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帶你看廣西(六)隆安崇左南寧扶綏都有!一篇文章讀懂大石鏟

1978年,萬象更新,一切都那麼欣欣向榮。秋天到了,隆安縣的大龍潭酒廠決定搞一些基建,隨地一掘,掘出來一些精緻的磨光石器。

妥妥的文物!

廣西文物工作隊趕緊派人去調查和試掘,證實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第二年春天,工作隊和隆安縣文化館拉起人馬過來,他們揭露了保存較好的東北區部分,發掘了820平方米。於是,一個四千年前的祭祀遺址重新浮現於歷史地表,這就是著名的廣西隆安大龍潭新石器時代遺址。

後來,在廣西南寧周邊的很多地方都發現了大石鏟這種非常特別又非常古老的文物。

在過去的史書上,從未見到對於大石鏟的描寫。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它在桂南地區出現過、興旺過,接著又消失了。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崇左、隆安等地的農民在耕作中發現了一些大石鏟,但沒有得到重視。直到六十年代,在扶綏、邕寧等多個地區都出土了大量石鏟標本,學術界才意識到,這並不是個案,而是曾經普遍流傳於紅水河流域以南地區的特殊現象。隆安大龍潭的大石鏟遺址,就是大石鏟文化的集中代表。

專家帶你看廣西(六)隆安崇左南寧扶綏都有!一篇文章讀懂大石鏟

雙肩帶袖束腰大石鏟,約10000-4000年前,2011年隆安谷紅嶺遺址出土,南寧博物館藏。

這些大石鏟的外形猶如今天仍很常見的鐵鍬。形狀對稱,造型可以稱為精美——以上圖來看,有肩、帶袖、表面磨光,這種加工難度對於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先民來說,說不定比讓他建一間房還大。

為什麼這些生產力水平還很低下的先民們要製作這麼多、看起來明顯不實用的石鏟?那我們就要從它出土的情況來看了。

隆安大龍潭大石鏟

198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在《考古》雜誌上發表了《廣西隆安大龍潭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總結了大石鏟遺址的發掘工作。在這份簡報中,承擔了第一線發掘工作的文物工作隊得出了一些結論:

首先,“大龍潭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以通體磨光的石器為顯著特點”,這些石器主要就是石鏟,除了殘碎不成形和半成品以外,共有231件。

專家帶你看廣西(六)隆安崇左南寧扶綏都有!一篇文章讀懂大石鏟

大龍潭遺址

圖片註釋:大龍潭遺址位於隆安喬建鎮博浪村,發現於20世紀70年代,分別於1979年、2014年發掘,是廣西一處範圍較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石鏟遺址。圖為大龍潭遺址全景。圖片來自南寧博物館。

專家帶你看廣西(六)隆安崇左南寧扶綏都有!一篇文章讀懂大石鏟

石鏟祭祀遺存發掘現場

圖片註釋: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大龍潭遺址發現了一處石鏟祭祀遺存。圖為石鏟祭祀遺存發掘現場。圖片來自南寧博物館。

其次,這些大石鏟製作規整,美觀精緻,但它們的大小、厚薄、輕重、硬度等都存在比較大的差異,考慮到有的小石鏟僅長數釐米,而最大的石鏟長達70餘釐米,重幾十斤,而且還有一些石鏟扁薄易斷,不利於生產中使用,因此這些石鏟應當不是出於實用目的製作

專家帶你看廣西(六)隆安崇左南寧扶綏都有!一篇文章讀懂大石鏟

束腰形雙肩玉鏟

圖片註釋:束腰形雙肩玉鏟,尺寸:長16.2釐米,肩寬11.2釐米,厚1釐米,時代:新石器時代,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來源:廣西隆安縣博浪鄉大龍潭工地出土(採集)。玉鏟為青玉磨製,器身扁平,上端有短把,兩肩平直,束腰,弧形刃口。鏟面的弧形石紋清晰,與刃口的弧線相一致,規整而精美。廣西出土的石鏟數量極多,但以玉為製作材料較為罕見。

再次,這些石鏟多以一定形式排列,比如刃部向上直立或斜立成組放置,應當具有某種祭祀意義。尤其是在發掘報告中也指出,“大龍潭周圍可供開採、製作石鏟的石料遠離遺址五六公里之外”,在大龍潭遺址中沒有發現加工石鏟的手工工具,也沒有發現較多的石料和石片,因此這裡很可能是祭祀遺存而非石器加工場地。

專家帶你看廣西(六)隆安崇左南寧扶綏都有!一篇文章讀懂大石鏟

大石鏟的擺放形式,圖片來自南寧博物館

那麼,這幾百個石鏟,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當時還沒有文字,自然就不可能形成明晰的記錄。對於這些石鏟的作用,我們也只能靠合理猜測。既然只是猜測,那觀點就很多了。

對原始人類而言,對工具產生崇拜進而神化工具是比較常見的想象,比如早期羅馬人崇拜的戰神形象就是一杆標槍。有人說,石鏟是勞動工具,主要是在農業種植的時候用來翻地的。因此人們就因為農業耕作而形成了大石鏟祭祀,以此來祈禱穀物收成(丘立誠、鄧增魁)。甚至有學者認為大石鏟是用來祭祀求雨,以保證莊稼豐收的。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大石鏟的器形源自雙肩石斧,這類雙肩石斧應該主要使用於以農業為主的生產經濟中。況且,大石鏟遺址在時間上出現於貝丘遺址之後,分佈區域和貝丘遺址高度重合,很可能就是採集漁獵不敷生活所需,原始人類被迫進行農業耕作,從而形成了大石鏟文化。

不過也有人說,在新石器時代裡,廣西的稻作農業並不發達,人們普遍依賴於採集漁獵,為了並不發達的農業種植而舉行這麼費時費力的農業祭祀是不大說得通的。他說,這個大石鏟的造型很像男性生殖器,應該是舉行“崇祖儀式”時的禮器,也就是“石祖”。(容達賢)還有人說,這種大石鏟看起來好像是別的地區盟誓所用的石圭,所以這是盟誓首選的物質。(何安益)

我們可以把這三種觀點總結為:農業祭祀說、石祖說和盟誓說,這些說法都各有其道理,又似乎顯得過於絕對。我覺得,我們是不是太高估了原始人類的思維能力。我們現在看多了《西遊記》《封神演義》,理所當然得覺得風伯雨師、雷公電母各司其職,就好像在“昊天上帝物業管理公司”裡負責維修業務的水電工一樣,他們按照物業公司的管理制度和業主們(人類)的要求來提供各種業務,職權涇渭分明,一切有條不紊。但新石器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哪裡能發展到這個程度呢?在原始社會時期,由於思維能力達不到,人們的祭祀對象向來是多樣性或模糊的。

即使他們已經虛構出一個個神靈,恐怕也並難以對神靈的職能加以明確的限定。

所以在我看來,早期的神靈往往“身兼多職”,對神靈的祭祀活動往往就不止一個意義。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

在以大石鏟進行祭祀時,多放置在深淺不一的灰坑之中,灰坑中往往有焚燒的痕跡。大龍潭遺址中幾乎每個灰坑都含有燒土或木炭屑,說明祭祀儀式的程序可能是挖坑、形成祭臺、佈置大石鏟、焚燒、祭拜之後填土,將石鏟瘞埋於地,這不得不令人想起《禮記·祭法》中所說:“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鄭玄說:“壇、折,封土為祭處也”, 燔祭所在的地點就是所謂泰壇、泰折,這都是古代祭神之處,是神聖之領域。

《禮記》雖然晚出,但是其記錄的文化現象應當是從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曾經廣泛存在過的,因此用來解釋大石鏟文化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燔祭是東西方都具有的一種祭祀方式,其來源應當是火崇拜意識。火使弱小的人類具有了神奇的力量,學會使用火、能夠熟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標誌。因此這些灰坑本身,就意味著隆安大龍潭是燔祭之地,具有

火崇拜的含義。

專家帶你看廣西(六)隆安崇左南寧扶綏都有!一篇文章讀懂大石鏟

2014年,發掘大龍潭遺址時發現的石鏟遺蹟。圖片來自南寧博物館。

那麼為什麼要把石鏟佈置在周邊呢?我談一下我的觀點,這個觀點也許很膚淺,就當是拋磚引玉了。

在先秦甚至更早時期,中原地區有一個比較普遍的觀念:將玉作為神靈之食。

《詩·大雅·雲漢》說:“天降喪亂,饑饉薦臻。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壁既卒,寧莫我聽?”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臧振說,這裡的圭璧和犧牲都是獻給神靈的祭品。圭璧顯然不是讓神靈嗅嗅氣味,而是用過就無法再收回來的。所以詩人才說“卒”,就是用盡了。犧牲是食品,圭璧應當也是食品,是神靈之食。

臧振又根據《韓詩》,認為《詩·小雅·天保》中“吉圭為饎,是用孝享”,“饎”為酒食,這句的意思是以美好吉祥的玉圭作為食品獻給祖先。此外,《楚辭·離騷》說“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羞即饈,瓊枝、瓊爢都是作為食物的玉。《天問》中“緣鵠飾玉,后帝是饗”,意即天帝享用裝飾有鳥紋的玉。

那麼,神靈如何服食這些玉器呢?這就要靠焚燒玉器了。孔穎達曾說“積薪於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於天也。”意思是,玉為靈物,將玉焚燒而產生一種氣,藉助這種玉氣便可通天,從而達到祭天的目的。。臧振指出,最能證明遠古時將玉作為神靈食物的古代典籍是《山海經》。《西山經·瑜山》中透露出,“與一百頭犧牲同埋的美玉是要先炙烤令熟的,這與考古發掘所見玉常有經火痕跡,可以互相印證。”

想想紂王在殷商滅亡時“取天智玉攻縫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焚燒大量的玉石,說不定也是想借助玉氣昇天。

這時候我們再來讀《周禮·春官·大宗伯》中的那段話,就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這六器,正是進貢給天地四方之神的食品。

專家帶你看廣西(六)隆安崇左南寧扶綏都有!一篇文章讀懂大石鏟

1983年,在廣州發現了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圖為玉衣內組玉璧示意圖。

五千年前,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前2900年)已經能夠熟練地製作玉器了,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200年)中的玉器也相當精美。玉器的加工難度很大,廣西在原始社會時期的玉器加工工藝並不突出。廣西不產玉,由於相對閉塞,也不容易通過貿易等方式獲得玉石材料。我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舍而求其次,廣西先民們以石製品取代了玉製品。

專家帶你看廣西(六)隆安崇左南寧扶綏都有!一篇文章讀懂大石鏟

玉龍,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前2900年),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賽沁塔拉出土


也許是這些中原地區的祭祀風俗傳到了南方(雖然有關山阻隔,但廣西與中原並非完全不通),也許是廣西的先民們由火崇拜而自發形成了以石鏟(代替玉器)為祭品的習俗,總之,在隆安大龍潭、扶綏那淋屯、崇左吞雲嶺等地,形成了一批大石鏟祭祀遺址。其祭祀的目的:

燃火以祭,可能有火崇拜的含義,

埋石於土中,可能有山神/石崇拜的含義,

祭祀位置在大龍潭邊,可能確乎有水崇拜(倒不一定是祈雨)的含義,

從形制判斷,也可能有“石祖”即生殖崇拜的含義,進而與祖先崇拜有關

……

最可能的是,以上各種含義都有。原始先民們把大石鏟祭祀當做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祝願,他們鄭重地埋下精工細作的大石鏟,點起烈火,他們一定還圍繞著火堆、圍繞著大石鏟載歌載舞,有巫師在唸誦著詰屈聱牙的咒語,他們向神靈高聲呼喊,一陣陣的煙氣上揚,那是臣民們對神靈的敬仰,火堆的光和熱撲面而來,彷彿是諸神感知到了他們的心意,傳達著對這些衣不蔽體的民眾的喜悅。

大石鏟是神聖的祭品,表現著對神靈的感謝與祈禱,至於感謝什麼,那當然是什麼都感謝;祈禱什麼,那當然是什麼都祈禱。他們不過是原始人,哪裡想得那麼周全!

專家帶你看廣西(一)80萬年前彗星撞擊地球 開啟廣西文明新一頁

專家帶你看廣西(二)哈佛大學教授莫維斯:東方文化不如西方

專家帶你看廣西(三)這些考古專家的發現驚動世界:百色手斧出世

專家帶你看廣西(四)BBC來到廣西,他們說這裡有中國最早的陶器

專家帶你看廣西(五)愛吃螺的南寧人:數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廣西“三月三”放假!“三月三“究竟是個什麼日子?

你有沒有去深圳博物館看到這些?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