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被曲解,多數家長都中標,坑的是自家娃

前陣子,家長群被一個略顯委屈又口齒伶俐的小丫頭給圈了粉,視頻中女兒和爸爸的對話引人深思——

女兒:爸爸你有一個缺點你知道是什麼嗎?

爸爸:是什麼?

女兒:就是你有時候總讓人不開心,這是一個缺點。你能改掉嗎?

爸爸:不能。你知道為什麼嗎?其實我是為你好。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雨,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女兒:不知道。

爸爸:那個花住在塑料大棚裡,被很精心地照顧。雖然它看上去長得很漂亮,可是啊,它一到外面經歷風吹雨曬就完蛋了。

女兒:我才不覺得,如果,孩子老是不開心,就會得一種不開心的病,那樣就不能健康長大了啊。

“挫折教育”被曲解,多數家長都中標,坑的是自家娃

溫室的花朵,多麼熟悉的話語,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這樣的比喻。對話中探討的焦點,其實是挫折教育。很多人說中國式教育是不完整的,其中最薄弱的一環就是對孩子的挫折教育,不少家長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趕緊把挫折教育提上了日程。

但實踐中家長卻發現,這種教育並不能讓孩子長大,反而加深了和孩子的矛盾,其實並不是孩子太弱,經不起家長的“挫折錘鍊”,而是很多情況下,家長沒有理解所謂“挫折教育”到底是什麼。

為兒女精心打造的“挫折教育”,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為了讓兒女能從失敗中站起來,達到經歷風雨見彩虹的效果,家長可謂是煞費苦心,但將“挫折教育”進行到底時卻發現,不但沒有預想中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溫室的花朵更加脆弱,別說風雨了,就是“風調雨順”也難以結出碩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挫折教育”被曲解,多數家長都中標,坑的是自家娃

家長在進行“挫折教育”中,最常犯的是這三種錯誤:

1、人為製造挫折,刻意且繁重

有人認為,高考失利是人生挫折,生意失敗是人生挫折,婚姻受挫是人生挫折,這都沒有錯,這些屬於大的挫折範圍,但其實小的挫折卻一直不斷。可以說,人生就是在不斷地和挫折作鬥爭的過程。

很多人認為現在的零零後物質生活水平豐富,文化素質也高,是全新的朝陽一代,卻忽略了恰恰是這些“新新人類”要面臨更大的壓力,他們的挫折感甚至要比上幾代的人都多。而且挫折是從小時候就開始的,小孩子走路走不穩,摔了一跤,父母不會認為這是挫折,至少在他們心中無法同高考失利相衡量,但在孩子心裡這就是實打實的挫折。

家長的錯誤在於,明明生活中已經有很多挫折了,卻還刻意地去營造繁重的挫折,給孩子製造“麻煩”。挫折教育的出發點,是在出現挫折後進行教育,而人為地製造爭端則有些本末倒置了。在孩子眼中,父母這不是教育,就是在找茬!

2、只“挫”不“教”,形式主義

有的家長熱心於給孩子製造挫折,“挖坑”後卻不解決問題,甚至在“挖坑”前自己也沒做好相應的解決預案,純粹是為了讓孩子經受磨難而設置關卡,挫折出現了家長彷彿就達到了目的,卻沒有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解決挫折,這就是流於形式了。

接觸過一個家庭,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之家,但也屬於社會的中層了。父母從苦日子奮鬥出來的,希望孩子也能剛強些,因此從小就對孩子哭窮,總是限制孩子的吃穿用度。一個男孩子,每每有同學聚會伸手向父母要錢時都要被數落一番,日子並不好過。

等到男孩上大學後父母覺得挫折教育已經有成果了,再讓他去花錢、去交友,孩子反而不適應了。他並沒有變成父母期待的寶藏男孩,而是一個沉默的謹小慎微的還有些摳門的人。

“挫折教育”被曲解,多數家長都中標,坑的是自家娃

3、錯誤歸因,不當評價

“你沒做好這件事,就是因為沒聽我的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別解釋了,你一直都這樣,你沒救了”。當孩子出現了失誤,家長不從事情的根本上去找原因,而是打擊諷刺,怨天尤人,用情緒來代替評價,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受挫。

還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的挫折教育能見實效,不惜“狠下心來”對孩子進行各種批評,甚至還涉及到人身攻擊,這種以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建立起來的教育,本身就是不健康的,怎麼能期待有好的效果呢?

挫折教育被曲解的直接後果,就是造成孩子“習得性無助”。所謂“習得性無助” (Learned helplessness),泛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習得性無助專指由於多次努力仍無法達成目的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絕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及心理狀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很“喪”!反正努力也改變不了什麼,被打擊慣了,索性就放棄吧!

父母的挫折教育過了頭,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很喪的人——

a.自我懷疑:他們會感到深深的挫敗感和失落感,時常陷入自責,缺乏自信心,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認為父母並不愛自己,他們的“挑刺”行為就是明證,自己很沒用。

b.失控:他們感到一切都不在自己的控制中,對發生的事情無能為力,無論怎樣努力,結果和行為之間好像都沒有必然的聯繫,並不會因為自己的參與而改變什麼,自己是微不足道甚至多餘的;

c.放棄:在經歷了太多的挫折後,孩子的失落感和無助感,從心理層面上升到了行為指導,那就是放棄努力。總是做“千年老二”,這種Loser的感覺會伴隨孩子始終。

“挫折教育”被曲解,多數家長都中標,坑的是自家娃

​當孩子遇到挫折,家長該怎麼辦?

誰都想一生順風順水,但事實卻是,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與挫折相伴。對抗挫折的經驗和能力,是考驗孩子一生的,家長首先要搞明白挫折教育到底是咋回事。

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並增強抗挫折能力的目的。也就是說,挫折教育並不是簡單地讓受教育者吃苦、受罪,真正的意義在於讓他學會面對困難,戰勝挫折,建立自信,鍛鍊勇敢的品質,提高抗挫能力。

1、 給予孩子情感支持

劉邦與項羽之爭,屢戰屢敗,難能可貴的是,這種情況下他仍然能夠“屢敗屢戰”,沒有超強的抗挫折能力是辦不到的。孩子考試沒考好,本來已經傷心落淚了,父母還要吼“哭什麼哭?是我考的嗎?”,將孩子推向了無助的深淵。

“塞翁失馬”的故事在中國耳熟能詳,與習得性無助相反,這恰恰是一種習得性樂觀。失敗的結果顯而易見,誰都沒有什麼異議,但不同之處在於,孩子不是機器,也是有情感需要呵護的,他最親近的人若能給予理解和支持,就會化解孩子內心的堅冰,在接受失敗結果的同時,也燃起了戰勝挫折的勇氣。

2、 幫助孩子解決難題

家長對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看著他一個人出醜或者經受磨難,幫他找到解決問題的出口,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問題。我們雖不主張家長替代孩子來完成任務,但是當孩子真的遇到比較棘手的難題時,家長的幫助還是很有必要的。

或許你不是完美家長,你也解決不了孩子的這個難題,再或者你只能解決部分難題,這沒關係,你首先就應該選擇和孩子站在一起來共同面對困難,然後再找方法,制定解決方案,即便這次沒有做好,還有下次呢。

3、 適當調整對孩子的期待

遇到挫折,就會有成功有失敗,失敗的結果誰都不想遇到,但卻是必須要克服的。如何看待失敗,是挫折教育要解決的態度問題。因為對孩子期望過高,才會出現怨天尤人,甚至打擊體罰孩子的行為,

家長要適當調整對孩子的期待,不完美的孩子其實才是最完美的。

把它看成是一個小障礙還是一場大災難?這往往決定著孩子今後的行為。家長不妨從其他方面來尋找讓孩子成功的途徑,比如他的興趣愛好,或者強項,讓娃有成功的經驗,才能有勇氣來面對下一次挫折,加油吧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