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4月8日武漢理工大學大一新生被輔導員訓話後自殺?

史努此


大學生居然也和中小學生一樣,對自己的生命如此不負責任,先不論武漢理工大學大一新生輔導員如何,單是大一新生的價值觀便讓人懷疑是怎麼考上大學的,別人的輕易幾句言論便產生輕生厭世情緒,如此大學生確實是渣渣。但事後的調查結論卻又是事件撲朔迷離。



當然,如果沒有大一新生的絕筆書信也不會聯想到是因為輔導員的言論導致學生輕生,但從學校的調查結論來看,輔導員也是一臉懵逼,都沒有對這名學生一對一的點名批評,也沒有在年級週會上有過激的言論和措辭,只能說,學生以死明志換來的卻是多數人的費解?感慨怎麼可能。


當然,學校通報中學生輔導員平時管理嚴格,但這在常理上並不是導致學生跳樓自殺的客觀原因,只能說,兩者前後矛盾,必然有一方在說謊,而死者已逝,學校如此通報調查結論,真的很難令人信服,學生家長也很難善罷甘休。

希望校方給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心情保溫杯


不瞞大家,本人正是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我是16級。武漢理工大學有五個校區,本人和這個發生事故的同學不在一個校區。

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對於死不可能認識淺薄,如果死,一定是長期的因素影響,最終在某一刻爆發,才會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名同學說是因為輔導員言論過激,然後自殺……各位換位思考一下,你導員罵了,然後你就寫了份遺書,果斷結束掉自己的生命。這一刻你不想你的親人,你的同學,你的朋友,你就直接game over 大家覺得這可能嗎?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性情剛烈,眼裡容不得沙子,所以這種可能性還是挺小的,畢竟能上武漢理工大學,起碼這點思想意識還是有的。

上面這段話的目的是說這件事可能是有其他的原因,說實話,中國這麼多大學生不可能只是武漢理工死人,而是因為其他學校的事情還沒來得及傳出來就被扼殺在搖籃了。所以大家正常看待這種事,有的人可能會和上次武漢理工大學上熱搜,死的那個研究生結合起來,那次事件我也呈批評態度,這種導師的品質實在是惡劣至極,我也想罵他。。。但是現在這是兩件事情,不能一概而論,一個是研究生,一個是大一新生,也聯繫不起來,輔導員和研究生導師也並無相似之處。

總之嘞,大家就靜待最後的調查結果,等學校把這件事情查個水落石出,找到原因所在。中國大學那麼多,大學生更是數不勝數,不可能只有武漢理工有這種事。好的,謝謝大家。

估計好多人也沒有看懂我說的,一句話,不要因為這一次的事件胡亂猜測,就靜待最後的結果吧。


一望無際941


大學老師現在是如同文革時期的初,高中教師,誠惶誠恐,深怕禍及其身累及家人。2005年我曾與一位中南財大的教授交談,他說現在學生反了,有次期未考試,他看到一位男生偷抄旁邊的同學試卷,就咳嗽一聲,起初還有效。以後連咳數聲也無效。正走過去準備勸阻,竟備該考生掌堌。一巴掌刷得眼滿金花,還口出狂言咳什麼咳,老子不就是抄抄卷子嗎,有什麼了不起旳。你要我掛科,我先讓你掛課。此事後來風大雨小不了了之。作為教授他打了你,你又能把他咋樣。我也是文革中當過學生旳,現在明白了老師旳難處和自己年青時不懂事的錯誤,權當報應吧。說完該教授仰天長嘆,神色鬱暗地結束了談活。此風不改,難以完成錢學森之問的大考。中國的前途及民族復興的路漫漫哦。


色空老道


看到這則新聞,我想起了我曾經上過的一節課,我想分享給大家,讓更多的學生、更多的青少年看到。

那是一個小長假前的最後一節,幾乎所有學習科目都或多或少的給學生布置了相應的小假期作業,當再次看見又一位老師捧著一沓試卷出現在教室門口的時候,不同的學生髮出了不同聲音,“唉,又一堆作業!”“我們怎麼做得完呀!”“簡直是災難!"“我們不願放假了!”“我們還放什麼假?”“我們這叫什麼生活呀!”……

教室夾雜著許多種不同的氣氛,學生中帶著許多種不同的情緒……

此時此景,我不由得靜默了兩分鐘,調整了自己的情緒和思維。最後我臉上堆滿善意的微笑,以輕鬆的語氣對大家說:“同學們,作業是多了一點,別生氣,別難過。如果你一定要生氣、難過,也行,你可以從教學樓一樓跳五樓,我不反對。可你千萬千萬別從五樓跳到一樓。”說完這句話我繼續微笑著,用自己和善的目光在每位學生的身體遊覽了一圈。

大概過了半分鐘,我發現學生平靜很多。接著我又繼續說:“同學們想想,作業雖多,如果你只能完成百分之九十,老師能罰你的款嗎? 如果你只能完成百分之七十,老師能毒打你嗎?如果你只能完成百分之五十,老師能槍斃你嗎? ”說到這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臉上出現了笑容。

“生活,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艱難,那麼灰暗。學習成績拔尖的同學,將來你可以去為國家研製更高端的火箭、導彈、飛機、機器人;成績稍弱的同學,你可以去維修火箭、飛機;成績中等的同學,你還可去開飛機、賣飛機;成績中等偏下的同學,你可以到飛機場去做安檢;能力再差一些的同學,你可到飛機場去賣水,賣水果;再不行還有國家扶貧。只要你好好活著,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總會留著一個屬於你的位置!”

我的話說完學生中暴發出一陣熱烈,持久的掌聲。

(認同我的做法及觀點的朋友,請積極點贊、評論、轉發)



九顆寶石


排除種種陰謀論不談,作為一名大三的在讀學生,我覺得我來分析這個問題會合適一點。

依舊人狠話多,來看看事件的回顧。

4月8日早晨6點多,武漢理工大學鑑主教學樓旁,一聲巨響後,發現一名學生跳樓身亡,引來一片圍觀和議論。

跳樓的人,是叫姓任的大一男生,經過現場勘察,排除了他殺的可能,是自己跳樓身亡。學校也成立專門的工作組,來給這位同學善後。



這位同學在QQ空間留下了一份遺書,字裡行間控訴著輔導員江熾對自己施加的語言壓力,宣洩著自己抑鬱的心情。

4月7日收假例會上,輔導員講的話,深深烙印在他心裡,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你今天講的很好,我這樣一無是處的人,到了社會也混不下去。我內向自卑,一大堆缺點,畢不了業,成為社會的渣渣,在你的描述裡我沒有未來,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還不如早點走了算了。”


(遺書內容)


輔導員這樣的教誨,我上週也經歷過。大三了要開始實習,面臨畢業的擔憂,我的女輔導員說:本科生遍地都是,你們以後就算500塊錢的工作一定要接下來,不然你們真的會失業等等。

很多老師、輔導員,教育方法都是如此,喜歡把事情往極為不樂觀的地方考慮,希望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然後事情上並沒有他們想的那麼壞。所以這些話我只聽聽,從不入耳,明白自己在幹什麼,要幹什麼就好了。

而此前,我沒記錯的話,轟動各界的陶崇園跳樓事件,也是來自武漢理工大學。

陶崇園,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被導師王攀長期控制,被迫以父子關係相稱呼,為其服務生活的方方面面,後不堪重負在母親面前跳樓。


所以,武漢理工大學三年內就出現了兩起反向很劇烈的跳樓事件,難道學校不應該思考一下自己在哪方面有不足嗎?

作為學校

1.加強大學生心理輔導,傳遞正能量思想價值觀

心理輔導課程是必須上夠一定的課時的,並且要在課堂上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早發現早解決;老師輔導員也應該多和學生相處,瞭解一下他們的內心,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愛。

2.整頓師資隊伍,真正做到學生的園丁。


作為學生

增強自己的抗壓能力,別太玻璃心。對重要的事情保持判斷力,對不確定的事情保持樂觀。堂堂的武漢理工大學,都認為自己的前途堪憂,那我這個普通的本科大學,豈不是要哭天喊地了。

培養自己的抗壓能力真的很重要,除了生死以外的事情,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不要動不動就抑鬱,換個角度想問題,正確的方法去解壓,作為男人,沒必要太脆弱。


你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因為那是你的權利;可是做出極端事情之前,想想含辛茹苦養大自己的父母,想想愛你的同學朋友,想想還有許多未完成的美好事情。

不要太自私了,我們有時候不完全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我們背後支持我們的千軍萬馬而與生活作鬥爭。


小雨影視


網上搜索了這個消息的有關內容,看了死者死前發的qq文字如下:

就因為這段文字,做為死者的死和輔導員有關,把責任推給輔導員了!

真實滑天下之大稽!

這是典型的知識考試中的勝出者,心理成長的失敗者。但是這錯、這責任無法算到輔導員頭上。

我們從以上文字中分析,看看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裡?

1,“一無是處的人,到了社會上也混不小去,活不了。”這話沒毛病。

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有優點和長處,包括死者也一定有他的優點和長處。還有一層,社會上真是有看不到自己優點和長處的非常自卑的人,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死者就是如此的人:

“我一直覺得我什麼也不會,還一大堆缺點。”這是典型的自卑、他自己無法超越的自卑。

自卑的人,一般比較敏感,對於別人的一句話或者一個用詞就會讓他聯想起很多很多,都可以和自己緊密聯繫,還能由此更加堅定自己的悲觀認識。

從官方發佈的報告和一些網絡上的反應,輔導員沒有什麼過激的針對死者個人的言論。

2,死者想死的念頭早已存在:

“我一直覺得我什麼也不會,還一大堆缺點。我這樣的人還有什麼未來呢?還不如死了算了。我一直猶豫著要不要死去。”從這句話,我們完全可以認為死者的心理癥結早已經存在,且不是幾個月或者一年半載結下的心結。

當然這和他的個性有關係,內向自卑。內向是個性,但不是所有內向的人都如他一樣自卑。所以他的關鍵是在自卑,從小沒有建立起來自信心,從小到大就是一直努力學習。

每個人都會追求一種個人優越感,就是自卑的人也不例外,一個人有過超越了個人優越感的一種追求,就會是一種恬淡的自我本真的狀態:我做事就只是想做事,不是為了別人的認可或者其他的名利,就是因為想做而已。

但是一般人無法超越個性優越感的追求。在上大學之前,所有努力學習的孩子都一門心思地努力拼搏要越過龍門,這是他們的目標,所以沒有時間思考人生的問題,一旦上了大學,就顯出問題了,有了很多的自我思考時間,很多人失去了目標,陷入了迷失狀態,尤其是性格內向不善溝通和合作的學生,有一份調查顯示出來: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著溝通和合作方面的不足。而死者是大一學生,這方面顯然更是不足。

3,如果說死者的死和輔導員有關係的話,那麼也就是這句話可以看出來:

“每聽你講一次話,就給了我一點死的理由。”“按你的話來說,我這樣的人畢不了業,找不了工作,只能成為社會的渣渣。”

從死者的自我心理表述中很明顯地是他過於敏感、多疑。

但是由此我們可以反推,輔導員說的話是一種事實的概括和總結,並不具體指某一個人或者死者,但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尤其是心理極端脆弱、已有心理死結存在的人,更是會主動地把他人的話和自己拴在一起。

所以死者現實是心理問題導致的一種極端行為。輔導員的話只不過是給了他強化自己意識的機會。我想如果沒有輔導員給他們講話,也許他會通過某本書上的文字自我強化自己的意識,如果他讀了某本書之後,選擇了自殺,是不是還和書的作者或者出版商有脫不開的關係呢?

4,“既然沒有未來,未來的壓力還那麼大。抱歉,我受不了這樣的壓力,還是早點走了算了!”

這句話很明顯看出來死者對未來有極大的恐懼和絕望,一個人沒有了未來,還有什麼信念能讓他熱愛現在的生活?生命還有什麼值得他留戀的?

也許有人說這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不夠,沒有信心,何來談抗挫折能力?

生無可戀,只有一死才能解脫!這是一個對生命和生活已經絕望的學生,他的死對他自己是一種解脫,也是一種責任的逃避。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自殺的人是在用這種方式逃避責任的承擔:我已經沒有辦法,我的死不是我願意,我是沒有辦法的,只能一死。

我認同這個道理,但是我不想責備他!

原因是在他之前的生活中,應該建立自信心的時候,該幫助他的人沒有給予他任何有益的幫助!也許有人會責問我:如果沒有家庭父母的幫助,沒有中小學老師的幫助,他怎麼能考上大學呢?

是啊,沒有家人和中小學老師的幫助,他怎麼能考上大學呢?

可是,你認為考上大學就意味著一個人完全是健康成長嗎?一個人就成功了嗎?

不是的。

考上大學只不過表示他在知識的追求和個人的成長上有了一個更高的臺階,但是,他最初的臺階、他內心的定力——自信心都沒有建立起來,上了更高臺階就不怕一陣風來把他吹到站不起來嗎?要知道越是高處越是風力大。

所以,這個生命的隕落,只能是他個人的一種解脫,家庭的悲劇,教育走偏導致的悲劇!這個事件最後的棒子無法落到某個人頭上,需要反省最大最多的依然是家長和家庭教育,而教育工作者、學校也需要反思針對學生的心理建設配合個人的成長和家庭的教育如何進一步完善?



(圖片均來自網絡)


快樂庭院


說你出不了社會的人,可能自己還沒出過社會

不管這個輔導員有沒有罵人,身為高校的大學生,選擇這樣的方式結束年輕的生命都是不值得的。要知道,身後還有父母和很多愛你的人。

近幾年,因為老師的訓話就跳樓自殺的時間屢見不鮮。這其中的問題多是出於老師的教育方式偏激。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出現問題有關係。輔導員其實在大學裡面是不管學習的,更多是是輔導生活和心理,以及一些班級的事物。很顯然,這個輔導員沒有起到輔導的作用。沒有對學生產生正向的引導,從這個角度看,失職是毋庸置疑的。

很多人都喜歡對校園內“沒見過世面”的學生說,你要用工讀書,學好一門技術,否則將來出社會沒人要你;輔導員那句“一無是處的人,到了社會上也混不好”讓人想起《愛情公寓3》第5集,胡一菲上就業指導課,最後呂子喬說了一句,“你們的就業指導老師可能他自己都沒就過業”。所以很有可能沒在真正出過社會的人,也是能用這些話來“指導”學生了,因為他們並沒有實打實的“經驗之談”。

我們來了解一下,怎麼當大學輔導員。

大學輔導員,分為兩類:

  • 一類是在校生,通過行政保研,以研究生身份擔任輔導員;
  • 一類是外聘制,通過對外招聘,以教職工的身份擔任輔導員。

也就是說,除了外聘人員,輔導員基本以本校學生選拔出來的。當然了,“可能”並非全員選拔,自然是優先從學生幹部當中選拔,最好title就是學生會主席或XX社團主席之類的了。

下面是某高校招輔導員的條件,可以作為參考瞭解一下:

1、根據我校輔導員隊伍結構情況,今年限招男生/女生;2、中共正式黨員;3、學歷要求: a)碩士研究生; b)本科生所學專業與我校設置專業相關或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校期間擔任過主要學生幹部一年以上, “985”、“211”院校畢業;4、年齡不超過26週歲;5、儀表端莊,舉止大方,身心健康,性格開朗,普通話標準;6、在本科和研究生就讀期間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未受過任何紀律處分。

非外聘人員,作為高校輔導員,你首先得有政zhi覺悟,dang員身份是必須的。其次,你最好有獎學金、學生幹部title、獲獎經歷等等,否則競選的簡歷將顯得十分蒼白。還有一點可能是不必要的,那就是鋪好關係。

簡而言之,那個經常跟你講社會的那個輔導員,也許他本身並沒有多少“社會經歷”,僅憑大學指導的通用話術跟你大談社會。

出口傷人,人言可畏

“一無是處”這樣的語句,對於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來說,或許不足以擊垮一個人。但是對於一個內心脆弱的人來說,或許就是壓到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沒有經歷過語言攻擊的人,永遠無法相信他的殺傷力。為人師表,更不應該出口傷人。

當然,這個悲劇除了校方的責任,學生本身的心理素質也有很大的問題。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這個壓力都不能抗住,到社會上要面對那麼多的壓力和質疑,又該怎麼活下去呢?

出了這樣的悲劇,沒有人願意看到。一條年輕的生命的逝去,更不應該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對於無師德的老師,要嚴懲,對於那些心理有障礙的同事,也要及時幫助疏導。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鹿用招聘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提出的問題,針對於你提出的問題,我將用自己的見解幫你解答。

武漢理工大學2018級大一學生跳樓自殺,事件的死因環節,疑似輔導員在班級會議上進行批評(可能不針對個人,針對整個班級批評教育)。跳樓同學不能夠承受住心裡壓力,在8號早上跳樓自殺。可以從疑似自殺前留下的遺言中發現,該同學的心態應該一直有問題,在最後一次的班級批評教育當中,輔導員的話可能成為壓倒他對人生最後的希望。(疑似自殺前留下的遺言)


事件發生以後,武漢理工大學也第一時間發文公告,對涉事老師進行調查,在調查公告中,學校給出的是,輔導員對班級同學要求嚴格,比較負責,並沒有任何過激行為。學校也表明會高度重視此次時間的發生。

對於一個2018級新生,對於一個年輕的生命逝去,是我們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事情發生,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難過。但是我們也從每次事件的發生當中看到現在對於孩子教育的問題。

最近一兩年接連發生中小學,大學生跳樓事件。就在前幾天鄭州市一箇中學生跳樓,家長鬧到學校。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抗壓能力那麼差,為什麼現在的人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呢?針對於每一次事件的發生,給我們家長,以及學校老師提出來什麼要求呢?讓我們值得反思的地方又在哪裡呢?

1、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切勿過分溺愛孩子。現在很多學生被保護的過好,生長在溫室裡,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別人都不如自己,沒有經歷過任何曲折。一旦經歷曲折,可能對他們就是致命一擊。過分溺愛孩子就是在害他們,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方法得當。

2、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及時瞭解自己孩子的心裡狀態。很多父母現在過於關注工作,對於自己的孩子進行放養,只會不停的給錢花。而孩子缺少關愛,對於生活沒有熱情,覺得自己活著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很多時候在生活不順心的時候,就會有輕生的現象。

3、學校做好心裡安全教育,現在學校的安全教育還不夠完善。很多學校雖然每年會進行一次學生心裡測試,但也都是敷衍了事,不能很好的發現學生的心裡問題。學生在高校,學校就有為學生安全負責的責任,所以高校要在心裡安全教育方面做到位。

頻頻發生學生輕生的現象,給我們提醒我們的教育存在問題,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對於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忽視,因為現在生活壓力的加大,以及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缺乏交流,遇到事情憋在心裡,很容易發生輕生的念頭。家長一定要平時多與自己的孩子溝通交流,讓他們壓力盡量釋放出來。

以上就是我的見解,歡迎大家評論交流。你們認為頻頻發生學生跳樓輕生事件,到底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還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呢?如果你有其他不同想法,可以評論交流,讓更多人的借鑑學習如何教育孩子。


微談論


現在武漢理工大學調查結果是"沒有發現江姓老師存在過激言論",即否認了學生自殺和老師存在關係,即使退一萬步講,真的是老師訓了這位學生,這位學生因此自殺,我覺得這位學生也是不正常的。


上大學時,每週輔導員老師都會點名,如果哪位學生不在,他也會盡力聯繫宿舍,甚至家人找到該位同學,在我看來,老師是負責任的。而且當時其他院校存在給導員送禮評優,入黨的行為,而在我們學院完全沒有,但是,私下裡我發現很多同學對輔導員老師"怨聲載道",認為他每週末都點名事事兒的,認為他……我常想,他只是老師,又不是你爹媽,拿爹媽的標準去要求一位老師的行為,難道不過分嗎?

所以這位跳樓的學生可能對老師有著過高的要求,顯然老師沒有讓他滿意,此種情況下,我認為不宜苛責老師。


另外,我也曾經有過不如意的時間段,也想過死,但是想想未來美好的生活,想想年邁的父母,最終挺過來了,這位學生在死的一瞬間如果連自己的家人都木有想到,我想是不是他有病或者家庭沒有給其溫暖……

因此,不宜將一名大學生自殺的事件單純的怪罪於某位老師的三言兩語。


秘語相傳


十年寒窗苦讀都過來了,最後卻被一個訓話擊垮,生命真是脆弱!只是苦了那麼年來辛苦供你上學的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痛心!

4月8日,武漢理工一男生墜亡,警方調查後初步確定為高墜身亡。隨後,輿論焦點落在輔導員身上,最後學校官方表示,輔導員江某在4月7日晚學生年級週會上並沒有發表過激言論或不當言論,且也沒有針對該男生進行批評。

有人可能覺得,學校是為了維護自身形象、維護輔導員而故意推卸責任,個人覺得這是一件人命大事,社會大眾都在關注,學校方面沒有必要,也不敢冒這麼大的風險去撒謊,維護輔導員。

所以,主要問題發生在學生身上。從學生的言論中可以知道,男孩長期活在壓抑中,人生不得志、不如意讓他產生了結束生命的念頭,正如他所留下的“遺書解釋”一樣:

壓死學生最後一根稻草人是不是教師?我想不是。要問學生為什麼都變得如此脆弱不堪了,我想這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得清楚的。除了與學生自身問題有關,還與家庭教育、校園教育、社會關懷等有關。

現在的九零後,零零後基本都是家裡的獨苗,有些學生從小活在過分溺愛的家庭裡,有些學生從小活在沒人教、沒有人管的家庭裡,這些都成為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不利因素。加上有些學生本身就是弱性特徵,這些更是加劇了悲劇的發生。

每次遇上這樣的問題時,我們習慣將焦點放在學校、老師身上,認為學生出了問題,一定就是學校、教師的責任。在這裡,個人只想就學生本身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現在,有些學生活得確實太自我,太敏感了。他們追求個性,強調自我,卻又敏感脆弱,他們只顧自我體驗,經常忽視別人感受。比如在寢室裡,不顧別人休息,大聲放歌、打遊戲、煲電話粥……別人批評他兩句,就覺得無比委屈,無比難受,甚至一些人會因此而鬧上吊自殺。

如此玻璃心,將來畢業了,工作了,怎麼扛責任?輔導員批評兩句,就受不了委屈,要跳樓自殺。試問:你爹媽是怎麼把你拉扯長大的,你有沒有想過你爹媽感受?

生活到處充滿了磨難,你如此不堪打擊,出來怎麼混社會?難道你是要讓社會所有人都把你當成掌上明珠,像珍寶一樣呵護嗎?

讀了那麼多年書,還不比一個流浪兄弟活得堅強,真是虧讀了那麼多年書,真枉費了那麼多年來國家、老師、父母對你的栽培。

年輕人,該醒醒了,都已經大學了,已經長大了,該扛起責任了,要收起玻璃心,好好學習,好好奮鬥了!


【以上僅個人觀點,若有不同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關注:快嘴社會說,一起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