耳其战俘淳厚、朴实、善良,内部团结、民性强悍,能吃苦,具有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

1953年遣返时,有的土耳其战俘明确表示不想回土耳其去,而想留在中国。但他们没有文化,安置他们困难,再加上土耳其又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尽量劝他们回去。但还是有一个叫做卡浦基勃的土耳其战俘一直坚持不愿回去。他告诉新华社记者说他不愿回去的原因,就是土耳其国内、军内生活太苦,他感到我志愿军执行人道主义待他们很好。后来由于他挂念老母,经多方说服才决定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