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為什麼不贊成華為研發費用持續保持在10%以上的做法?

貸款教授


雖然說研發投入和產出不能直接畫等號,但兩者有極強的正相關性。大體上研發投入越高,企業的科技專利越多,掌握的核心技術也越多。我們都知道,在現在乃至未來的競爭中,科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雷軍不贊成研發,收入保持在10%以上,實際上,有一點為小米低研發投入找理由的嫌疑。2018年,整個小米集團的研發投入是58億。從絕對額來說,這個量還是蠻大的。但是小米集團全年的營業收入達到1749億元,其研發投入強度只有3.3%。說話,這個投入強度在科技類企業中算是比較低的了。和他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大概就是聯想。


說到底小米雖然自稱是一家新國貨製造企業,他並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嚴格意義上講小米和聯想一樣,屬於一家組裝企業。一家組裝企業需要多大的研發投入呢?

我們可以說,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並不一定能夠培養出一個偉大的企業,一家偉大的企業研發投入會很大。下表是歐盟發佈的《2018年工業研發投入企業排名》。全球來看研發投入強度排名較前的科技類企業有:英特爾20.9%,臉書網19.1%,華為14.7%,谷歌14.5%,微軟13.3%。研發強度排名全球前50的企業,只有個別低於4%。即使是在技術相對成熟的汽車領域,大眾、寶馬、豐田、通用從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也能達到4%以上。


小米是一家科技領域的企業,3.3%的研發強度,確實有點說不過去。雷軍以蘋果公司為例,說它的研發強度並不高。實際上蘋果的研發強度也超過了5%,比小米高了1.8個百分點。是在絕對值上,蘋果遠遠領先於小米。2017年,蘋果公司的研發總投入就達到97億美元。但小米2018年也只有58億元人民幣。



總之本人對雷軍的說法不敢苟同。小米雖然自稱自己是一家科技企業,但他卻沒有“掌握核心科技”,其產品的重要零部件,都是靠買。以其手機為例,在目前的市場競爭中特色越來越少,甚至比OPPO 、vivo的特色都跟上。小米手機的最主要特色是什麼?攝像、充電還是什麼?


財經知識局


研發投入跟產品質量沒有直接關係,蘋果只有百分之二的研發投入但是依然做出了很不錯的產品,研發投入是一回事,提高研發效率又是另一回事。

雷軍也不缺錢,也不會吝嗇錢包,他那樣的人順位資本賺了多少錢了,賺1億跟賺10億都是花不完,他要錢拿來幹啥?至於小米集團,他個人就是最大的股東持股70%,他需要聽哪個大股東的話?那個99億更是髒水,這個是董事會在公司上市前給的2%的股權獎勵,按市值折算是99億左右,要賣出才會變成現金,實際上也沒有賣出。

雷軍這個人很講究效率,喜歡把錢用在研發刀刃上,剩下的錢投入到別的方面,事實上喬布斯也是這麼做的,2%的研發投入撐起了整個蘋果公司,這裡面的學問也挺多的

總結一下,1,雷軍不缺錢。2,雷軍喜歡提高效率。

華為為啥研發投入那麼多?

之前看任正非的採訪說,華為喜歡研究一些基礎學科,數學,計算機,物理,化學,研究成果就直接可以和供應鏈合作,拿到新的元器件,生產出超越行業水平的旗艦,事實上,摺疊屏,潛望式攝像頭,攝像頭的高感光度,手機低溫性能的確也做到了行業頂尖水平,基礎學科的投入必然功不可沒。

缺點也很明顯啊,基礎學科的產出效率是很低的,很難取得成果,錢容易白白浪費掉,這又是任正非的一個厲害的地方,最開始沒有技術人才,研發投入沒有成果,但是還是繼續投入,他花了大概3000億左右培養了一大批科學家與工程師,現在總算有不錯的成果,也算是任正非戰略眼光長遠。

小米今年想轉型做極致產品,我個人認為是不現實的,小米前幾年的產品都是屬於拿來主義,把一些成熟或者半成熟的技術拿來自己用,省去了很多研發費用,性價比自然高了,同價位當然最牛逼啦,今年redmi獨立,要實現轉型意味著要和供應商合作做出別人做不出來的產品,甚至需要很多基礎學科的投入,成本極大上升,要實現轉型其實是很困難的,集體成果還得看明年的財報和產品怎麼樣。

手機的四大選擇依據,照相,屏幕,soc,系統

對應到各個廠商,華為有最好的照相,三星有最好的屏幕,蘋果有最好的soc和系統,各家廠商各有各的優勢,處於一種互不干擾的狀態。

小米,包括其他的廠商,都是屬於撿漏企業,通過一些技術的整合,做出這些廠商不設計的領域的產品,包括像小米9這種各方面都不突出,但是很均衡並且性價比高的產品,OV講線下渠道,開線下點,明星宣傳,優質售後服務,這種產品其實銷路也不錯。

小米要轉型,他的屏幕能比三星好嗎?照相能超過華為嗎?soc和系統能超過蘋果嗎?只要人不傻都不會相信,不過小米有一個優勢是aiot物聯網,智能家居平臺,這個在世界上是領先的,所以松果電子拆分了一部分給智能硬件做芯片,率先搶佔專利優勢和技術優勢。


Marinexx


我只是客觀的說一個事實。

以前1234G沒有關中國的事。現在5G標準,華為搶到一半。如果不是聯想是美國的。華為搶到的就更多了。

蘋果的研發不大,但他們的錢都用在了軟件上,他們已經有成熟的頂極芯片。現在的資金只是維持。

而華為不同,肩負民族使命。

貿易戰的原因是我們沒有芯片。我們沒有軟件。

目前,軟件是微軟獨大。當年微軟件用盜版打敗了金山和紅旗系統。現在他們坐著數錢。投入研發當然不大,微軟不是日不落。90%以上的電腦都是用WIN系統。想要換掉這個系統根本不可能。蘋果系統是最有可能替代的,但蘋果的系統不零售,只配自己的機子。

假如蘋果系統也外賣。我也捨得錢買個系統裝在我的安卓手機上。畢竟系統版權一次購買終身使用,那哪個還買蘋果手機。

華為現在投入精費,做處理器,芯片。

也在研發系統,還要搶佔通訊技術先進領域的市場。作為一個民族全面的公司,甚至不能上市。畢竟資本市場不分國別。

小米,什麼都是拿別人的,組裝公司。當然自己研究了小米UI,那也是安卓的,當然現在華為還在用安卓的,可哪天忽然出了他們自己的麒麟系統。那也不用見怪。

可能多年以後,華為能成為超越蘋果,微軟,高通,英特爾這樣的公司,那麼,加上中國佔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基數,替代掉微軟系統及英特爾CPU也不是不可能的。

現在只是起步比別人晚,只能用錢砸出來。

雷軍什麼時候才懂得科技強國。什麼時候才能有新的高度。

畢竟他走的是騰訊路線。華為和阿里是同一個路線。

一個是抄襲照搬。一個是自已創造研發。

小米機子沒有一個配件是他們自己生產的。系統是用別人的來改的。

電飯鍋?排插,攝像頭?淨水品,拖把,基本上小米都做完了。以後還會出小米汽車,小米冰箱小米空調。。。。沒有創新的公司。

就如同騰訊的軟件都是抄襲別人的一樣,騰訊有什麼?我有流量。

中華要崛起,需要砸錢。

未來。手機將會替代掉電腦主機。用投屏技術顯示到大屏上。

這個是可以預見的。電腦主機淘汰後,將有可能替代掉微軟的系統。也有可能替代掉英特爾的芯片。

這個事情只能是華為來做到了。

假如,有這麼一臺顯示器,接著鼠標,集成,麥克風,攝像頭,音箱。手機數據接口。只要把手機接上。就可以讓手機變成一個主機一樣的使用。同時可以供電給手機。

而手機的配置也足夠強大,有超強的性能,可以完全滿足人們的辦公,遊戲。

那麼手機替代電腦的日子也就到了。


Ss610x


只能說明雷猴子是機會主義者,是投資商,而非企業家!為什麼叫雷猴子?因為他現在越來越不要臉,無下限的愚弄網友,為了破小米,什麼都幹得出來!按雷猴子的套路,我來普及一下機會主義的缺點:

現實機會主義,都是隻顧眼前,迎合眼前的趨勢,毫無抗風險儲備,也沒有立天改命的基本功,一輩子活在別人的影響裡。

雷猴子說他們是研發出身,懂企業研發,不需要研發大投入,這是不是跟柳傳志是一類人?聯想的今天已經證明了雷猴子的未來!再看看雷猴子們說懂研發,那他們到底研發出了什麼呢?金山WPS?那是求伯君的功勞!雷猴子投資了很多企業,屬於遍地撒網,十足的機會主義!從財務角度來說,沒有問題!但從企業角度來說,就是猴子撿芝麻掰玉米偷西瓜了,最後什麼也搞不成…

我們國家現在大力提倡基礎教育,這是為什麼?就是意識到國內大部分都是現實機會主義,吃了應試教育的苦果!當然這也是我們國家的歷史原因,在貧窮落後的時候,現實機會主義發家致富效率最高,但到了高水平競爭時期,比的就是全方位的綜合實力,比的就是基本功,只要有一點短板,就會被人卡脖子!

我們再來看看雷猴子的小米,以前小米看到國內智能機需求大,價格高於一般收入者心理預期的機會,推出了迎合市場的性價比機器,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這個階段只要你產品就可以。現在智能機市場飽和了,消費者要的是高體驗高價值的產品,雷猴子還在吹噓它的性價比手機,愚弄消費者,這是他的無恥也是他的無奈,因為小米沒有什麼基本功底,沒有什麼核心技術,就跟聯想一樣,是個二手經銷商!

現實機會主義能乘風作勢一陣,風一停或者轉向,就摔死或者吹跑了…


摩玄風


昨天寫了篇關於華為推出方舟編譯器,提升安卓系統運行性能的文章,主要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分析問題,種種跡象表明華為的戰略意圖不僅僅是針對國內幾個廠商,明顯在向著蘋果或者三星邁進,把當年在通訊領域搶佔全球第一的勁頭拿出來了,明顯是朝著手機市場全球第一的份額去的,有這麼大的夢想或者抱負,必須要有強大的技術支撐,而且很強勁的基礎技術支撐,所以每年拿出百分10的研發費用,來夯實基礎,有當年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做派,有這個實力和這個抱負做這件事。

前幾年還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寫代碼的時候,當時公司老闆說到未來國內市場就是小米和華為的較量,如今看來還是對於小米過於樂觀了,畢竟傳統的幾個手機廠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也是有一定的資金和技術積累,從手機市場的劃分來看技術所佔的比例也是越來越大,單純的營銷手段或者局部的技術創新很難撼動整個大趨勢,本人也屬於典型的小米粉絲,中間用過4部小米手機,並且從軟件層面講小米手機做的還是可以,從實用性以及性價比上都還可以,但短短八年的時間就想著挑戰傳統的巨無霸明顯有點吃力。

對於雷軍不贊同研發百分10的,其實屬於典型的創業公司裡面的把錢用在刀刃上的思想,還在解決溫飽問題的狀態下,很難去做一些基礎科學研究的事情,從這個角度出發也能理解雷軍的做法,畢竟不能不聲不吭,小米走到今天基本上算是一種奇蹟了,可能大家看衰小米覺得不行了,主要還是在刺刀見紅的時候就是體現真實力的時候,這個時候大家才會想到小米還屬於一家比較年輕的公司,還在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的公司,不是不行了是進入一個業務平穩積累期,如果小米能夠有實力拿出10個點的去做研發,有可能雷軍做的更刻苦,畢竟站的角度還是不一樣的。

小米這個階段就是能保持住市場份額,然後慢慢積累技術,在任何一個行業內稱雄爭霸都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期,小米公司也不例外,站在創業者角度看雷軍的一些言論其實都能理解了,短短成立8年的公司怎麼可能和華為這種巨無霸相匹配,如果小米能堅持下去,有實力做一些創造性的東西說不定真可以和華為一較高下在手機領域,但估計也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現在大趨勢是華為成為全球第一可能性越來越大,幾乎已經不可逆的事實,作為國人還是因為有華為這種公司而感到自傲,畢竟被歐美壓制這麼多年,終於有家能讓人覺得服氣的公司,現在國內的華為和阿里幾乎已經全力在切入核心技術領域了,不久的將來中國科技在全球領域也會變得越來越強勢,踏踏實實鋪墊基礎技術才是根本。

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這個問題不錯,來答一波。

首先表明一下看法,我認為出現這樣的不贊同,在於小米和華為,或者說雷軍和任正非看待企業發展未來的眼光不同。

明白一點說,雷軍將研發投入高視作創新效率問題,而任正非將之視作創新基礎問題。這沒有什麼對錯,就企業盈利本身而言,雷軍的說法可能更正確一點。但對於企業發展空間和在更大市場背景下的生存能力而言,毫無疑問華為的做法更對。

以下是我的觀點:

第一,小米追求高效的研發並沒錯誤,但不能因為華為投入過高就質疑其研發效率。

固然如雷軍所言,歷史上具有顛覆性的創新幾乎都是當時實力還較弱的公司所作出來的,但有一點雷軍沒有點透,那就是那些公司幾乎都是將全公司的資源投入到創新中,這種佔比遠遠高於10%,這也是小公司能夠通過創新迅速開闢市場的原因所在。

所以投入多少不是最重要的,研發投入佔比很能體現一個公司的狀態。

雷軍說到追求高效固然沒錯,但絕不能把華為高於10%的研發投入,超過中國甚至世界上許多大公司的研發佔比等同於效率低下。

他更應該考慮為什麼華為、三星、微軟等大公司要在科研上投入如此之多。

小米如今的狀況還沒有發展到可以質疑高研發模式的層次,即便他拿來列舉的例子,蘋果的喬布斯當初確實科研投入少,但不代表喬布斯對於高研發投入的鄙視。

第二,小米的研發成果偏向於下游市場,而華為一直在向著全產業鏈發力,這決定了研發數量級上的差距。

也就是說,小米的研發重心在怎麼打造或者整合出一個消費者體驗起來更好的產品,為產品做一些功能性研發或者硬件設計之類。

但華為的研發範圍呢?手機裡最核心的CPU,類似於安卓系統的操作系統,5G芯片,手機離不開的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5G網絡整體解決方案(軟件和硬件),人工智能,雲技術……

他們盯著的未來的位置就不同,這就造成華為必須在方方面面進行研發投入,所以研發投入量自然巨大,而且甚至可以說,華為的研發效率從結果來說要高於小米很多。

比如說手機業務或者消費電子業務,從中華酷聯到如今的華米OV,華為是唯一一直走在中國智能手機前列的品牌,而且華為手機在走自主品牌路線之後(即不依託通信運營商捆綁銷售),迅速成長為國內智能手機的第一位,並且依靠技術優勢成為國際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上獨一份的中國力量。

而在電信領域、芯片領域,華為的成果也可以說有目共睹。

第三,小米的終極目標可以說是蘋果,而華為的終極目標可能更大

怎麼說呢,小米如今學的是蘋果的“形”而非“神”,並且是低配版的形。

蘋果生態之中,硬件基本都屬於自家的產權,包括芯片——A系列CPU真的很強。軟件更不同說,蘋果擁有自己的操作系統,並且是覆蓋各種終端形態的操作系統。而反觀小米,手機上最重要的兩大核心——CPU和操作系統都是別人家的。而且小米並不打算改變這種情況。

小米打造的智能生態更像是一種硬件聯盟,用自己的一套標準讓硬件進行智能連接。但這種模式或者生態其實沒什麼技術含量可言,就像是沙子上建起的城堡。

而華為呢,華為可能早就看到了這些,所以這些年來,在上游端做電信領域的技術探索,移動產品端開始研發芯片並應用到自家的產品中,系統也有所準備,這些東西來自哪裡?來自研發。

雷軍暗喻自己家的研發效率高,但是我們往深處再想一想,小米這些年的這些產品最大的亮點都在哪裡?在CPU、攝像頭、硬件優化、UI等方面,但哪個方面小米掌握了最基礎核心的技術?

第四,小米如果抱持著這樣的態度搞研發,或許錢賺的夠,但企業存活不了多久。華為卻能依靠這個拉近和國際巨頭的差距,最終成長為真正的國際巨頭。

我最欽佩的是任正非的憂患意識。

不管公司是一家只能做交換機的小公司,還是一家已經成長為年營業額超過1000億美元的跨國大企業,任正非始終不放鬆對於未來的警惕。

所以華為才有每年不低於10%的研發投入佔比,因為華為看到了自己在技術儲備方面的薄弱,也看到了華為在全球市場環境裡而不僅僅是中國或是某個區域(比如印度)的發展困局,他需要研發部門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撐,憑藉技術去更多的國家和市場去和更強大的對手對決。

而那些對手就像三星,就像微軟,就像蘋果,同樣擁有鉅額的研發投入。

所以華為選擇的路是一條相對艱難的路,它的目光所及已經不是中國和印度這些發展相對落後的商業社會,而是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

小米的對手可能只是華為的手機業務,再多就是加上人工智能。

但這種業務只是華為龐大科研力量所呈現出來的成果的冰山一角。

最後總結一下,雷軍和小米不是研發效率高,而是研發範圍小,並且沒有向著本領域的深處挖掘的魄力和決心,而任正非和華為則是竭盡全力地向著產業鏈上游,行業的基礎端進行研發上的發力,這是不一樣的眼光和格局所造成的。

記得在別處看到過一句話,說小米和華為最大的區別:

小米是中國消費者不可缺少的企業。

華為是中國不可缺少的企業。

嚴重贊同。

以上。


好人長安君


雷軍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小米是一家依靠營銷起家的貿易公司,本可以不和華為比什麼研發費的,但問題出在雷軍要將小米包裝成科技公司。

雷軍的賺錢模式其實是資本運作(當然這不是誰都能玩的),以低價迅速提高市佔率,然後融資,繼續繼續保持收入高增長(虧錢沒關係),再融資(這時候股東被捆綁,不繼續投前面的打水漂),上市,套現(所有股東勝利大逃亡)。這就是為什麼雷軍和劉強東的公司基本不賺錢,甚至鉅虧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在短短几年裡成為千億富豪。

雷軍所謂研發費的言論無非是一種狡辯,目的是掩蓋小米貿易公司或資本玩家的本質。

當然不得不說雷軍是極聰明的,資本玩家不是誰都能做的!


砂粒6


重視研發,加強技術門檻,雷軍不懂嗎?

不可能的,他的認識比你更清楚,但為什麼雷軍還不贊同呢?

孟子曾經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經商與打仗一樣,天時和人和不允許啊。

天時:手機競爭白熱化,同時小米上市,資本市場和手機市場都要求小米要有業績,你沒業績或者業績不夠好,二級市場股東已經讓小米股價腰斬,難道再腰斬嗎?銷售市場華為一騎絕塵,OV虎視眈眈,小米如果把資金投入到研發,市場怎麼辦?

同時技術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小米如今雖然體量很大,但你要知道它還非常年輕呢,想要靠技術推動,那得有積累,不是你想一下,技術就全來了。華為呢?技術積累了多少年?研發投入了多少?

如果現在小米就開始學華為,註定只會成為四不像。

人和:小米本身是營銷驅動和起來的公司,公司本身和華為的研發驅動基因不一樣。也就是說現在小米的團隊不是一個有技術基因的團隊(估計又會有傻屌扯雷軍的技術出身,那完全不是一回事)。你讓現在小米的團隊去幹華為團隊乾的事,你覺得能成嗎?我只能說概率極小。

大勢已經很清楚了,中國下一波會靠技術,但那不等於所有公司要立馬都掉頭轉向,這應該是個逐步的過程。應該走出有中國特色的公司技術路線。

同時對一些龐然大物來說,買技術,買技術公司也是一個很不錯的路線。

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千萬別動不動就生搬硬套。


瘋紙無語


這就看出老闆們的水平了。雷總這話沒有錯,但透露出了雷總的眼光和對當前趨勢和格局把握有偏差了。

如果一個公司很有錢,也不想投入很多研發費用,也不想做一流的公司,也不知道未來行業如何發展,公司走向何方,完全可以參考雷總的做法。說明雷總已經迷茫了。

華為為什麼拿出這麼多錢搞研發,應該是基於幾點考慮。首先是突圍需要,華為成立之初從代理商開始,深感被別人掐住脖子的痛苦,同國外各種牛逼公司競爭,簡直如三座大山般的抗過來,所以一定要搞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公司的競爭本質上是產品的競爭,唯有研發才有可能突圍。

基於多年的行業積累,華為對通信領域的行業發展趨勢已經摸清,網絡有報道任總說基礎科技領域打開的大片荒原還沒有開發,應用技術領域還有大把發揮空間,行業還遠沒有達到天花板的程度,正是搶佔未知領域的大好機會。大家都知道,處女地誰先進去,誰就有可能成為老大,當競爭非常激烈了再進去,不是刀口甜血嗎?如何進入,就是要研發出適合的產品,相信只要條件允許,華為希望有更多的錢投進去。

小米以生態鏈為基礎,不斷出擊各個行業,甚至有人評價小米已經是一個百貨公司了,什麼東西都賣,這就是小米的模式,要下游生態鏈研發,自己不研發,所以覺得沒必要投太多錢研發,如果把生態鏈上的研發也算到小米大系統內,研發投入應該也是挺大的。華為一直專注通訊產品,從開始的交換機,到基站,終端,到現在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電視,一條脈絡下來,說明華為也在自身核心領域在擴展,只要有新的進入領域,以華為走自主道路的模式,研發投入勢必長期保持一定的高度。

華為能走到今天,擁有與世界頂級公司競爭資歷,深知研發的重要性,產品一代又一代,不斷更迭,不研發出新的,很快就被超越,必須時刻保持產品的領先和緊跟領先,而通訊,IT行業是高技術,高科技,高等人才的競爭,研發投入少了根本就玩不轉。

三星那麼牛逼,就在於其行業全鏈條的擁有。基礎技術和基礎核心零部件自己有,系統集成自己有,產品自己有,銷售也靠自己,所以才撐起不可撼動的地位,華為也是在往這條路上前進,但是卻沒有達到三星的程度,自己的路還有需要耕耘的地方,必須加大研發投入。

由於持續的海量的研發投入和創新,華為慢慢開始結出碩果。華為,三星相繼發佈摺疊屏手機,而電子產品創新的老大蘋果只發布了雙卡手機,蘋果由於芯片被人掐住,很有可能要向華為買,說明手機終端的格局正在改變,未來蘋果不排除進一步淪落的可能,這也是前車之鑑。

從行業來看,華為還有短板,而且這些短板國內其他公司無法彌補,所以華為還要擴展其行業內的業務範圍,相信現階段10%並不是多,要是條件允許,華為肯定希望再提高這個比例。


好好學習每天進步一點


看了雷軍的說法,我不是太贊同,中國科技對比歐美還是落後非常多了,現在不投入高額度研發,怎麼追趕???何況華為佈局是全世界,而不光某幾個國家,不高投入,麒麟980哪裡來的?小米的澎湃cpu到現在不也是一紙空談,拿不出真正有用的產品。至於投入這麼高的研發,也不光是一個項目,舉例子,藥廠研發新藥,10億資金進去,做100個藥品研發項目,只要成功一個,那麼這10億資金就都算這1個項目的成本,所以特效藥非常貴,因為成本高,至於那99個項目後期如果還能資金跟進,說不定還有成功的,因為你窮,所以你投入低,吃頓飯有花1000的,有花100的,一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