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他們在幹嘛“?

網上一位家長分享了自家孩子看到電視裡接吻鏡頭時的搞笑瞬間:


”媽媽,他們在幹嘛“?



看到親吻畫面,三個孩子紛紛將頭轉向另一邊,要麼捂臉,要麼捂眼睛,但是臉上的表情,卻有點一言難盡……

家長也忍不住感慨:不知道孩子是懂裝不懂,還是不懂裝懂……

面對親密畫面,與其掩飾,不如解釋

”媽媽,他們在幹嘛“?

還記得兩年前,我就曾跟幾位寶媽探討過,陪孩子看電視,一旦遇到親密鏡頭應該怎麼辦?媽媽們的回答至今也是讓我記憶猶新:

● 手忙腳亂地抓起遙控器,以最快的速度換了臺,然後還假裝很鎮定的樣子,其實內心緊張死了,生怕孩子看出點兒什麼。

● 一碰到親熱戲,我就帶孩子離開座位,然後估摸著親熱戲結束了,又無比自然回到電視前,裝作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沒發生的樣子。

● 以百米每秒的速度衝上去,捂住孩子的眼睛,說恐怖畫面出來了,不能看。

● 故意走到孩子面前,擋著他的視線,跟他說些有的沒的,分散他的注意力。


”媽媽,他們在幹嘛“?


在媽媽們五花八門的回答裡,有一個媽媽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她說:

以前碰到這種情況,我都是捂著孩子眼睛,告訴他出現了少兒不宜的畫面,可是到了後來,孩子一旦看到這樣的畫面,就會尖叫著喊少兒不宜,並且用手蒙著眼睛,但是卻留一個指縫偷偷往外看。

看到孩子的舉動,我覺得這樣不是長久之計,就慢慢開始向孩子解釋這些畫面,後來我發現,其實比起遮遮掩掩和刻意逃避躲閃,向孩子解釋這是一種美好其實才是正道。

我對這位媽媽的做法深表贊同。

面對親密畫面,與其掩飾,不如解釋。


”媽媽,他們在幹嘛“?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總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尋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則特別強烈。

所以,你越掩飾,越是不說,孩子的好奇心就越大,想一探究竟的想法就越強。

告訴孩子,親密是一種愛意的傳達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提問:你在不經意間看見過什麼不該看見的東西或事情。

有個回答是這樣的:

「五歲那年,媽媽帶我出去遛彎兒,我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媽媽還沒下到一樓,我就唰地一下推開了單元門,看見一對青年男女在接吻,我一下子有點懵,唰地就又關上了。

雖然年紀小,但是隱約也知道,看見別人接吻是不好的事情。可我心裡藏不住話,就告訴了媽媽,跟她說我看見有人在親嘴。」


”媽媽,他們在幹嘛“?


「媽媽說:看見這個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小天使,因為她看見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我媽媽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我一直記到現在。」

看到答主的經歷,不禁想為這位媽媽點無數個贊,不得不說,這個回答,真是暖哭了!

生活裡,父母們總是在所難免地會遇到這樣的事情,碰到親密畫面,當孩子抬起稚嫩的臉龐,問他們在幹什麼時,面對孩子的提問,很多家長都是支支吾吾老半天,就是不知道如何解釋。

其實,孩子有問,就科學地回答,實事求是地正面引導,遠比粗暴地制止要有效得多。


”媽媽,他們在幹嘛“?



一旦孩子看到親密畫面,這個時候,不妨告訴孩子,親吻是人與人交流感情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愛意的傳達。

當成年人之間產生了濃烈的愛意,他們會通過肢體接觸來表達情感,比如擁抱、親吻,這樣他們會感覺彼此被愛,感覺更幸福。

也可以主動跟孩子交流,告訴他不同的親吻,有著不同的意思。

比如媽媽親吻正在熟睡的小寶寶的額頭,是希望寶寶能睡個好覺;

外國人見面時親吻臉頰,是一種禮貌的儀式;

男女親密擁吻,是表達彼此深愛的一種儀式,就像疼愛寶寶的媽媽會抱著寶寶親來親去一樣。


”媽媽,他們在幹嘛“?



夫妻親密被孩子碰到,別緊張!

”媽媽,他們在幹嘛“?

閨蜜前兩天跟我吐槽,說自己的老臉都被孩子丟光了:

「我和老公那啥的時候,沒想到孩子突然闖了進來,還嚷嚷著說爸爸欺負媽媽,要去打爸爸,好不容易把他哄好了。

沒想到他第二天就到幼兒園跟老師控訴了爸爸被媽媽騎在身下動彈不得的經過。害得老師還叮囑我怎麼這麼不小心被孩子看到……」


”媽媽,他們在幹嘛“?



聽閨蜜說完,我真是哭笑不得。

雖說這事兒還是儘量避免被孩子撞見的好,但萬一不巧被孩子碰到的話,也不要驚慌。

首先,可以主動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而且他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好奇心強,你不解釋,孩子也會通過其他方式偷偷摸摸地瞭解。)

其次,務必要告訴孩子,小孩子千萬不可以模仿,因為這隻能是爸爸媽媽之間表達愛的方式,和朋友或者和其他關係好的人表達愛的方式可以是擁抱、牽手、一起玩耍等等。

最後,還要提醒孩子這是大人之間很隱私的事,要替爸爸媽媽保密,千萬不可在外大肆宣揚哦!

有的父母怕對孩子影響不好,從不在孩子面前牽手、擁抱,更別說接吻了,其實完全沒必要如此謹慎。


”媽媽,他們在幹嘛“?



父母在孩子面前擁抱和親吻,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愛和溫暖,感受到家庭和睦和父母恩愛,讓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在父母相愛的氛圍裡泡大的孩子,接受愛,表達愛的能力會更好。

心理學家指出,大大方方相親相愛的夫妻關係,更有利於孩子以後建立健康和諧的親密關係。

孩子碰見大人親密,遠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相反,如果父母及時加以疏導和解釋,可以讓孩子更懂愛。

懂愛的孩子,才有勇氣愛

”媽媽,他們在幹嘛“?

知乎上有人問:如何評價諾一和夏天特別親密的關係?


”媽媽,他們在幹嘛“?



有個高贊答案是這樣說的:

「看到諾一和夏天這麼大大方方膩膩歪歪地在一起的時候,不得不承認,我們不是不懂愛,是有時候我們愛無能。

特別遺憾地說,我長這麼大,從來沒看過老爸老媽接吻,擁抱也是屈指可數,我相信我並不是一個特例的家庭。

我們擅長用時間和行動來證明一切,卻唯獨忽視了愛最簡單、最直接的表達。

有時候一束玫瑰、一句甜言蜜語、一個綿長的擁吻真的很重要。」

夏天和諾一同樣來自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家庭,西方家庭裡,朋友之間比我們多了太多的擁抱和親吻。我們常常看到的擁抱,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家裡也是如此表達愛的。所以,兩個同樣習慣了暢快淋漓表達愛的小朋友,自然迅速熱絡了起來。


”媽媽,他們在幹嘛“?



很多人說,如果在答主小時候,父母就對其進行對進行積極的引導,讓她懂愛,有表達愛、接受愛的勇氣,也不至於如今如此狼狽。

深以為然。

常言說, 環境造人,父母給孩子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孩子就長成什麼樣的人,如果父母恩愛有加,善於表達愛,小孩在充滿愛的環境里長大,就會更懂得怎樣愛與被愛。

懂愛的孩子,才有勇氣愛,將來也更容易收穫愛。

所以,面對親密畫面,千萬千萬別再急著去捂孩子眼睛了,有時候,你捂住的不止孩子的眼睛,還有孩子將來表達愛,接受愛的勇氣!

下一次,當碰到親密畫面,請記得給孩子正面美好的引導,或許,你的一次積極向上的解釋,就是孩子往後建立和經營親密關係的最好鋪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