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馬奇諾防線”為何會突然土崩瓦解?

烏蘇里江邊的虎頭樞組據點是日本關東軍精心設計並驅使1萬多名中國勞工耗時6年修築的堅固要塞,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

1945年8月8日22時50分,蘇聯向日本宣戰。8月9日0時,蘇地面部隊在對日作戰最高司令官華西列夫斯基的指揮下從3個方向向關東軍展開了猛烈進攻,同時空軍對中國東北的主要城市和日軍的主要防禦設施實施了大規模的空襲,空降部隊則在長春、瀋陽等城市實施機降,像一把尖刀插向了日軍的腹部。 日本關東軍被分割成數塊,南北不能相顧。

“東方馬奇諾防線”為何會突然土崩瓦解?

在隨後的戰鬥中,日本關東軍大多一戰即潰,但在些局部戰鬥中,日軍仍負隅頑抗,其中尤以虎頭要塞之戰最為激烈。當時有1900餘名日軍在此堅守。蘇軍久攻不下,便改換戰術,先用訓練有素的哥薩克狙擊手封鎖日軍的火力點,在控制了要塞的洞口和通氣孔後,將汽油灌人地下工事,用燃燒彈點著,使不少日軍被燒死或窒息而死。蘇軍還將自動火炮開到要塞的坑道口邊,近距離用火炮直接對洞口內連續轟擊。最後,虎頭日本守軍除約70人逃跑外,其餘全部被擊斃。

戰前蘇軍統帥部估計,結束對日作戰短則兩三個月,長則需要半年以上。因為,日本關東軍雖然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較之蘇軍處於下風,但他們畢竟有近百萬之眾,在中國東北已經營14年,熟悉當地的地形、民情,還建造了大量堅固的防禦工事。可事實上交戰僅13天關東軍就土崩瓦解,1945年8月22日,在長春關東軍演習場,關東軍山田乙三司令官率97名將領向蘇軍投降,箇中緣由令人深思。

“東方馬奇諾防線”為何會突然土崩瓦解?

其實就在1945年4月德國宣佈投降後不久,蘇聯便開始著手對日作戰的準備。為了達到突襲成功的目的,蘇聯軍方可算是煞費了一番苦心。由於蘇聯在遠東的鐵路線距離邊境只有2至4千米,蘇軍在運輸過程中實施了周密的偽裝,在靠近邊境地區,白天只少量增加運輸車次,夜晚進行“飽和”運輸;為了不讓日軍發現戰略意圖,蘇軍部隊到達集結地城後,嚴格保持無線電靜默,並控制人員的戶外活動,一切的準備工作都在秘密的進行之中。

但是,如果把所有的成功都歸結於蘇軍的保密措施,隱蔽作戰企圖,似乎並不能徹底解釋在關東駐紮了14年的日本軍隊潰敗的原因。的確有軍事研究人員曾對此提出過質疑:關東軍怎麼可能對其3個多月的大規模兵力調動毫無察覺?

“東方馬奇諾防線”為何會突然土崩瓦解?

根據新近公開的日本軍方秘密檔案顯示:造成日軍疏忽的主要原因是,日軍在戰略判斷上出現了失誤。日軍一直將美軍視為盟軍對日作戰的主力,特別是美國投下原子彈後,日軍將美軍可能對日本本土的登陸行動作為防禦的重點。對於蘇軍是否會攻擊日本,雖然也考慮過,但最終認定蘇聯沒有把握在兩個月(8~10月)之內擊敗關東軍,因為10月份以後中國東北就要進人冬季,他們是不會選擇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下對日作戰,所以即使蘇聯紅軍發動全面進攻也應該是在來年春季以後。基於以上的判斷,日軍非但沒有對蘇軍的秘密部署有所察覺,沒有任何準備,就在蘇軍利用雨夜發動全面進攻的時候,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甚至還在丹東找歌舞伎尋歡作樂。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日軍能夠對蘇軍行動提前有所判斷的話,恐怕蘇軍很難在半個月之內就擊潰關東軍。未來高技術戰爭具有突發性、節奏快、初戰就是決戰的特點,這對戰略判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揮員在作出判斷時,應將科學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有機結合,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對戰略形勢、敵我力量對比、敵軍可能的行動等諸多因素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動態分析,從而為正確決策奠定堅實的基礎。

“東方馬奇諾防線”為何會突然土崩瓦解?

對於“東方馬其諾防線”的失陷,還可以聽到這樣的一些聲音: 在蘇聯軍隊的大舉進攻下,日軍只在個別防禦地段作過一些頑抗, 而且只是處於種被動挨打的消極防禦水平,根本沒有主動的反擊,這才是他們失敗的必然原因。

然而事實是不是這樣呢?據曾經參加過這場戰爭的日本退伍老兵回憶,當時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全境層層佈防,並在一些險要地段精心構築堅固防禦堡壘,形成數道防線,希望以分兵把口、分層組擊的戰術手段抵抗蘇軍的進攻。但是,當時蘇軍來勢洶洶,以機械化部隊進行快速的大縱深作戰。“ 他們先是在日本關東軍的薄弱防禦地段打開缺口,然後立即擴大突破口,高速向縱深推進,再以空降部隊的縱深機降,使日軍的防禦體系徹底瓦解。”

“東方馬奇諾防線”為何會突然土崩瓦解?

就此觀點,克勞塞維茨也曾指出:“純粹的防守同戰爭的概念是完全矛盾的,在戰爭中防守只能是相對的。”

無論是因為戰略上的判斷失誤,還是因為沒有處理好進攻和防守的關係.“東方馬其諾防線”的失陷依然成為日本法西斯軍隊徹底失敗的標誌性戰役,這一戰役留給人們的也不僅僅是戰鬥本身,究竟日軍的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都將由後人來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