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不醉樂於山水,一生屢經坎坷兩度詆譭,終不改赤子之心!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篇聞名古今的《醉翁亭記》,是歐陽修在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被貶滁州太守時所作。在滁州為政的期間,歐陽修沒有隻寄情于山水,歐陽修主政滁州“不為苟急”,因此“民受其益”,滁州也被治理得井井有條。

醉翁不醉樂於山水,一生屢經坎坷兩度詆譭,終不改赤子之心!

一.醉翁不醉,樂於山水

歐陽修喜歡帶吏民出遊玩樂,《醉翁亭記》就是在一次遊樂中完成的。最初寫作時歐陽修用了許多的筆墨描寫周邊山水景色,後來歐陽修認為其過於冗長,改為了“環滁皆山也”五個字,文章尤是增彩,這篇不朽名作也被視為歐陽修古文藝術的成熟。

歐陽修文學素養極高,可謂一代全才,蘇軾評價歐陽修道:

“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王安石也對其文章予以了極高的讚揚道:

“.....其(歐陽修文)積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月之光輝。”

醉翁不醉樂於山水,一生屢經坎坷兩度詆譭,終不改赤子之心!

可以說歐陽修是北宋自范仲淹後的又一位文壇領袖,除此以外,他也是北宋年間當之無愧的“伯樂”。范仲淹,尹沫,餘靖,梅堯臣等慶曆名臣視其為摯友,同為“唐宋八家”的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都曾受教於他,甚至連開創了理學的程頤,開創了心學的張載都深受其影響。

同時歐陽修一生薦才無數,推薦的人才如韓琦,文彥博,司馬光,王安石等人成為此後北宋政壇的主宰者。這些人之所以能對北宋此後的政治走向產生如此深遠影響,也和歐陽修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醉翁不醉樂於山水,一生屢經坎坷兩度詆譭,終不改赤子之心!

歐陽修本人不但是文壇大家,一代文豪,還擔任了北宋哲神兩朝的參知政事。雖然得以官至極位,但歐陽修的仕途並不順利,一生三起三落,兩度遭人中傷,最後還因為被人誣陷與自己的兒媳私通,黯然致仕鬱鬱而終。

二.少年意氣,揮斥方遒

幼年的歐陽修家境貧寒買不起筆墨,以至於“以荻畫地學書”,但如此艱難的環境並沒有阻礙他的發展。史載:“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天聖七年(1029年),二十二歲的歐陽修以二甲十四名中舉,而這本已經是很高的名次,還是主考官擔心其鋒芒畢露,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而後歐陽修與范仲淹等人志趣相投,致力於革新朝政。年輕的歐陽修初入仕途,雖然銳氣勃發,但是也不免也有意氣之爭,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抨擊政敵。

醉翁不醉樂於山水,一生屢經坎坷兩度詆譭,終不改赤子之心!

仁宗時期,宰相呂夷簡執政十餘年,一時間權盈朝野,彼時北有遼國,西有西夏,朝廷中也存在各種問題,而當時執政者的呂夷簡就被范仲淹、歐陽修視為造成北宋國力衰弱的的罪魁禍首,范仲淹甚至畫了一幅“百官圖”來諷刺宰相專權,任人唯親。而呂夷簡也沒有客氣,直言仁宗稱:“范仲淹迂闊而不可信,徒有虛名而已。”

歐陽修語言更是激烈,屢屢攻擊呂夷簡為“奸邪”之人,欲除之而後快。甚至直言道:“呂夷簡為陛下宰相,而致四邡多壘,百姓內困,賢愚倒置,紀綱大隳,二十餘年間,壞亂天下.......及其疾病,天下臣庶共喜奸邪難去之人且得已為天廢”。

醉翁不醉樂於山水,一生屢經坎坷兩度詆譭,終不改赤子之心!

其實歐陽修如此武斷的評論呂夷簡,實際上是有失公允的。呂夷簡是北宋不多見的具有極強執行力的宰輔,甚至還被配享仁宗,繪像於昭勳閣,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宋史也記載他:“於天下事屈伸舒捲、動有操術。後卒配食廟廷,為世名相”

而歐陽修身為臺件諫時,將“君子小人”的道德評判引入政論中。從道德判斷上全盤否定呂夷簡的一生,把北宋的積弊全部歸咎於他,甚至還通過憑空捏造進行了人身攻擊,這無疑是超過了正常的政見之爭,之後新舊黨爭從道德層面攻擊政敵,繼而否定政敵的一切,也是歐陽修首開先河,而也是這一個先河讓歐陽修自己備受其苦。

三.兩度中傷,不改赤心

歐陽修一生兩次被讓陰私構陷,一次是在慶曆五年(1045年),被御史錢明逸構陷與“外甥女”張氏有染,張氏也因為急於脫罪誣陷歐陽修與其有染,進而蓄謀欺佔她家財產。雖然在宋仁宗的監勘下查無此事,但是由於慶曆新政的失敗,以范仲淹為首的新黨被集體打壓,歐陽修也被貶謫到了滁州。

第二次是治平四年,神宗登基之初,歐陽修的妻弟薛宗孺憤恨於私事,誣陷歐陽修與兒媳有私,御史蔣之奇更是風聞奏事,一場攻擊歐陽修的風暴就此展開。而這件事的根源,卻是身為參知政事的歐陽修附議濮議之爭,與整個臺諫站到了對立面,與當初呂夷簡別無二致。韓琦為歐陽修所撰的《墓誌銘》清晰地揭示了這一點 :“臺官挾憤不已,遂持此斥公(歐陽修)為主議,上章歷詆。”

醉翁不醉樂於山水,一生屢經坎坷兩度詆譭,終不改赤子之心!

臺諫在整個濮議之爭中,不僅以“豺狼當道,擊逐宜先,奸邪在朝,彈劾敢後”之辭稱謂歐陽修,還要求嚴懲“首惡之人”的歐陽修。甚至在之後附議蔣之奇構陷歐陽修。最後導致了歐陽修黯然致仕。

但即使是如此境地歐陽修也沒有失去為國為民之心,他不計前嫌,推薦臺諫的首領、令自己名聲掃地的司馬光言道:“臣伏見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德性淳正,學術通明......可謂社稷之臣也。”

對於曾經的政敵呂夷簡之子呂公著,政治理念不合的王安石,他也極力推薦還寫了一篇《薦王安石呂公著札子》,讚揚呂公著“器識深遠,沉靜寡言,富貴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由此可見歐陽修心胸之廣,氣度之大,即使是煩亂的政治也不改其初心,而這也恰恰是歐陽修最值得為人敬重得一點。

《宋史》上評價歐陽修時說:“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於再三,志氣自若也。”

四.文壇聖手,紅塵君子

小時候讀歷史的時候,總是會將歷史人物劃分為“好壞”“善惡”。如岳飛光復山河,卻被秦檜中傷,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於風波亭,那麼自然岳飛是忠,秦檜是奸。但是實際上這種兩極化的評判方式並不能真正的認識歷史人物,每一個歷史人物都受到特定環境的影響,這些影響可能來自於輿論,權勢甚至是年齡。

醉翁不醉樂於山水,一生屢經坎坷兩度詆譭,終不改赤子之心!

歐陽修也同樣如此,年輕的他憤世嫉俗,圖一時之快而不顧後果,不顧手段肆意攻擊政敵,年老的他又被後來者以同樣的手段攻凾而落寞辭官。他不是一個無慾無求的聖人,但是卻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君子,有理想,有意氣,也有小傲嬌,他喜歡飲酒,喜歡狎妓,甚至還有一些口無遮攔,他也曾經做過不少的錯事,惹過不少亂子,經過不少挫折。但是不管如何改變,他那一顆濟世安民,兼愛天下的赤子之心從未改變,而這或許也是我們經過千年仍然喜歡這個自稱”醉翁“的傲嬌老頭的原因了!

參考文獻:《濮議之爭與歐陽修之死》《論歐陽修的“好賢”及其對北宋政治的影響》《宋史-歐陽修傳》《中國文學史》《醉翁歐陽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